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视娱乐与互联网的结合从"+互联网"到如今的"互联网+",是技术路径的延展到互联网思维嵌入媒体生产的新理念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电视娱乐文化传播亟需转变生产观念,与时俱进地在电视娱乐文化传播品牌的树立、建设及影响力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再通过话语渗透以及审美价值的提升,承担起对内对外的文化输出,把品牌做到极致,全面提升电视娱乐文化品格建构.  相似文献   

2.
刘娟 《新闻传播》2005,(11):44-46
网络电视实现了电视与网络在传播模式上的强强联合,具有与网络或电视完全不同的传播文化结构。首先,发散性传播方式促使了传统电视受众线性思维解构;其次,网络与电视单传播语境界线的消解,使同域或异域文化圈中的不同文化的交流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类传播文化形态;最后,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电视的大众文化特质进步向传播文化方向发展,令传统传播文化的公信度、厚重度呈弱化趋势,使网络电视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了阴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省电视台教育频道沐浴着科技兴国的春晖,相继应运而生,它以传播先进科学知识、铸造都市文化品格为已任,以电视的品质、秉承教育的使命,以其独特的电视语言精心打造教育节目,塑造富有亲和力的教育电视形象,从而成为传媒领域中独树一帜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毛德胜 《传媒》2016,(1):89-91
互联网思维下的电视剧文化生成具有多屏幕交互,传播与互动同步,内容日益满足受众需求,多元文化合流以及类型化、周期性的特征.这种文化生成受到网络技术、电视营销模式、舆论领袖与群体模仿机制的影响.因此,电视业应把握这种文化生成规律,运用互联网思维与观众互动,从网络中汲取营养,创新题材并充实文化内涵,以打造生命力长久的经典电视剧.  相似文献   

5.
张燕妮 《出版广角》2016,(22):72-74
当下的体育赛事传播正从传统的电视传播转向移动网络社交媒体传播.本文首先以数据走向形象地介绍了移动社交媒体自身的趋势变化,分析了在体育赛事传播的过程中,移动社交媒体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人性化及个性化的四个特点;其次,阐述了移动社交媒下体育赛事传播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体育赛事传播如何在移动社交媒体下构建“新格局”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哲华 《新闻战线》2015,(5):117-118
电视英语新闻在我国对外宣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英语新闻的语体是用一般现在时、动词不定式或现在分词等体现时效性,用短标题、简单句式结构和缩写词体现瞬时性,用中性词、被动语态体现客观性,用口语、常用词汇、修辞手法体现生动性等。在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国家软实力亟须输出的今天,电视英语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探讨电视英语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语体特征,对利用电视英语新闻构建国家对外形象,传播"国家话语",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试从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对以往的电视文化中如何对待和展示两性性别形象作一总结,随后对时下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中的一些性别形象进行分析,在对比中找出当代电视文化中性别意识的新动向——一种第三性(中性)的传播,即对传统男女二元结构下两性性征的颠覆。以传媒文化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互构建和电视节目的倾向性与商业利润的关系为切入点,从文化心理、经济等层面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热词在诸如新浪微博等自媒体平台迅速占据流量比重,互联网语境下的语言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取向。以“马保国”“丁真”等人物衍生的网络新词为例,基于信息传播路径中网络新词的媒体表现、互联网语境下网络新词话语权力的建构、社交议题赋能下网络新词传播的支点呈现这三个方向对网络新词进行探析,以期促进网络新词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电视这一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目前的一些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已表现出不满。根本原因在于一些电视工作者还在继续延用其他媒体(报纸或广播)的线性的思维模式,缺乏自己的思维个性。电视只有用电视的思维才能使电视更具有电视化。电视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场性思维。 首先,电视的特性决定了电视的场性思维。电视传播信息的渠道有两个,即视觉和听觉。电视通过视听两个渠道,将形象、现场和过程直接通过运动的彩色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既看到形象、现场的状况和过程的发展,又听到场景中的一切声音。这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的过程。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特点,决定了它必然有独特的传播手段。电视是多种传播手段综合运用的媒介,多种传播手段中又有多种表现因素,  相似文献   

10.
宫正 《出版广角》2015,(7):90-91
在以渊源学、影响学、媒介学为代表的纵向传播被美国“平行研究”打破之后,尤其是受新媒体平行话语的解构与影响,电视主持人媒介的主流文化话语体系散落为平行话语的“国民意识形态”沟通与交流。电视人,尤其是电视节目主持人要引导、把握平行传播的话语环境,在民生类节目中把握与幸福文明生活品质,建设世界文化对话的主旋律。同时,要融入“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等“人民本位”与民生主体思想文化体系,承续传统文化的仁爱、民本观,更好地提升民生节目的文化内涵,在“平行传播”主旋律构建的文化转型中,更好地重塑自我的主体内涵与文化内涵,更好地服务于时代与大众。  相似文献   

11.
满静 《今传媒》2017,25(10)
随着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网络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已然和广播、电视一样,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也越来越显著.在此背景下,网络节目风生水起,不同类型的节目层出不穷,但网络节目的内容并未走出电视节目范畴,未能有自己的创新之处.渐渐地就暴露出了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网络节目缺乏文化品格.文化品格不仅体现在节目制作者内在文化修养、文化品位上,而且还体现在节目从整体包装到细节处理散发出的文化内涵.作为媒体人,应在文化自觉意识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肩负起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后情感文化现象融入大众生活的当下,作为故事讲述者的电视与新媒体积极挖掘中外经典文化的潜力,且试图打破视听节目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叙事窠臼,通过创新话语编码模式来实现文化类节目的形象表达。本文以近年活跃在荧屏上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技术赋权”的影响下,网络公共话语空间的结构转型具有层级性和延展性的特点,呈现出融合和分化两种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新崛起的活跃分子群体来考察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中的融合趋势,关注其在话语空间整合中的“桥接”和“放大”作用。同时从正和博弈的视角出发,把握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分化态势中呈现出的和谐因素,并在制度建设、转变思维模式和增加透明度等方面为提升网络公共话语空间内部的对话与合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功能研究是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电视传播艺术怎样才能发挥对电视生产和传播的功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电视传播艺术的最核心的功能提高电视生产与传播的“效率”,提升电视生产与传播的“品格”,进而对“效率”与“品格”进行了概念界定,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当代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美国文化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斯认为 :“整个文化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以语言为中心转向以视觉为中心。”因此 ,他断言 ,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将改变人们的感觉和经验方式 ,从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当今 ,建立在高技术基础上的电视 ,正以视听双重的传播优势 ,越来越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电视新闻 ,作为视觉化电视信息中的一种 ,又往往是一个电视台的立台之本 ,其地位和作用在整个电视文化建构中是不言而喻的。新闻报道的效果好坏 ,直接影响着电视台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乃至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本…  相似文献   

16.
以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短视频为代表的中国网络文娱产业在世界文化贸易中迅速发展壮大,这对中外文化交流具有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双重意义。网络文娱在“走出去”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跨文化传播的理解友好性、文化交流的强互动性、传播对象的大众广泛性等特点。在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程中,以文娱产业带动文化输出、锚定普通大众为主要受众、秉持文化融合思维、增强受众黏性、从“乐趣需求”和“游戏范式”的新视角理解国际传播等,都对国际传播实践探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形象的对外传播中,文化传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从文化传播的传播主体、文化形态和话语范式等方面分析中国民族形象对外传播的文化路径转型,为优化传播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樊小玲 《现代传播》2019,(10):72-76
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载体,汉语教科书是构建和实现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场域,也是实现中外社会良性互动的场域.若从话语实践角度对汉语教科书中中国形象的传播进行再思考,可对汉语教科书的话语实践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在不同维度中探究汉语教科书中“中国”自我身份确立的话语模式、“中国”社会关系定位的话语路径、“中国”在全球语境中再现自我价值观念的话语结构以及对“自我”与“他者”价值体系关系进行重构的话语方式,进而探讨在形塑语境、构筑新的地缘文化过程中构建“‘世界中的中国’形象”的可能性路径.如此,中国形象国际传播的研究便有了在研究视角、方法与路径上突破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电视精英文化拯救与公共电视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精英文化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消逝“精英”一词在《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或身居上层地位并有影响作用的杰出人物。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评价和合法化的地位,散布于各行各业。精英文化的主体就是这些关注社会发展和活跃在社会经济各领域的人,是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知识群体”的“精英追求”的精神表现。电视中的精英文化,指以知识分子话语和艺术家经典作品为中心的文化形态,是知识分子在独立人格、专业背景和理性精神支撑下通过电视传播对现实社会进行的权威解读和批判认识,是由艺术家创作的经典作品的荟萃与展示。广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市场上的“消费者主权”与“公民文化权利”是什么关系?新世纪可持续的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传播政策?国际与国内传播理论和政策话语有没有全面对话的可能性?在下篇,作者通过提供国外学术界对现存国际政治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的最新批判分析来解答这些问题。在结论部分,作者将论述和分析国际文化传播领域前沿性的公共文化传播政策、可供选择的原则、建议和实践,并讨论传播学者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