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顺天为首善之区,顺天乡试出题不同于其他乡试,第一场考试的题目通常为皇帝亲自出题,第二、三场考题也需呈请皇帝过目,以示皇帝对顺天乡试的重视,以此加强考试的权威性和威慑力,这是其区别于其他省乡试的最大特点。此外,由于顺天位于全国的政治中心,通常对于国家的政要大事比较敏感,因此顺天乡试的策论考题具有时政性、前沿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永葆名校美称的北京四中李捷三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顺天府在北京西什库筹建顺天府中学堂,招收顺天府所属各县平民子弟学习新学。翌年2月,顺天府所辖24县各派两名学生入校学习,首届学生共24名。辛亥革命后,该学堂属京师学务局管辖,同时改校名为京师公立...  相似文献   

3.
芦广宇 《考试研究》2024,(1):101-108
使用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等史料,探究乾隆时期的“顺天丙子乡试冒籍实系枪替案”。对案件的发生经过、判决结果及审案人员的执法过程等进行详细剖析。在相对完善的科举制度下,顺天府冒籍、枪替现象屡禁不止,实质是考生在区域公平与个人利益之间权衡利弊所做出的博弈。主要原因在于科考名额分配的不均、考生水平的地域差异、考试管理的疏漏、科举中式的反馈。  相似文献   

4.
清代八旗科举的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清朝统治者奉行对满族宗室贵族的优待政策,力图通过满族宗室贵族达到对全国政权的统治。因而在教育和科举考试中,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民族优秀文化,一方面则恪守祖制,维护以清语骑射为特征的满族固有文化,并在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为宗室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清代八旗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清代科场案接二连三,对清代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顺天乡试案在清代科场案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相对于其他省闱的乡试案,顺天乡试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很值得大家关注。另外,顺天府地处京畿地区,从行政区划上来说,属于直隶省的一个府,因而对于顺天乡试案的研究是河北科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我出生在福建福州市郊螺洲乡一个巨姓大族。祖上几代深受孔孟儒家教育的熏陶和科举制度的浸淫。十四世祖陈若霖是乾隆进士,道光朝刑部尚书(我是十九世)。他的儿子陈景亮随父在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了第一名,因为原籍南方,称为“南元”。他曾任陕西和山东乡试提调,在杜绝考场舞弊方面采取过不少措施,为  相似文献   

7.
科举是汉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清军入关以后,清朝统治者为了稳定统治,采取了科举制度来选官,并允许满族八旗子弟参加科举。从此一大批的满族八旗子弟走上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八旗子弟汉化趋势逐渐加深。面对大批满族八旗子弟汉化加深的趋势,满族统治者一方面采取了种种措施防止满族八旗子弟汉化,力图保持本民族的国语骑射的祖宗旧制。另一方面,为了稳定统治,又不得不实行科举制度。这体现了在实行科举制度上的满汉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8.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它是以满族贵族为主建立的政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基础上先建立了后金政权,1636年(明崇祯九年),其子皇太极正式即位为皇帝,改国号大清。皇太极时清朝已统一东北及内蒙大部分地区。1644年,清军乘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之机,进占北京。夺取了明朝的统治权,顺治帝福临由沈阳迁都北京。清朝从1644年起至1911年止,共历10帝,268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独立的中国一步步地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历史进入了  相似文献   

9.
满族旗人灭了明朝建立了清朝之后,顺治皇帝为了达到永远统治汉人的目的,便把希望寄托在他的儿子康熙身上。当时康熙6岁,他在找了一个教康熙武术的老师之后,又想找一个真正学识渊博的汉族人教他的儿  相似文献   

10.
石焕霞 《考试研究》2009,(3):104-117
1900年庚子之乱,清政府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清末新政”,从政治、经济到教育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变革,科举制度的改革也在其中。1901年清政府下达了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以及停止武科考试的上谕。因此,1902年的乡试成为科举制度改革后的第一次实战。顺天乡试系全国之观瞻,却因为庚子之乱贡院被毁,不得不借助于河南省的乡闱。所以,此次乡试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面相,成为探究科举制度废除前夕世人真实心态的一个绝佳的风标。  相似文献   

11.
清代武举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与科举取士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自身民族特性的写照和反映。清代武举考试在嘉庆帝以前不但将文试与武试分开来进行,而且也比较重视文试的功能。武举中对各级考官的设置参照文举进行,在考试级别中也设有殿试一项,同时采取了复试的办法以搜罗人才,并借此严肃考风考纪。清代八旗宗室内部的官学与举业也同样以其民族性而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举,八旗内部无论是文试还是武试均恪守“祖制”,时刻保持本民族的尚武传统。就科举考试而言,清代武举与八旗官学和八旗科举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联系,它构成了清代科举文化与政治文化的时代特点与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根本社会制度,清历朝皇帝认为它是“国家之根本”。因此,由官方先后编纂了两部重要文献,分别命名为《八旗通志初集》和《钦定八旗通志》,两部文献既有关系,又有不同。因此,笔者利用有关档案文献、历史文献及学者研究成果,明确了清朝八旗制度方面的重要文献《八旗通志初集》之“初集”称谓的来历和产生的具体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称谓的产生与嘉庆年间成书的《钦定八旗通志》没有直接关系。再次,针对《钦定八旗通志》被称为是M《八旗通志初集》的续编或二编的看法,提出了两部《八旗通志》既有联系又是完全独立的两部文献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巩固统治,清廷在入关后即确立了对八旗的"恩养"政策,但随着八旗人丁的大量繁衍以及物价上涨、奢靡日甚等原因,八旗生计日益恶化。迫不得已,八旗中的汉军在乾隆初年率先奉旨出旗为民。在出旗过程中,清廷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草率裁撤,而是有选择地按地域和军种批次出旗,并尽力加以安置。综合起来,限定汉军出旗的标准包括:禁旅还是驻防的八旗汉军,降清时间先后及归降后的功绩多寡,出身地位及日常表现情况,出旗后的生存能力及适应性。"汉军出旗"是清代八旗制度的重大调整,它所引发的旗民之间身份变化是清廷调整社会内部矛盾和对各势力集团利益重新分配的必然结果,也与清朝统治者对待汉军的一贯态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从唐末到明清,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与科举制长期并存,深受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考试使地方官学培养目标与科举选才直接对接,进而在学校科举合流后,又成为促进地方官学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与力量。特别是地方官学兼有的培养人才和推广教化功能,对促进地方文教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朝的索伦部族属于“满洲共同体”的外围.然而基于清廷的军事需要,导致索伦在整个清代的发展与变迁,经常是和所谓的“满洲精神”联结在一起的。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就是,除了军功之外,索伦部族还凭借什么样的途径融入满洲旗分,又对满洲八旗产生了什么样的涵化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公元1644年,清八旗劲旅入关后,在全国各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进行驻防,形成八旗驻防制度。满城,即八旗兵的驻防城,也是八旗驻防兵及其眷属的居住地。从顺治初到乾隆末近一百四十余年陆续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满城,与清代八旗驻防同兴衰相始终,它对于增强清政府的军防力量,加强行政统治,促进各驻防地的经济开发,以及文化的传承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清代满城所发挥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功能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7.
人口流动规模膨胀、分地定额制的推行导致异地考试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问题。清代对异地考试实行部分放开的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移居年久者入籍参加当地考试,对人口稀少的边地采取变通性措施,设立商籍解决盐商子弟异地考试问题,许可具有特定身份而非直隶籍者参加顺天乡试。通过为异地考试者单独确定学额或中额的措施,使不同阶层或不同地区间科举利益的冲突趋于弱化和隐蔽。清政府严格限制制度范围外的异地考试,采用防惩结合的思路治理冒籍跨考问题。研究清代异地考试制度对当前异地高考政策的改革及决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定鼎之初,即宣布采行科举取士之制。沿袭相对较为完善的明朝科举是并不熟悉科举的满洲贵族迅速实现开科取士的便捷之途。在顺治朝建立清代科举制度框架的基础上,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断调整与补充,科举制度步入了鼎盛,其缜密与完善程度远超前代。嘉庆、道光朝虽将多项科举制度发展成定制,但受内忧外患之冲击,科举弊端逐渐显露,衰败之势已逐渐显露。咸丰、同治朝,科举已无法沿着其制度之规定正常运作,发展新式教育、改革科举成为晚清有识之士之共识。至光绪朝,清廷虽对科举进行了局部改革,终回天乏力。清廷被迫下诏停废科举。  相似文献   

19.
清代定鼎之初,即走上了全面移植明代科举模式的道路。范文程是这项制度因袭运动的具体操作者。入关前,由皇太极授意,范文程在满洲政权内兴学校、开科举,已为恢复明代科举制度做好充分准备。入关后,范文程“士心得,则民心得”的观点深得清帝的认同;在实施科举的过程中,他亲任三届会试主考官,并参照明例,就完善科举制度细节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范文程之所以会成为清初科举“一沿明旧”的有力推手,虽与其本人的家世和汉文化功底不无关系,而清初皇帝笼络汉族士人、缓和民族矛盾的行政需要则是他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历史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积弊难返。由于这一制度的任何更改都势必牵涉众多乃至一代人的利益,因此多年来议论归议论,执行归执行,人人都说科举制度摧残人才,不利于选拔人才,可是人人也都在这条,艮难的道路上跋涉。到了1898年夏天,由于政治变革的急剧发展.废除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也就自然地提到了政治日程。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坚决主张彻底废除科举考试制度,甚至建议光绪皇帝不惜采取某些非常规的政治手段。在维新势力的鼓吹和支持下,光绪帝冒然宣布废科举,然而由此却引发了一场空前的辨难和新旧势力的急剧冲突,最后清廷只好采取变通的办法从废科举的既定政策退回到改科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