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第四媒体——网络的崛起,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广播将面临更加激烈的行业竞争.据美国进行的一项最新的媒体调查表明,在因特网兴起的短短几年里,美国电视观众减少了30%。报纸发行量下降了7%,广播听众减少了25%。面对严峻的挑战,广播比报刊、电视有更强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应该准确地把握自己在媒体竞争中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此在竞争中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苏健 《新闻窗》2007,(5):101-102
广播自上个世纪初问世以来,一直以声音作为信息的传播手段,并在当时媒体不多、竞争尚不激烈的背景下显现出夺目的光彩,走过其辉煌的时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电视及各种新兴媒体纷纷登场,使得传播形式单一的广播媒体在受众中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加上各媒体间的激烈竞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被称为“第四媒体”的国际互联网络的出现,使整个媒体行业竞争更加残酷和激烈。报纸行业要想保持自身的地位并获得发展,不得不进行一场巨大的变化和调整,以新的面貌应对来自国际互联网、电视、广播等诸多媒体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本文拟以美国《纽约时报》为例,对美国报纸行业经营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的特点做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4.
高宇  吴月 《中国广播》2007,(12):77-79
今天的中国传媒产业开始面对一个日益分化的市场,并思考如何在市场分化中不断进步和壮大。就地方广播媒体而言,这种思考可能来得更迫切——中央、省级以及同一城市广播媒体的多重覆盖和竞争,使它们必须为发展甚至是为生存而战。于是“错位竞争”、“类型化电台”“专业化改革”等声音鹊起,成为地方广播媒体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汽车时代的到来,使广播找到了适合新的媒介竞争环境的发展模式,沉寂多年后迎来第二个春天——交通广播异军突起的时代,出现了独特的“交广”现象。美国传播学者雪莉,贝尔吉指出“汽车中每5位成年人里有4位至少每星期听一次广播”;哥伦比亚大学一份报告中则认为:“广播是一种几乎能够陪伴所有行为的媒体”。在汽车这样的流动空间内,广播的传播特性得到最大发挥。  相似文献   

6.
翻新节目和举办活动是各家广播媒体应对激烈竞争,提高影响力所善取的两大举措。随着竞争的加剧,做活动受到了媒体的特别重视,并且做活动也有了一些时尚的称呼:“媒介推广”、“媒介营销”、“办立体广播”、“办看得见的广播”等等。这些时尚的称呼不仅仅是对活动叫法的改变,而且也反映了广播媒体做活动目的的变化——已经由单一的扩大影响向塑造品牌、推销品牌、培育市场等更广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宣传报道,使各媒体又一次面临着“同题竞争”的大比拼。综观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四套节目在整个“战役”中的表现,凸现了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广,整体协调好,节目制作精,节奏张弛有度,广播特色鲜明的特点,充分展示了河北电台新闻宣传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在重大的宣传战役中,广播能够和其他媒体一起各领风骚,并且表现出独有的魅力,使我们对广播在“信息共享”时代参与“同题竞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柳莺  赵明 《新闻前哨》2006,(8):23-24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各广播电台越来越重视对频率资源的占有。以武汉地区为例,现有中央、省市级广播频率16套,比两年前增加了近40%。频率增多了,但带给听众的广播节目并没有想象中的丰富。究其原因,是因为武汉地区广播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在该地区可收听到的16套频率中,称“交通台”的有3家,称“新闻台”的有3家,称“音乐台”的达到了4家。同质化竞争在客观上迫使各个广播频率寻求差异化突破。差异化突破,使得广播人认识到,频率品牌优势是在竞争中争取受众、占领市场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9.
吴国跃 《中国广播》2007,(12):40-42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地教授在“中国广播改革20年高端论坛”上演讲时,针对“媒体竞争日益激烈”、“新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以及当前许多广播人看不清广播自身特点,毫无方向地与报纸、电视、新媒体竞争的状况,提出了广播“回归”概念。其中心思想就是:广播媒体首先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善做的事、能做的事,然后再谈更高层次的开拓和创新。尤其是在节目内容的“回归”上,应该做好三个基本种类的节目:一是做好新闻,二是讲好故事,三是放好音乐。  相似文献   

10.
对于“弱势媒体”的这一新说我是最近才接受的,其实作为一种现象它早已存在,只是它更形象地比喻了当今社会激烈的媒体竞争。眼下报纸电视甚至网络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惟独广播显得冷冷清清,特别是县级广播更是门庭冷落。广播在六七十年代的辉煌场面已成为历史留在老广播人的心里,“广老三”的称号更是把广播定格为一种弱势媒体。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内容是通过考察了解到的美国媒体新闻运作的一般模式和主要机制,美国广播媒体竞争的核心策略,并介绍了美国广播从业人员应用新技术推动广播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日寸光列车驶入新世纪,人类进入多元化需求时代。“多媒体竞争”、“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影、视、音像制品等大量介入,使媒体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曾经一度辉煌的广播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任何一种媒体要想在竞争中赢得观众,说到底,要靠自身的综合能力和实力,靠提高传播质量和服务质量,靠从内容到形式更加适应日寸代的需求。谁在改革中卓有成效,谁就是强者,谁就能守住自己的阵地。所以说,归根到底,人才,是传播业发展的根本。我国的广播事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也在人。新闻媒介的竞争实质上是新闻人才的竞争,受众对广播文化的多元化需求,实质上是对广播人才的需求,是对高素质广播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熊丽 《新闻实践》2005,(6):47-48
在广播已进入超电波生存的时代,随着各广播媒体间竞争的加剧,在广告客户的推动与广播听众需求的拉动之下,广播媒体的品牌意识普遍觉醒。探讨广播媒体的品牌塑造之道,对于广播媒体的差异化竞争、经营目标实现、日常规范转型、干部队伍再造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品牌”与“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当前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与电视、报刊、互联网这些媒体相比,及时、互动、覆盖面广、贴近性强、服务性强这些优势让广播这个“老字号”媒体在竞争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视直播的广泛应用,报刊发行网络的日益发达,互联网传播速度之快,信息量之丰富,都证明了广播所具备的这些优势并不是绝对的。面对新的形势,需要广播媒体间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核心竞争力,共同打造“大广播”,这是广播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余笑忠 《新闻前哨》2001,(11):22-23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在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外,互联网的横空出世,更使传媒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而且,毋庸讳言的是,在传统的三大传媒中,电台常被人视为弱势媒体,在这样的格局下,广播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突出重围,比较了广播与其他媒体之后,许多人得出的结论是:走精品之路。 自1986年广东珠江经济台开播以来,全国各地电台先后涌现出“经济台热”、“音乐台热”、“交通台热”,而在节目形式上,都不约而同地由录播改为直播。可以说,广播界成了“精英文化”向“大…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以“板块+直播+热线电话”为基本标志的“珠江模式”在全国广播媒体间迅速推广,使广播电台走上了一条新路,系列专业台的相继开办又使其在特色与个性化的道路上迈开新步。这些被认为是“按广播规律和受众需要办广播”的做法确实使广播电台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冲重新寻回了自己应有的位置。但是在其表面繁荣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一开始就存在、且有恶化蔓延之势的弊病,其中之一就是新闻节目的弱化。众所周知,广播电台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介,它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传播新闻信息。在新的历史时期,广播电台走向系列…  相似文献   

17.
李亚琼 《声屏世界》2007,(12):28-28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广播的传统优势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被大家公认的优势,可能已成为当前所有媒体都具有的手段,不再是广播的独家专利。因此,只有把握广播的当前优势,打好广播的“好牌”,才能独树一帜,办出特色。广播以声音传播,除了陪伴性、时空性、参与性和服务性,笔者以为,广播节目还有几张明白实在的“好牌”是其它媒体难以望其项背的:  相似文献   

18.
丁舒 《记者摇篮》2005,(5):26-26
有人说,广播电台的广播从“广播”向“窄播”发展几乎是世界广播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传播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受众细分”,这其中除了涉及媒体间的竞争.也引发了我们对节目“对象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董枫  曾彤 《视听纵横》2004,(5):109-110
进入21世纪,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广播作为相对弱势的一种媒体,在节目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平民意识,是广播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的一项利器,而“以人为本”的重要基点就是在节目中贯穿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20.
蒋宁 《视听界》2001,(6):27-28
广播是办给人听的,这是千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在广播市场化的大潮中,广播人千方百计在“听”上下功夫,尽量使节目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以此吸引更多的听众,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先的有利的地位,毋庸置疑,这是大家方略。但是,现在的广播已发展到了广播立体化时代,广播受众市场的竞争也不仅是“听”的竞争,已发展到“看”等方面的竞争。“广老三”不仅要和众多媒体激烈竞争,还要在广播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