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似乎从人类产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在远古的神话世界里,也有许多关于人类祖先向往理想世界的描述。从"蓬莱仙岛"到老子"小国寡民",再到"世外桃园",中国古代的先民一次次地描绘着自己所追寻的理想世界。从"伊甸园"到"理想国",再到"乌托邦",西方世界的古代先民也在不断地表达着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老子与柏拉图被后人称为中国与西方古代的大智者,他们也对理想世界作了探索。他们在各自的社会环境里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度。  相似文献   

2.
报恩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报恩的观念在侠士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在唐传奇《无双传》中的古押衙身上,就集中体现着古代侠士对恩义的态度,以古押衙为中心,管窥中国古代侠士的报恩思想,从而对他们恩义观做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他的词吸引了国内外诸多的翻译家来大显身手将中国古代的丰硕文化成果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本文试图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版本的英译的对比赏析来讨论研究古诗词翻译的特点,从而提高鉴赏和翻译古诗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古印度大诗人迦梨陀娑长篇抒情诗《云使》与中国古代诗人屈原政治抒情长诗《离骚》多有相似之处,说明古代中印文化与审美观念是很接近的。  相似文献   

5.
中庸 ,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关于对世界、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的为人处世的哲学 ,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和思想方法论 ,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指导思想。中庸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处世哲学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认识 ,也体现出中国古代思想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当今 ,在人类发展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 ,在教育进步面临诸多问题的时候 ,中庸又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古画品录》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第一部以论、评相结合的绘画品评作品,对后来的绘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文章旨在说明:在解读《古画品录》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其成书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人物品藻虽然表现为由儒转道的倾向,同时,从《古画品录》中可以看出谢赫在对画的品评仍然保留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体现出了儒家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安徽池州市杏花村古遗址复建为例,分析探讨了杏花村古遗址历史与现状,杏花村古遗址保护以及围绕该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历程与路径。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资源的最佳路径是进行产业化开发。在此过程中,可以拓展无形元素有形化创意,将传承历史文化的思路从有形元素延伸到无形元素,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相互弥补与转化,使非物质遗产元素创造价值的理念在产业化中得以发扬;但应针对文化产品"公地"特性和兼备一体两面的价值,注重政企互动,完善制度以产业提升历史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之前 ,中国古代有一种关于宇宙起源的学说 ,此说与近代康德等太阳系起源“星云说”相似而不完全相同。中国古代宇宙起源说认为天地产生之前为星云混沌状时期 ,后来变为天地阴阳分离的二分式结构状态时期 ,而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地阴阳二气会合分离而形成的。我国古代还认为这种宇宙天地 ,是在不断在扩大膨胀 ,在有朝一日会崩塌消散而宇宙崩溃灭亡 ,这种思想又与现代宇宙大爆炸学说相近。我国古代的祖先对宇宙起源的解释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假说 ,但这对探讨中国古代宇宙论思想却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中,她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中国古代在数学方面的许多邻域内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创造了多项世界记录,曾处于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从隋朝中叶到元朝末年期间,中国古代数学步入全盛时期,在代数、几何等方面的许多成就,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但在之后的明清时期,中国数学的发展开始缓慢下来,甚至出现中断现象,造成了中国古代数学前所未有的衰退时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兴衰,对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文物古迹是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于地下的历史文化遗物和遗迹,是古代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本文所调研的河南省夏邑县济阳镇隋唐大运河遗址作为文化古迹,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应该受到较好的保护,然而因为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大运河遗址的保护工作不是很完善。本文通过实地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大运河遗址没有受到保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能够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能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形成 ,不仅有其历史的、现实的根源 ,而且 ,往往与哲学、史学、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与此相适应 ,古代文论教学应当体现史论结合、文论结合、古今结合的原则。以史为纲 ,以论为魂 ,史论结合 ,有助于辨析间色与正采 ,也有助于客观分析文学遗产的现实价值 ;对理论据以抽象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 ,可以避免“以古证古”、“以古注古”的模式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而促进教学的直观性 ;古为今用 ,理论联系实际 ,或许能使对古代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的阐释和说明更为科学和合理。  相似文献   

12.
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产业开发较早的旅游资源之一 ,曾经成为国外游客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窗口 ,国内游客初期旅游的主要对象。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逐步提高 ,历史遗址旅游出现市场萎缩 ,目前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保护问题成为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本文重新界定了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的范畴及类型 ,阐述了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关于此类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新近的考古发现 ,考察了中国古代的寻矿理论和开采技术 ,证明了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 ,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 ,使中国古代的寻矿理论和开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4.
聚落考古是以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重要手段之一.选取遗址数目众多的辽宁西部地区,采用决策树分类和基于遗址等级权重的改进聚类分析方法划分聚落,研究聚落分布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经分析,辽宁西部地区聚落分布受到水系、地貌和气候的共同作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区域中最大的聚落位于大凌河支流流域,该位置与史料中记载的辽西区域郡首阳乐的位置十分相近.通过对遗址等级的统计分析,各聚落内高等级遗址所占比例逐渐减小,最后趋于5%左右,各聚落高等级遗址的控制范围与位置和聚落内部遗址数目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观与奥林匹克文化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对古代中国和希腊关于人的生命始基物质、人的生命活力认识的不同观点,古代中国和希腊文化对武技认识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目的是了解古代中国和希腊的这些观点是如何对后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消歇与大盛产生深远影响的.近百年来,奥林匹克运动不仅用它独特的文化魅力愉悦着全世界人们的身心,更以它强烈的进取精神激发着世界各民族人民拼搏、创新.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如:过度商业化、政治化、运动员异化、兴奋剂问题等等.展望未来,引领世界体育的会是什么呢?也许体现着中国文明、中国智慧与和谐发展观念的中国体育文化对克服奥林匹克文化局限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是一剂良药,对奥林匹克人文精神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达人同志著《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史》第1卷第3页,有小注云:“关于‘闾左’历来有三种解释:孟康认为‘秦时复除者居闾之左,后发役不供,复役之也’;应劭认为,指闾里居左者;唐司马贞引一古说,认为‘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按陈胜佣耕出身,为瓮牖绳枢之子,迁徙之徒,显然非‘复除者’。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西周春秋战国不同时期城市经济功能发展不同的特点,阐述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欧州封建时代城市发展不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的都城为实例进行分析,阐明古代都城在各时期的城市形态,及对其产生影响的政治思想和基本要素,进而揭示出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颐养城市建设成为我们的更高追求。通过对颐养的内涵,扬州古代优秀文化的概况进行介绍,进一步分析研究扬州城市建设的存在问题以及原因分析,结合扬州市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颐养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以扬州古代文化优秀成果为指引。研究提出扬州古代文化对现代颐养城市建设的策略,为着力打造健康中国的扬州样本提供方法和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来通过几代考古学者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古代都城考古发掘研究,实为中国百年考古成就之耀眼的亮点。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中国考古学会与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遴选推介活动,经两轮评选产生的100项重大考古发现项目,内中直接标明为古代都城遗址者就多达23项,还有17项与古代都邑有关,二者合计40项,占比达40%。这充分表明,中国古代都城及具都邑性城址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之重大,也表明对其进行发掘研究在中国考古学发展中所占地位的重要。中国古都学界还当在以往借助中国考古学研究成果促进中国古都学形成、建立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中国考古学界合作,对历代主干王朝之都城,对三代前之新石器时代具都邑性聚落与城址,对古代中原地区周围边疆区域各民族所建都城加强深入性、溯源性、开拓性研究,并据之对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设之纲要原则以及中国古都学之学科理论开展深入研究与深层次阐释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