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吊文研究     
古代哀祭类文体之一的吊文,由孕育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吊辞发展而来,至汉人贾谊创作《吊屈原文》而终成为体制、表现手法都臻于完善的一种文体。但是由于文体自身的构成的双重性和文体的发展性,历代文人在进行文体分类过程中,经常将吊文与哀辞、诔文、祭文等哀祭类文体相混淆,甚至不把它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文体。然而,无论是论及文体的起源、行文目的还是行文范围等等,吊文与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规范与要求。  相似文献   

2.
《河西学院学报》2015,(4):87-92
北朝墓碑文和墓志文有着相似的形成发展轨迹。它们的发展完善是北朝散文文体细分的结果。北朝墓碑文继承了东汉以来墓碑文的成就并经过不同时期作家的创作,形成了以颂德为主,文辞华丽、多用骈偶,以宏大壮美为审美追求的特征。墓志文在墓碑文的影响下,更多表现出以哀悼、惋惜为主的情感模式,在相近的文辞特征下,表现出悲壮、凄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神魔小说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神魔小说在唐代形成雏形,到明清两代达到创作高潮。作为当时的畅销书籍,它们很自然地流传到朝鲜半岛,朝鲜文人对这种融世情、讲史、英雄传奇于一体的文体特别喜爱,因此在创作朝鲜汉文小说时便自觉或不自觉地借鉴它们的写法并融合其中的许多特点。从他们创作的具体作品来看,有些片段或情节直接或间接模仿中国的《西游记》等小说,如《洪吉童传》、《玉楼梦》等汉文小说中的缩地术和分身术等,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中国神魔小说对朝鲜汉文小说的影响。但是朝鲜汉文小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专以神魔为题材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张振龙 《天中学刊》2006,21(3):91-95
建安文人一改此前文人对待文学和文人的态度,在文学活动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又具有明显的视己为文学家的价值取向,并把当代文才非凡、具有一定文学实绩的文人,皆冠之以“文人”、“作者”等称号。这不仅是“文的自觉”在文人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主体上的彰显,而且是“人的觉醒”在文人文学活动和文人自身文学价值上的体现,是建安“文的自觉”化的“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赋是介于诗与文中间的一种文体,但对于“什么是赋”这个问题却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赋的文体特征本来就不规范.故判断一篇作品是否是赋还是应当以题目为标准,以赋名篇者即是赋,否则即不视为赋.正因为赋的文体特征不规范,唐代赋的创作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即:一是增加限制,强化规则;一是弱化规则,进一步模糊与其他文体之界限.前者以律赋为代表,后者则导致赋的散文化与非文学化.  相似文献   

6.
《读书堂集》是近代广东名儒简朝亮的诗文集。以文人之文为例,简朝亮的文章创作广涉书、表、传记、祭文、碑铭文等诸种文体,构成以文叙事、以文怀人两部分内容,反映简朝亮的人生经历与比较独特的文人世界。喜欢引经据典与喜用“也”字,是简朝亮文章创作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7.
文体感是写作主体对文体长期接受和应用的一种心理积淀,是写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规范写作行为的“内在尺度”。本文对中学生作文文体感贫困的原因究及文体感的培养作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金光 《现代教育科学》2006,(4):78-79,123
文体感是写作主体对文体长期接受和应用的一种心理积淀,是写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规范写作行为的"内在尺度".本文对中学生作文文体感贫困的原因究及文体感的培养作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谀墓"者,即撰碑者为迎合死者亲属称美死者的心理需求,在为死者撰饰终之文,刊述死者生前操行、德履时多夸大、溢美之辞。清顾炎武于《日知录》卷十九《作文润笔》条中有言蔡邕谀墓。蔡邕是否谀墓,本文从其具体碑作、撰碑的历史背景及人们赋予墓碑文的功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邺下时期"文以气为主"、"诗赋欲丽"文学理论观点的提出是文学自觉的标志,而专业文人创作队伍的形成与文学创作的繁荣和文学作品中个体意识的张扬是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文学观念的自觉和文学批评的自觉是文学自觉的又一重要体现.因此,邺下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相似文献   

11.
“金谷之会”曾是影响极大的盛事。但在历史尘埃中已尘封千余年之久。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个案。考察其在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可以发现,与邺下集团的西园之会相比,金谷之会可说是我国第一次真正的文人聚会与集体创作活动。与建安年间曹氏的文学观念相较,石崇的文学思想首次体现了文人意识与纯文学创作观念的觉醒,突破了传统的三不朽藩篱。再从“二十四友”的创作实绩看,它对西晋文学的繁荣功不可设,对后代文人创作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洋场才子是一群在上海租界从事艺作品生产和经营的人,是中国第一代职业作家,他们的学创作和化经营活动为开拓中国近代艺市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自己开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3.
佛禅思想、观念、情感、意识和思维模式对金朝文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意境营构、夸诞玄想和求真征实三个方面。金朝文学对意境营构的追求主要反映在诗歌创作上,以撷取"现量境"、无所执著和追求"境生象外"为基本特点。佛典禅籍夸诞玄想、高度形象化的宣教手法对于丰富金朝诗、文、小说、戏曲的艺术表现能力有深刻而显著的意义。立足于"真空"、"假有"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强调以直觉的方式把握真如、实相的佛家"真实"观对金朝作家主张"亲历"、"亲证"和体验生活、求真征实的创作理念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陆机的《文赋》可从艺术想象的角度将之看作艺术表象的积累、艺术意象的铸造和艺术形象的物化三个阶段紧密衔接的艺术想象的推进过程。因而,《文赋》实则集中阐发了陆机的艺术想象论。而陆机艺术想象论的渊源在于前人丰富的文学创作实践经验及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多方探索、魏晋时期文学创作取得的伟绩及老庄思想的复兴发展。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历代宫廷文学体派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已呈现为一个明显的文学系列。该系列包含的体派在其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和主要创作倾向中,体现出如下几个共性价值特征:一是贵族作家群落构成其创作主体,他们以重建新王朝文学为己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创作和理论领起、规范出一代文学并使其更为艺术化,从而推动文学的自觉;二是这些体派作家所表现出的片面讲求诗文艺术形式的倾向,往往激发起文学革新思潮,有时此种思潮甚至就由其内部发生,从而使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大多具有启发文学革新思潮的价值;三是反映出其时贵族生活的风貌、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并一定程度地烘托、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气象;四是体现出对女性超功利的审美倾向,并在美学史上创造出特定的贵族式女性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杨家将故事具有民间文艺的所有特点和优点,它的形成过程更是劳动人民、民间艺人、进步文人协同合作的典范。杨家将故事的产生,经历了奠基期(宋元)、鼎盛期(明清)两个时期,考察杨家将故事产生与嬗变的过程,对于揭示我国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形成的一般规律,了解文人创作与民间文艺结缘的现象,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金圣叹《西厢记》评点是中国戏剧艺术理论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其中对于男女情爱艺术意义的肯定、对于人物形象艺术表现的分析、对于行文表达艺术的揭示和类似接受美学批评观的说明,都有其独到的价值,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魏晋玄学带来了魏晋士人个体的觉醒,而"人的觉醒"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更新,直接促成了文学自觉局面的形成,为文学独立自主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以魏晋文学杰出代表作家嵇康的创作为例分析魏晋玄学大潮中的文学自觉现象——主体意识的高扬、重视情感的抒发、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元代“一代之学”光辉代表的元杂剧何以在金元之交迅速崛起并在很短时间内进入繁盛时期,始终是20世纪学术史上的焦点问题之一,在研究较多地注意元代经济,政治和民族政策等外部原因对元杂剧兴盛所产生的影响之同时,逐渐把讨论的重点转移到元代人与元杂剧兴盛的相互关系上来,并在长期的论争过程中形成一些共识,愈来愈明晰地体认到由沉沦市井间的书会才人组成的作家群体及由这些群体和杂剧艺人结成的巩固同盟,才是元杂剧走向兴盛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20.
清中叶以后愈演愈烈的文字狱,造成了整个社会的避祸心理。在避祸心理的影响下,文人原有的对社会政治、民生、时事的关注热情和济世治国的社会责任感日渐减弱。反映在白话短编小说的创作,首先引起了题材的变化:小说题材以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要题材,反映现实的题材明显减少,与此同时,有为数不少的作品在以往的旧题材中打转转,有许多作品题材与以往题材或相同或相似,有的还走到了从笔记、野史中找题材的老路上,甚至还出现了较多写妖魔鬼怪的非现实题材的作品,严重地影响了这一时期作品的现实性和思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