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育制度的内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教育社会学否定教育制度的内生性,把教育制度看成了一种个人教育行为的外在框架,并造成一种排斥教育制度的研究倾向。而新教育社会学或旧制度教育学则把教育制度的利益背景看作需要批判或清除的对象,因而带有一种强烈的救世意识。其实,教育制度根植于人们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理性计算。只有认清教育制度内生性,我们才有可能超越新旧教育社会学的教育制度观,为当前的教育体制变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的制度与教育制度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沿着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对制度研究,特别是教育制度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初步总结了社会学制度研究中的一些"共识",作为进一步研究教育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教育制度源于人的教育实践、教育交往实践,教育制度是处于教育交往实践过程、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人的创造物。教育交往实践的需要、教育实践的需要是教育制度可变革的根本动力,并不存在超越于人之外的教育制度创造主体。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物,教育实践、教育交往实践的时间性、历史性决定了教育制度的时间性、历史性,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对自身进行扬弃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教育制度的缺陷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教育制度都存在着某种缺陷,教育制度的缺陷导致了教育秩序的僵化,阻碍了人的自由发展。教育制度缺陷的克服靠教育制度创新,而教育制度创新的路径是:政府主导的教育制度创新、学校自主的教育制度创新以及教育实践中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制度供给是建构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的主要环节,它涵盖了教育公平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及实施机制的供给。现阶段,我国教育公平制度供给不足,供给滞后,供给机制存在缺陷,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制度结构体系的完整,妨碍了教育活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要保证教育公平制度的供给及实现阶段教育公平目标,必须采取国家强制供给、价值体系认同和政策实施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教育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育度的现代化,而现代化教育制度的思想则是教育制度现代化的核心。本文运用教育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框架对美国杰斐逊的现代化教育制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作者指出,杰斐逊首先提出了一体化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及其中的选拔制度和奖学金制度,然后对有关现代化的一体化的初等和中等教育管理制度进行了教育权力的分析。杰斐逊还从大学管理、大学学科设置、高等教育目标、大学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政治教育等方面构建了他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制度思想。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推动着教育制度转型,是教育制度整体性或局部性的转变,是教育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和展示过程。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教育制度迅速从传统走向现代,使教育制度具有了新的特质,即现代教育制度是“利益性”制度、“法律性”制度、“宽容性”制度、“妥协性”制度和“权利性”制度。  相似文献   

8.
制度移植作为现代制度构建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教育界被广泛应用。被移植的教育制度是外生的,它会受本土环境和内生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失去在原本教育制度中的意义,原本的教育制度在被移植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或出现一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教育制度本身的价值,使之无法落实和实施,那么移植来的教育制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不能生存和发展,更无法得到充分应用。在分析教育制度的意义和阐述教育制度移植的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制度移植过程中须注意的四个问题,旨在为我国教育制度变迁的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教育改革的制度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改革在其推进过程中会因制度冲突而引发制度阻力问题.教育制度的冲突表现在各种教育制度之间、正式的教育制度与非正式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与制度背景以及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制度建设等方面.教育改革的制度阻力既与不同的教育制度产生实践影响力的变化速度、可移植性、功能和机制上的差异等有关,也与教育制度所要服务与实现的教育价值追求之冲突有关.推进教育改革,消除教育改革的制度阻力,需要理性地分析教育制度内含的教育价值追求、教育理念的耕度化,并设计出基本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0.
教育政策执行的制度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的低效源于教育政策制度保障框架的残缺,而这种保障框架也是进行教育政策的制度分析时所必须建构的。而制度分类理论为教育政策执行提供了分析工具和分析框架,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则构成了教育政策执行制度分析框架的两个范畴。其中正式制度中的教育法律制度、教育组织制度和教育运行机制与非正式制度中的非权力影响力、人际关系及潜规则和教育信念构成了这个框架下的6个维度。  相似文献   

11.
西方文论中的作者论有主体性作者论、超主体性作者论和非主体性作者论几种主要形态。主体性作者论将作者本人的才能、情感、意志、生活经历和体验等看作其创作的支配性因素,典型代表有天才论、传记批评、情感论、直觉论以及体验论等;超主体性作者论则认为作者受到了外在于他或他无法控制的力量的支配,比如神、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等;非主体性作者论主要认为主体是一种语言的建构,受语言的支配,文本书写是一种语言的编织。  相似文献   

12.
元杂剧这朵奇葩,最初是在北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绽开的,形成了几个作家群,如大都作家群、山西作家群、东平作家群等。东平作家群所在的山东地区,借助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悠久的歌舞戏曲历史、广大的元杂剧创作者和传播者、广大的元杂剧消费群以及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迅速成长为除大都以外的另一个杂剧创作中心。  相似文献   

13.
署名权是表明作者身份的权利,原则上应由作者本人来行使。但现实情况是署名权常常未能得到合理的行使。根据署名权的行使原则和作品署名的各种复杂情况,对集体作品、学位论文、建筑作品等七种类型的作品署名权行使方式进行分析与探讨,为解决作品署名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魏臣波 《培训与研究》2008,25(10):27-29
写作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脑力劳动,写作水平最终是通过能力反映出来。智力是影响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写作主体的智力因素并不是决定写作能力的唯一因素。在写作过程中写作主体的兴趣和意志力及其思想修养、情感因素同样也作用和影响着能力的形成。因此,在写作教学中需重视写作主体非智力素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隐含作者”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叙述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支持与反对的两派一直相持不下。“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这两个概念难以互为涵盖或互为取代。在阐释作品的时候,他们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类学术论文与参考文献的主体互文性是作者、互文本作者、学术群体、读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1)作者与互文本作者、学术群体的一致、交叉、极性互补关系;(2)作者与读者的一致关系。作者与互文本作者、学术群体的互文是作者构建学术论文的观点、理论、方法的基础,是学术论文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作者与读者的互文表现出作者构建学术论文是以“读者为中心”。学术论文与参考文献的主体互文性表明:(1)作者具有多重角色:作者、互文本作者、学术群体、读者。(2)参考文献是独立的主体,也就是说,参考文献对作者角色的建立具有反作用。(3)学术论文的创新是建立占主导地位的作者角色,并发展成为未来的互文本作者角色、或未来的学术群体的代表角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几个不同但是彼此关联的方面驳斥了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彼得·纽马克的观点:英语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文中所有的例句都是来自英语(作者的第一外语)和汉语(作者的母语),还有日语和德语(分别是作者的第二外语和第四外语)。通过举例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英语远远谈不上是世界做好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文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传奇》是张爱玲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其文体风格可以概括为:新奇华丽与苍凉素朴并行。讲述与呈现——作者对小说写实品质的追求(客观的作者);俯视与反讽——小说中作者对人物和读者的距离控制(主观的作者);“情绪”——作者内心的不自觉宣泄(主观中之自我)。张爱玲的小说文体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的“史记论”,多赞同班氏父子对《史记》的批评意见,瑕瑜互见,有得有失。笔者不论其“得”,而只言其“失”,并对其比较概括而笼统的措辞,进行具体阐释,以期得出较为明确的结论。文中多参考钱钟书先生《管锥编》和可永雪师《史记文学成就论说》中的有关精辟见解而有所异同和补充,如对“崇势利”、“羞贫贱”的看法等等。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relates two cases that foreshadow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colonial structures. Drawing upon poststructural, postcolonial, and psychoanalytic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he author analyzes a range of textual productions manifested in dispersed sites that have formed the colonial image-repertoire and subjectification of Filipinos as errant children in need of discipline. Beginning with academic studies by American experts on the Philippines during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living ethnological displays of Filipinos at the 1901 Buffalo and 1904 St. Louis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inally to publications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the author exposes the structures of power through which racializing stereotypes and pathological populations were formed and perpetuated.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criticism aimed at uncovering the colonial legacies of European modernity requires heeding issues of vision as well as language and rethinking the rhetorical form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inquiry. The author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studies of education can benefit from criticism animated by non-discursive language. Deploying Kaja Silverman's notion of heteropathic recollection to address the aesthetic strategies of contemporary artist Manuel Ocampo, the author provides a point of departure from which to engage enduring colonial stereotypes and assumptions that remain embedded in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