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口如“口”字所示,课堂不会是一条直线,而是直线经过几次转折才能形成,如无建树,课堂的起点往往也是平淡的终点。课堂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师预设的那样进行下去,而是会在课堂中遇到许多无法预料的“生成”,要借力给力,让预设借生成促智,生成寓预设成趣。唯有如此,课堂的起点才会是精彩的终点。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它所提出的最高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却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往往无法预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成性课堂具有不可预定性,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只有预设的课堂也许是有秩序的课堂,但会缺乏些许灵气;生成的课堂也许会乱一些,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课堂要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  相似文献   

3.
一、充分预设,提高课堂实际效益 进人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理想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是课前巧妙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相结合的过程,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往往来自于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但在现实的历史与社会课堂中,部分教师仍受制于教材,受缚于教案,或重视预设而忽视生成,或没有预设而随意设问。那么,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如何开发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上,经常有学生提出“莫名其妙”的问题,许多教师往往用“请同学们课后研究”这句话来应付。这种做法明显欠考虑,这时需要教师认真处理好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有时生成与预设相一致,课堂会朝着预设的方向前进;有时生成偏离了预设,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机智的教学方法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地“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但预设要留有空白,给学生自主的空间,才能使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  相似文献   

7.
关注课堂生成就得“淡化”预设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有的教师这样认为:关注课堂生成就得“淡化”课前预设,否则就会束缚学生思维,课堂也就不可能焕发生命活力。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如何正确解读“生成”与“预设”,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什么是“生成”“生成”这个词儿眼下使用的频率很高,人们往往把它理解为课堂上出现的教师课前意想不  相似文献   

8.
“淡化课前预设,关注课堂生成。”有的教师这样认为:关注课堂生成就得“淡化”课前预设,否则就会束缚学生思维,课堂也就不可能焕发生命活力。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认为有必要探讨如何正确解读“生成”与“预设”,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陆爱 《考试》2009,(1):42-43
“预设”是必须的,但要为“生成”而精心“预设”,要预设学生的“已知”、“未知”,“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数学课堂的活力所在。教师要不拘于预设,要善于及时灵活调整预设,创造精彩生成。科学而艺术地对待“预设”和“生成”,我们才会步入理想数学课堂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王玲湘  胡节 《江西教育》2005,(18):35-36
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然而“预设”仅仅是“预设”,“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的预设必须放在动态的课堂中,随着学生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反映出新的问题来。教师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调整预设,在预设中实践生成,在生成中优化预设,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符合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然而,不少教师却简单、机械地解读了“生成”,误以为“生成”仅是预设之外课堂中的“节外生枝”,有的甚至错误地将“预设”完全摈弃。试想,在这种“放羊式”的课堂里,若教师没有很高的专业发展程度和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那么,远离文本、任意生成的局面会有之;旁逸斜出、无谓争辩的局面会有之;陷于一点、纠缠不清的局面会有之;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会有之。这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成。我们所追求的生成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  相似文献   

12.
“预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和内容的预先设计,即备课或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前的准备。“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灵活产生的内容,是教师无法预先设计的部分。教师要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做到充分“预设”,在面对动态的“生成”时,把握“生成”产生的时机,引导学生,从而有序而高效地推进课堂教学,达到尊重学生、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标,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教师认为,“生成”不能“预设”,课堂应让“教”围着“学”转。“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案例表明: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丰盈、在动态生成中升华,预设与生成必定在弹性设计中契合。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三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关注情感生成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预设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这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生成的智慧、情感让我们的许多教师为之动容。但预设是静态的,生成是动态的,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因此,  相似文献   

15.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师沿用传统精心准备的经典教案(预设),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吃红灯”,成为新课改的绊脚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念中,提出了“课堂动态生成”的观点,相对于预设性的课堂教学,生成的课堂是重视师生生命多样性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怎样驾驭好生成性课堂呢?  相似文献   

16.
预设是教师教学实施之前的充分准备,即教学设计。好的预设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更要求教师深入研究学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走向。而生成则是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再创造,更是“无法预约的美丽”,它体现着课堂的鲜活,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着课堂的品质。如果预设重在发挥教师的能动性,那么生成就在于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如果预设是“真诚的约定”,那么生成就是“美丽的邂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此谈谈自己的拙见。  相似文献   

17.
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然而“预设”仅仅是“预设”,“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的预设必须放在动态的课堂中,随着学生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反映出新的问题来。教师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调整预设,在预设中实践生成,在生成中优化预设.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张海根 《云南教育》2007,(10S):13-14
新课程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堂上也确实会出现难以意料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专业化的“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那么,充分的预设应怎样建构呢?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一个动态交互发展的过程,“预设”往往会出现多种结果,教师要找准“着力点”经常反思,促使“预设”尽可能多地“生成”,并力争有意外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点击”生成资源,以此巧妙改变教学预案.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刷新”出精彩纷呈的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