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大众媒介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步入媒介化时代.如今,媒介已经成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大众媒介具有巨大的影响,它缔造了人们所处的大众文化环境,制约了人们的认知与行为,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被认为是产生媒介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媒介对社会无孔不入的渗透,受众对媒介的依赖也愈发增强,突出地表现为人对媒介的工具性依赖和内容依赖.  相似文献   

2.
在媒介融入受众生活,对社会影响越来越深入的当下,媒介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论文在对媒介和媒介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媒介化的形成及条件、媒介在媒介化中的角色和媒介化对媒介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建构出了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机制.文章认为,媒介与媒介化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改变与被改变的直线性关系,而是媒介与社会互动意涵的进一步彰显,是媒介传播理论在地化实践的一次尝试.在媒介与媒介化的互动过程中,媒介的传播行为渐渐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媒介”也成为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形式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赵婕 《新闻世界》2014,(8):252-253
本文对甘肃三个特有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媒介接触情况进行了考察,探寻新的媒介环境下,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有少数民族受众生活中的媒介烙印,以及媒介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受众对于媒介角色的认知及其评介是科学建构媒介化社会的重要参照.调查显示,受众对于媒介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等方面的作用趋于赞同,而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媒介的可信度和媒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的认知情况并不明朗.对于媒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承担,受众对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价,也为信息传播与媒介发展提供了需要解决的一些领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时间作为考察受众媒介注意力测量的基本标尺,分析了现有媒介注意力测量方法的不足.论文着力于两点,以创新媒介接触时间的研究范式:一是对媒介接触进行多维透视,通过物理空间、行为空间、心理空间、媒介空间和关系空间把握和解析受众的媒介接触时间;二是采用时间预算法来获取媒介接触时间的定量指标,让受众实时记录自己一天24小时的行为、所在地、情绪以及媒介接触类型,实现即时性测量,利用时间的连续性将受众的物理路径、行为路径、心理路径和媒介接触类型路径串联起来,进一步分析受众媒介接触时间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6.
姬江 《新闻世界》2009,(12):95-96
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八师为例,调查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发现,兵团受众接触大众媒介的模式发生显著变化,网络媒体在兵团发展迅猛,休闲娱乐仍旧是兵团受众接触媒介的首要动机。根据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作者对如何提升广播、报纸在兵团的影响力和受众的媒介资源利用意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众的媒介批判意识,二是受众从媒介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面向广大受众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让媒介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媒介所役”。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的大众传媒中,网络与短信是发展最快的两大新兴媒介。但由于其自身交互性的特点造成了话语权缺失、公信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它们的发展。只有大力开展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网络与短信媒介受众的素养教育旨在通过引导人们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了解媒介的性质、了解受众与媒介的关系等内容,使人们具备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和独立批判及自我规范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英国学者詹姆斯·卡伦提出的民主化媒介系统蕴含着社会和谐的元素.他认为,为民主和公平起见,理想的媒介模式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等各种受众的需求.以该媒介模式为参照,在我国扶持发展弱势群体的媒介、社会组织的媒介、专业型媒介的设想与我国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是相契合的.  相似文献   

10.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具有的正确地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并且有效地使用和传播信息的素养,也指受众的批判性思维反作用于媒介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媒介进行传播的相关知识,建立获得正确媒介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使人们成为媒介的主动驾驭者,而不只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相似文献   

11.
从“凯利事件”看BBC的公信力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市场 ,公信力成为大众媒介重要的无形资产和竞争资源 ,是媒介产品的信誉保证。它是大众媒介在传播过程中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论以及与社会系统的互动 ,在受众心里形成的对媒介的信任度、忠诚度和影响力。公信力不能简单地用视听率来解释 ,它应该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信誉保证体系。从“凯利事件”可以看出 ,BBC的公信力与“皇家约章”、视听费制度 ,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以及在公共关系方面的努力密切相关。英国与中国国情不同 ,但BBC作为公共媒介对中国视听媒介公信力的建立有着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视连续剧《蜗居》引发的全民热议,为研究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提供了良好契机。对《蜗居》受众的实证调查表明媒介文本的符码因为受众生活境遇和所属阶层的不同而拥有了差异化的意义生产过程,并且经由受众的媒介体验行为在其内心投射出强弱不一的心理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郑岩  李昭宇 《新闻界》2008,(5):80-81
媒体对待受众的求助,既要面对社会现实,立足于解决问题,又要遵循新闻规律。在选择和报道这类求助事件时需特别谨慎,避免误入求助的“陷阱”  相似文献   

14.
余习惠 《新闻界》2008,(2):58-60
综观08年湖南媒体的抗冰救灾报道,受众在情感体验方面感受到的主要有:悲壮的情感美、激昂的情感美、关爱的情感美、忧患的情感美。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北京市大学生抽样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对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介公信力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但在具体评价维度上,大学生认为数字媒介信息量更大、反映群众意见更加充分、揭露坏人坏事更加有力;在新闻类型方面,大学生更倾向于相信传统媒介上的经济、文教和科技新闻;对于政治、社会、娱乐新闻等,则更倾向于相信数字媒介上的报道。同时,从受众角度分析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媒介公信力评价没有显著影响,但媒介使用情况对传统媒介公信力评价有显著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与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态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media raises new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politicians and between news media and politics. The increasingly complex media milieu, in which the boundaries between media producers and audiences become partly dissolved, calls for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es in the study of journalism. This article reassesses central theoretical argument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urnalism, sources, politics and democracy. Drawing on a pilot study of the printed press, it explores the increased social media use among politicians in Swede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journalism. The article suggests that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journalism and politics can be fruitfully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tized interdependency, a perspective that acknowledges that journalists and politicians have become both actors and sources through mutual interaction in online spaces. Furthermore, it argues that social media use has expanded journalism's interest in the private life of politician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a de-politicization of politics.  相似文献   

17.
李沛 《兰台世界》2020,(5):113-116
自网络信息技术及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深入渗透人类生活,高校图书馆也关注到新媒体应用于阅读推广的优势并进行了若干实践。本文对新媒体用于阅读推广的必要性及国内的研究及实践发展进行分析,从新媒体意识、新媒体内容、校际校内合作、平台选择、精准推送等关键问题进行阐述,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应用新媒体技术提供一些有实践意义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广播媒体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从一些经常性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其自身存在着一些深刻的矛盾、问题:播出频率数量不足,规划格局限制广播功能,制作投入不足影响节目质量,导致接收积极性低、创收乏力。中国广播要借助新媒体的机遇,增加供应数量、提供新的接触方式、延伸媒体的功能,提高中国音像媒体的市场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9.
Around 1960, the politics of the emerging media society in Sweden tended to fixate the formative functions of mass communication. The monopoly of public service broadcast media, press subsidies and new tendencies in film policy were some of the issues around which uncertainty prevailed. New methods to provide reliable data were sought by politicians, since empirical facts were required as arguments for an updated media polic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ifferent ways that the field of media studies was introduced in Sweden between 1960 and 1980. We argue that Swedish academic media studies departed from, and emerged within, a rather diffuse borderland between industry, politics and academia.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media research in Sweden can partly be seen as an effect of politicians and the media industry wanting to be better informed on issues such as media influence, media ownership and the habit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media audi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