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张荣 《体育风尚》2023,(1):107-109
高校以红色体育课程推动思政课程建设,就是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红色资源,完成其体育教育功能和思政教育功能,以及“体+智”的协同功能。然后在实践路径摸索过程中,把握其主体方向,即以“红色”主题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并做到活动多元化、模式标准化、教育融合化,以此为引导,开发红色体育体验课程,创建红色体育情境课程,拓展红色体育主题课程,打造红色体育团队课程,完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2.
<正>一、基于“长征”精神的课程设计长征故事是开展国防教育最鲜活、最生动、最典型的素材之一。将“长征精神”融入体育教学,使学生在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练过程中,深入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领悟伟大的“长征精神”。基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围绕“长征”主题内容,融合语文、地理、美术、品德等多个学科知识,进行水平一至水平三“跨学科主题”设计。  相似文献   

3.
《中国学校体育》2021,(7):15-16
<正>邛崃市太和红军小学(以下简称红军小学),位于成都市西南,距邛崃市城区50公里,是建有区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老区之一。作为山村红色体育教育的标杆,红军小学在红色体育教育活动开展中,以党支部为龙头,激励全体教师以身作则,学习革命历史以正心;讲授革命故事以传道;师生重走红军路以健体。2014年2月22日,任弼时之女任远芳女士向学校授予"红军小学"校牌,勉励学校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和红军精神,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人才。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红色体育研学融入校园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提出融入校园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和路径消解。价值意蕴:红色体育思想助力青少年认清强国之真理;红色体育历程强化青少年坚信“四个自信”;红色体育信念崇尚青少年弘扬中华美德;红色体育理念提升强青少年认同感和自豪感。融入的内在规律:立足培养目标导向,认清“为什么学”;立足理想实践基础,把准“学什么”和立足制度课程衔接,做实“怎么学”。融入的路径消解:创建校内外红色体育研学旅行示范基地,构建红色体育研学思政课程教育的复合生态模式和构筑红色体育研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5.
红色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革命精神的高度凝练。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大背景下,红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具有特殊意义。文章从理论层面梳理出红色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内涵特征及时代价值,从问题层面指出现实困境,从实践层面提出实施路径。研究认为:红色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具有历史、文化、教育、健康、强国等方面价值。存在教学双边红色体育意识淡泊、红色体育文化教学地域限制、红色体育文化教学模式固化、教学内容缺乏红色体育元素等现实困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可行路径:增强“主导+主体”教学双边意识、推行“有形+无形”智慧教学方法、实施“育体+育人”双育教学模式、丰富“项目+创新”学科教学内容等。  相似文献   

6.
《体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体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倡学习有用的体育,体育要体现“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这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是一致的,也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要实现体育教学的生活回归,必须更新教学观念,避免误区,通过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以及体育学习方式生活化等途径,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源泉,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体验以及学生的可能生活,拓展课程的教学时空和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7.
实施快乐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末 ,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为适应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的来临 ,日本要求学校教育能培养出意志坚强 ,顽强拚搏 ,具有强有力的竞争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健全的人才。在这种背景下 ,日本一些学者提出了“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 ,提倡进行“终身体育” ,实现了体育课程由体力主义向生涯体育过渡 ,将课程改革推向了新的起点。这种思想在 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快乐体育”是指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并采用适宜的教法 ,增强学生体能 ,使学生得到快乐体验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的指导 ,使学生在“乐”中接受体育教育 ,并从学中体会到“乐”。虽然“快乐体育”一直被倡导为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主题 ,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增加 ,对人的要求的不断提高 ,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大 ,要求高校能培养出一批全方位、高质量的人才。在高校提倡快乐体育 ,使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快乐 ,缓解压力 ,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目的 ,进而养成终身体育习惯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这里所强调的“快乐体育” ,是在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产生快乐与喜悦的体验 ,这种乐趣并通过快乐地从事体育学习来增强学习效果。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体验 ,也不排除在学习过程中的辛苦与痛苦。...  相似文献   

8.
王飞 《体育科技》2022,(1):144-146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推动高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重要指标,是完成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文章分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及其路径。研究认为:充分挖掘并发挥体育教育的课程思政功能,凸显体育教育本身的育人价值;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需做到“育体”与“铸魂”同向,在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同时加强身体锻炼。让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发挥关键作用,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优秀意志品质。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中,需要优化其呈现方式,优化教育环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师素养,激发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兴趣,教育理念的更新,强化体育实践,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一直是我们十分关注的热点,而如何让隐性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行为,更是我们实践和研究的重点。为了加快我市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南京市教研室于12月12日下午,在南京市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开展了一次以“重视运动技能教学,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坐落在南京夫子庙繁华地区的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是南京市首批基础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0.
顶点课程是美国大学为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设计的知识拓展课程、成功体验课程、问题解决课程、角色过渡课程和综合评价课程.通过20余年的教学实践,结合襄樊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探讨了体育教育专业顶点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主体、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平台、学习评价.试图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提升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归纳法与逻辑推理法,以课程代价理论为指导,分析体育课程改革的患得患失,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重人文、教育,轻竞技,重娱乐、游戏,轻技能”之嫌实乃是一种必要的合理付出。研究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是体育课程价值遗失的理性补偿;体育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课程设置中课程代价与课程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是课程改革实践“创美”过程。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中淡化对技能掌握、竞技性,转向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和谐共生”为原则,增强对体育活动过程的体验和发现,创新娱乐课堂内容,彰显人文关怀,是体育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三自主""三拓展""四互动"的"三三四"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及素质的影响。方法:以湖南理工学院本部2010级331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2010级中全面实行"三三四"体育教学改革。经一学年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大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不同幅度的变化,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三三四"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身体机能及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能力的有效教学形式,是体育教学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加强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剖析了高等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及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体育院校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构建了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新型教育平台,即教学资源平台、课程设置平台、教学师资平台、教学评价平台、校园文化平台,以期为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健美操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为例,分析构建校园赛事平台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借鉴和参考价值,通过课程改革前后的比较,总结出高职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强课堂与课外活动的联动性,进一步为学生传播健康理念、搭建展示平台、实现终身体育之目的探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比较我国学校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发现学校课程中,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思想在"产生背景、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方面存在分歧。深入分析体育课程的功能属性,发现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文化功能层面上的缺失。通过对体育课程的重新考察,得出体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属性是"运动技战术学习";以此为依据,得出学校终身体育思想应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6.
于向 《精武》2012,(24):3-5
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对高校体育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创新,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为拓展和延伸"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通过淡化竞技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注重体育课程的实效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习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终身体育健身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落实与实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口号,高校体育相应的做了很多的改革,体育课程包括体育显性课程与体育隐藏课程,体育隐藏课程对学生以间接、内隐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体育行为过程中获得体育技能,知道自己生理与心理所需,继续进行体育锻炼,在高校体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韩大勇 《冰雪运动》2011,33(6):66-69
冬季冰上课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的冰上课教学未能摆脱纯粹生物体育的教育模式,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滑冰技能的培养,教学中人文精神与快乐体育的理念比较淡薄。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的方法对高校冰上课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较低、学生对冰上滑行能力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学习态度被动,缺乏长期参与冬季体育锻炼的主动意识;通过冰上课分层次教学实验使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改变,学习的积极性、冰上滑行技能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提高,使大学生在增强体质、增长冰雪文化知识和坚强意志品质的同时,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黑龙江省模特、舞蹈形体等职业实用体育课的课程特点进行研究,提出了以“五点评分法”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实践得出:该课程评价体系提高了考核评分的准确程度,保障了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完善了职业实用课程评价体系.对评价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确立了以“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运动兴趣,习惯和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课内外一体化”教育模式将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