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解读体育课程的生活回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明 《体育与科学》2004,25(6):79-81
体育课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体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和新的体育课程价值观是这一理念的理论基础。要实现体育的生活回归,必须在体育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教学的实施等方面,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过程中的生活体验以及学生的可能生活,拓展课程的教学时空和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些基本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等,都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3.
为生活的体育还是为体育的生活--现代体育教育目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正被颠倒,不是体育教育适应学生生活而是学生生活适应体育教育.学生原本渴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运动也原本为繁荣的学生生活自然展开,学生则可以自由自在的在运动场上"玩耍"、"游戏",充分吸收体育运动的营养助长其生活能力,张扬起生命能力并创造美妙的生活.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体育教育则肆无忌惮地控制了学生本该属于他们的生活,出现了"学生爱打球、喜欢玩耍,却不喜欢体育课"的奇怪现象,这使得他们不自然、不自由和不自主,同时,也产生了对体育课的逆反,甚至厌恶的抵触情绪.因此,体育教育者应当深刻反省自我,为了学生今天和明天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4.
李文江 《体育教学》2011,31(3):26-28
获得运动基础知识是课程标准规定的运动技能学习领域的目标,是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内容之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是实践的过程,实践就会有知识的参与,这是知识与教育的关系决定的。那么具体到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传授体育知识呢?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要做到六个结合,即结合学生、结合教材、结合媒体、结合作业、结合生活、结合赛事。  相似文献   

5.
体育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体育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缺乏实践性,从而导致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要摆脱这一现状,我们应当考虑将学生的整体生活纳入到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其未来发展,注重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强化体育教学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和体育精神下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卢晓文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3):56-58,67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行多年,但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成为困扰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问题。强身健体是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形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因此,提出体育课程生活化的设想,以期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普通高校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观与客观条件以及民俗体育较其它体育项目的优势分析,阐明了民俗体育课程的开展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认知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时期是个人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关键阶段,民俗体育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有积极影响,高校要认真开展好民俗体育来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为革除中国旧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他将当时的中国国情和杜威的教育思想相结合,并在现实教育生活中反复实践,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体系。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其中包含了3个基本命题,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研究其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中国教育的发展和课程的改革具有重要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结合高校体育教学以及野外生活生存课程的特点,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对高校野外生活生存课程教师的个性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高校野外生活生存课程的专业教师鲜明的个性特征包括事业心与责任感、能力、气质、性格等多个方面,这些个性特征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是野外生活生存教师顺利进行这一课程学习、教学、科研的重要基础,也是对这一专业教师培养和选拔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萌 《体育师友》2009,32(3):51-53
文章提出了体育教学与生活世界融通的观点。对生活世界的本真做出了阐释,并认为体育与生活相融通的现实意义要从教学理念,从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上来体现。认为我们应当考虑将学生的整体生活纳入到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其未来的发展,注重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强化体育教学的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充分体现出体育教学的实用性和体育精神下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卅年,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分别提出了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健康第一、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等现代体育教育理念,为了发挥这些理念的综合效益,本文整合了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内涵,构建体育素质教育体系,提出创新民办高校体育教学举措。  相似文献   

12.
大学体育生活本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的体育教育,应该在"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把体育作为生活元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大学体育回归生活,形成生活化体育的教育理念,确立"欣赏"和"参与"并存的教育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意识,使得大学体育的授课形式和教学的手段及方式走进学生生活,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3.
以现代生命教育的理念审视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对教育及学校体育的本质进行反思,对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剖析。研究指出:在学校体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以生命教育为价值取向的大学体育教学顺应了教育本质的回归,符合当前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国情。以人为本,树立以"现代生命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体育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人"的发展的整体教育,符合当前学校体育教学走出困境的改革需要。  相似文献   

14.
利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比较我国学校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发现学校课程中,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思想在"产生背景、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方面存在分歧。深入分析体育课程的功能属性,发现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文化功能层面上的缺失。通过对体育课程的重新考察,得出体育课程的基本功能属性是"运动技战术学习";以此为依据,得出学校终身体育思想应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体育课学习结果不仅体现在发展学生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运动行为的形成,而且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功能性效应,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教育目的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同时也要提升他们的精神质量。体育活动有效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增强体质,提高适应能力,释放学生内在的生命能量,迸发激情,从而提升社会生活质量。文章从高校学生体育精神文化现状着手,分析高校学生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情况,提出体育教育教学中学生体育精神文化培养改革方案和行动策略,在实践中初显成效,学生上课出勤率、体育赛事参与度、体测参测率等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也明显改善。并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体育精神文化改革提出若干建议:挖掘各项体育隐含的体育精神文化内涵和衍生教育价值,弥补体育精神文化缺失;借助载体进行体育精神文化熏陶与传播;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精神文化水准。  相似文献   

17.
"健康体育教育"是目前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快乐体育则是比较先进的体育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能享受运动乐趣,是发动每一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论体育的本原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我国体育是外来品.人类早期,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许多运用身体锻炼增进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如何把这类知识与技能向后代传授,就是身体教育问题.最初是家庭的自发活动,后来有了简单的社会组织.到18、19世纪,人类找到了一种最基本、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即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成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随了教育普及和发展,这种教育成了各国提高民族身体素质的基础,形成了专门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专称的"体育".体育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要探寻其本源和真义,也应当到西方体育中去寻觅.  相似文献   

19.
现代德育困境视角下体育课的"生活德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代德育的困境——与生活疏离的视角,结合体育的实践性特征,探讨体育的生活德育价值。体育是一种实践态度,体育培养的德性与日常生活的天然孕育所形成的德性是同一的德性,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完整生命表现。体育课堂是在知性洪流侵吞下适合进行道德教育的一块宝地,依托体育情景可以创设一个生活德育的实践阵地,使德育之花在体育生活中扎根、发芽、生长。  相似文献   

20.
将畲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体育教学中,能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符合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推动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有利于畲族传统体育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有利于畲族传统体育的推广普及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