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关于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相关研究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出了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中国哲学中的某些观念说明了高等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该培养的能力和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时根据社会需求的现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对我国高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回顾我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发展历史,总结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的问题:生源质量不高、培养目标相对模糊、就业率偏低。针对存在问题和专业发展可行对策提出建议,以期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就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与学生毕业去向进行分析,认为沈阳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偏重武术,对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两个方向的重视程度不够。建议加大传统体育养生和民族民间体育两个方向的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同时也应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外的其它适应就业需要的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5.
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竞争力,是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力保障。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竞争力十分薄弱;要提高其竞争力,应从合理定位培养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学科带头人、适应社会需求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从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的角度 ,对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散打“专项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与实施进行分析 ,指出教学改革首先要规范教材 ,并且改进散打单一项目领域人才的培养模式 ,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在散打科研的教学中 ,加强武术散打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研究方向 ,以达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衡量一个高校办学质量、专业发展以及学科的完善程度,本科人才培养状况是一个重要指标。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00年以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就业前景和社会需求以及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认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设置既要体现学校特色又要兼顾就业需要。  相似文献   

8.
恩施州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对恩施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现状、流变特点与规律进行探析,研究认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流变,反映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从原生态、地方性经过不断革新,逐步走向现代化、大众化、竞技与健身并进的过程.民族传统体育的流变,是沿着从封闭到开放、从自然性向科学规范化、从自发走向政府引导的规律进行,创新项目、引入竞赛、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间传人等都是保证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武术国际化传播密切相关,熟练地掌握英语对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有很大帮助。据调查,我国体育院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不容乐观。本研究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归纳等方法,对武术与表演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西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现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项开展、课程设置、就业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目标口径,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增加民族传统特色体育课程的开设,专项尝试“一主一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办学现状调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国33所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院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学点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河南、长三角地区及京津环渤海湾一带,在华南、西南、西北地区分布较少;各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出的培养目标与社会现实需要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各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总学分基本趋于一致,但不同课程类别总学分的比例以及选修课程开设的门数等各校差异较大;各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各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师年龄结构无明显的断层现象,但学历结构与高校教师队伍的具体目标相差较远,学缘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知识技能结构不平衡;各校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民间体育理论开设较为薄弱,专项课也以竞技武术为主,很难全面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影视武打课程的现状、可行性和开展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为以后高校如何建立和发展影视武打特色课程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建议;【方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据统计法。【结果】在民族传统体育武术专业开设影视武打课程应明确培养目标、强化专业特征,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让学生能够发挥先天优势,以培养...  相似文献   

13.
对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设想进行了探讨,以实现体育院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健康指导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养生体育以及民间民俗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硕士生教育为研究视角,着重从影响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几个重要方面——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学制、导师队伍、招生等入手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对提高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在新的教学目标指导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应当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来适应市场的需要。通过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增设"武功推拿"课程,可以拓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规范》,提出以“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了更好地探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科发展,根据《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技术学科组2006年会会议纪要》的精神,研讨制定合理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及课时分配),由教育部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上海体育学院承办的“全国高等教育民…  相似文献   

17.
民族体育项目引入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的现状及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源 《四川体育科学》2012,(2):109-111,117
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改革实验等方法,对民族地区高校引入民族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其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高校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体育专业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提出将体育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发展与地方优势结合,凸显办学特色,推动高校民族体育项目的繁荣与发展,促进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体育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天津市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专业水平、学历状况、年龄分布、职称比例等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强调在推进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提高现有民族传统体育师资专业水平,并从整体上就如何优化其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以及如何加强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师资的培养,以满足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需要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中广泛存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为适应社会需求调整培养目标为运动健康促进、运动康复为主体,在其课程体系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赋予了保健、康复、群众健身活动的新内容.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探索与开发,既弘扬了传统体育文化,又将其推向世界,拓展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空间,获得了双赢的结局.  相似文献   

20.
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办于1998年,由原运动训练专业中的武术专修发展而来。1998年初次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设有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手两门专项主修课程,首批招收40名学生。民族传统专业发展至2003年成立了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至今由原来1个班,发展成15个班,学生人数达528人(其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9个班,共316人)。目前设有武述、体操、艺术体操、重竞技等4个教研室。全系教师20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8名、讲师2名、助教6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民族传统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