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亡之海”的告别采访,是我近40年记者生涯中极为难忘的。“死亡之海”是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别称,过去,我曾多次进入“死亡之海”,吃过苦,历过险,但却丰富了阅历,目睹过这一神秘世界的变迁。因而,不知不觉地热爱起这片土地。 近些年,听说“死亡之海”又有了出奇惊人的变化,自然令我心驰神往。于是,1997年深秋,在我退休之前,又专程从兰州千里迢迢来到塔克拉玛干,开始一次令人眼界大开的旧地重游。  相似文献   

2.
董岩 《今传媒》2006,(7X):6-10
“要站着拍而不是跪着拍” (1992年2月,首都电视界举行了一次《望长城》的研讨会。刘效礼的老领导、原新闻部主任夏之平说,我是看着刘效礼长大的,长城挡不住他,我相信他还会有大作品问世。)  相似文献   

3.
在县里从事新闻工作,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在全国性的报纸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所有县级同行时常为之殚思竭虑的事情。去年,我经过刻苦努力,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经济参考报、中国日报等10多家新闻单位和报纸上发表了作品。新华社的一位同志给我来信称我在新闻业务上大有提高,一时间引起了许多县级同行的羡慕。现在重新翻看一下过去的作品,回顾一下这些作品的构思、采访、写作过程,我的体会是:功夫要下在“选”字上。读者看报纸,不仅要了解“什么事”,也要了解“为什么”。为此,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从深层次去思考问题,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以满足读者这一需要。新华社主办的《内参选编》1989年第45期刊登了我写的《一个农村蹲点干部的日记》。这篇稿件  相似文献   

4.
我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新闻写作,至今已逾12年。其间,我在地、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各种体裁的新闻稿件2400多篇,并有上百件作品获奖。1996年,平均每天都有一篇稿件被刊播。于是,一些通讯员朋友在向我探询上稿“秘诀”时,总是要求我为之介绍认识几位编辑先生。他们满以为我在新闻界结交了不少编辑,所以上起稿来便“路路通”。虽然我反复向他们说明:编辑认稿不认人,稿件便是介绍信。但他们大多半信半疑,以为我“保守”,不肯帮忙引见编辑,以至产生隔阂。无奈之际,我想到“稿件就是介绍信”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本在页码上薄薄的书。就文章总量来说,与我近两三年中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篇目和文字相比,不足四分之一。但是既要编集成书,就一定要选择一种特殊角度。我要推出的这本书,书名已经暗示了我的选择角度。书名之所以定为“傻笑与痴言”,读者尽可以将傻人与痴人讥为“傻瓜”或“白痴”。但在我本人看来,笑与言若能走近“入痴”境界,大不易也。眼下文人世界的种种矮化,就可能基于我们越来越拒绝触摸“经典事物”、“经典真理”、“经典人生”、“经典文化”的原因。你爱信不信,反正我信。眼下的人,笑而无“傻”气,情而无“痴…  相似文献   

6.
我清楚地记得: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八日,我生平第一件“作品”——一条四十七字的简讯在《鄂西报》上发表了.那时我还在学校,但“作品”的发表,增强了我对新闻写作的信心.前年十月,我踏上了林业工作岗位,依然坚持每天写稿.  相似文献   

7.
写稿者谁都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份量,影响大。我搞报道快一年了,不但没造出一枚所谓“重磅炸弹”,甚至连1000字以上的稿件都没写出一篇。我问自己:为何写不出一篇有份量的“大块头”?  相似文献   

8.
2001年6月8日晚,第34届美国国际影视节颁奖典礼在美国芝加哥举行.中央电视台和福建电视台联合制作,孙曾田、许丹执导的纪录片《祖屋》荣获“银屏奖”二等奖.美国国际影视节是全世界电影电视作品国际展映、评奖活动之一,本届影视节共收到来自33个国家的1500部作品。 美国国际影视节始创于 1968年,每年举行一次。参赛作品必须由全美数 10位资深专业人士组成的委员会先对作品进行初评,然后提交以影视节主席为首的高级顾问执行委员会做复审,最终评出获奖作品。最高奖项是“金像奖”和“银屏奖”,另外还设有“影视…  相似文献   

9.
丘谷雨 《出版参考》2005,(10X):29-29
丹扉,本名郑锦先,资深作家。1926年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曾任语文教师、记者、仕女杂志总编辑、世界女记者作家协会理事。她的作品包括《幽默智慧语录》、《男人在我掌心》、《八千里路尘与土》、《丹扉大陆行》、《微雨轻尘集》、《丹扉幽默文集》、《叮当集》等30余部。早年的她,在作品里经常将自己的3个女儿比喻为“猫”、大家都戏称之为“三猫之母”,如今她也退休成云游四海的老猫。  相似文献   

10.
“梨花体”网络诗歌事件过去六年多了,当初的烽烟舌战早已烟消云散,但背后包含的一些问题则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澄清。本文再次回顾那场论争,试图对论争双方和事件本身的重温和梳理中,看清一些未明了的现象,走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怪圈。  相似文献   

11.
我在《美术》杂志上读到过于庆成先生的雕塑作品,那特有的粗手大脚和树皮般粗疏的肌理生成的强烈震撼一直深深铭刻于心。直到在“沪、津、蒙三地交流展”活动中,天津方面安排参观蓟县盘山“庆成雕塑工作室”时,我在有幸领略“原汁原昧”后的另一声惊叹,原来于老先生还曾同是个“门第卑微,职位不振”的群文人!  相似文献   

12.
糊里糊涂看“透视”胡运贵近些年。写“社会透视”的文章在各家报刊上大有独领风骚之势。透视这种“热”,透视那种“风”,乍一看,文章洋洋洒洒,长篇大论。颇有气势。加之一稿多投,多家报刊相继刊登,使人觉得文章来头不小。但拜读之后,却叫人大失所望,如同嚼蜡。我...  相似文献   

13.
小女子者。名叫张桂英,系《黑龙江日报》首席记者。谓之“小”,是因为她身材不高,纤细窈窕,喜光鲜衣着,十足的“小女子”模样。但正所谓人不可貌相,她的新闻作品,却以“大”见长——主题重大、立意高远、文风大气、笔锋犀利。从业16年来,每年采写的稿件都有二三百篇之多。正是一篇篇令人刮目相看的“大作”,使“小女子做大文章”之名声播省城新闻界,也为她赢得了“大记者”的名号——当然,省级党报的“首席”,仅这响当当的“头衔”,就堪称“大记者”了。  相似文献   

14.
金狮奖第四届全国小品大赛于2004年6月23日晚在湖南长沙贺龙体育馆内拉开帷幕。此次大赛是由中华亿共和国化部主办、长沙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内小品艺术顶级赛事,是长沙化产业的又一形象工程。其主体活动包括洋溢湘情汀韵的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群雄角逐的6场小品决赛和别开生面的金狮明星狂欢夜以及别致的闭幕式暨颁奖晚会等。同时,组委会还精心准备了系列热身活动——包括“民间小品之星”擂台赛,“湖南小品未来之得”评选,全国小品艺术网站暨网上交流会、“我最喜爱的笑星暨小品作品”评选活动和“长沙社区化建设示范基地”评选等。  相似文献   

15.
储永志 《军事记者》2002,(11):48-48
我是南京军区驻闽某部一名基层摄影干事。屈指算来,我从事军事摄影报道工作已逾6个年头,先后有500多幅摄影作品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法制日报》等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60多幅作品在国内外各类影赛中获奖。这一切得益于我能充分运用自身相对优势,独辟蹊径抓“活鱼”的招数。作为一名基层军事报道员,同全军、战区记者在“武器装备”、活动范围、新闻源等方面的优势是无法比拟,但我们也拥有专业记者的相对优势。我们身处基层连队,每天面对一线战友,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深深地植根在我们脑海,对他们的姓名、爱好、年龄、特长我…  相似文献   

16.
屈指算来,我搞宣传报道工作也有十个年头了,发表的稿件有厚厚的几大摞。作品不仅多次在《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而且还30多次获奖。我写稿的体会是:把自己当“读者”。写稿是让读者看的,不是作者去卖弄才华,因而把自己当“读者”,作品的好坏优劣一目了然。如果自己都觉得味同嚼蜡,往报刊投稿自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在写稿时,十分注意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时常将自己放到读者的位置,读者喜欢“吃”什么就“端什么”;在撰稿时,不贪大求全,需要三言两语的,决不穿靴戴帽;有必要“洋洋洒洒”…  相似文献   

17.
屈指算来,我爱上《新闻与成才》已经整整12年了。在这十几年的军旅岁月中,它以独特的魅力占据了我的精神空间,帮我走上了成才之路。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要有它伴我左右。我参军后,就喜欢读书和写作,可一直找不到一本能看得懂、用得上的书当我的向导。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凭着对文学与新闻的业余爱好和强烈兴趣,来到连队图书室,翻阅有关报刊。顿时,我的眼睛一亮:《新闻与成才》。于是便细细地欣赏起来:“采写体会”,“作品评析”,“编辑手记”……看着,看着,我不禁被它的高度政治性、可读性和实用性所吸引。后来,我每年都从微薄…  相似文献   

18.
2006年,诗人赵丽华前几年的一些“诗歌”作品被放到网上后,在众多网站上被不少网友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歌,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的谐音,成立名目“梨花教”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9.
我过去一直是军事干部,但从1984年之后就非常热爱新闻写作,有时写写部队,有时写写地方,只要自认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都想把它告诉“天下之人”.当初,我也有投稿却不被采用乎是“夜夜苦读”。为了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新闻性、可读性、指导性,作为一个有志于做“新闻人”的人,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艰苦,深入基层,身在基层,心在基层.用百姓的语言反映百姓的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评选“好新闻”,是新闻界的一件盛事。但我个人感觉,目前的“好新闻”评选有名不副实之嫌,特提出来与各位同行商榷。首先是“好新闻”这个概念不准确,内涵不清楚。从语词学角度说,“新闻”一词是中性词,不牵涉定性评价好或坏的含义;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一词虽有多种定义,但比较一致的看法,还是认为新闻是指新近发生、人们关切的事实。“好新闻”的说法,语词不通,搭配不当。其次,新闻与“新闻作品”不是同一概念,而是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