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欢芳  胡振华 《科学学研究》2012,30(11):1671-1675
基于Tapio脱钩理论,引入节能弹性这一中间变量构建了制造业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理论模型,对我国2000-2004年间和2005-2009年间28个制造业的CO2脱钩弹性和节能弹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十年间基本所有制造业的低碳水平都有所提升,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基本都已经处于弱脱钩状态,其中节能弹性指标显示能源效率的提高是关键原因。尽管如此,我国制造业节能减排的任务还很艰巨,这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多方努力来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2.
李健  王庆山  张吉辉 《软科学》2012,27(7):70-74
基于弹性脱钩分析框架,引入了产业集群弹性脱钩因子,建立新的弹性脱钩因果关系链,分析了因果链中各因子关系,并以天津市石化行业为例进行研究,并给出可能的产业集群低碳化实现路径和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物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能源消耗、碳排放和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Tapio脱钩分析技术对2003—2012年我国物流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和行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脱钩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2年,我国物流业的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增长率要大于行业发展的增长率,三者均在样本年内呈现出了增长的趋势;行业发展与碳排放和能源消耗基本都呈现出扩张性负脱钩关系,表明我国物流业目前的节能减排形势很不乐观,行业的能源浪费和无效排放问题还比较严重;减排弹性指标近年来表现较好,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相关物流政策的出台。  相似文献   

4.
基于弹性脱钩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弹性脱钩方法,并借鉴Tapio脱钩评价标准,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分析模型,进而从能源消费总量、不同种类能源消费以及三次产业能源消费三个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关系。研究发现,1991—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总体呈现弱脱钩状态,要进一步实现强脱钩,提高能源效率是关键;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能耗对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脱钩关系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中的碳规则越来越多,特别是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减排,对碳减排的要求由国内经济扩展到国际贸易,导致低碳贸易壁垒愈演愈烈。低碳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和产业发展造成深远影响,我国应充分认识到低碳贸易壁垒作为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长期因素,在做好短期应对的同时,积极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在低碳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投资引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及脱钩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蕾  唐志鹏  刘毅 《资源科学》2015,37(12):2330-2340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依赖投资,在低碳经济时代下,投资引致的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脱钩关系应受到关注。以往对此研究相对较少,且忽略了投资通过不同区域间产业联系所引发的间接脱钩。本文引入面积元并结合投入产出表以改进脱钩模型,研究了2007-201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直接、间接引致的中国30个省区市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及脱钩关系。结果显示:①大部分省份由投资引致的经济增长比碳排放略快,两者为弱脱钩关系;北京和上海实现强脱钩发展,内蒙古、宁夏等资源型省份多为扩张负脱钩;②投资直接引致农林牧渔业实现脱钩发展,建筑业和服务业的直接脱钩状态相对较差;工业投资引致不同区域各产业的间接负脱钩状态最多,服务业受其他行业投资间接影响多呈现负脱钩状态。低碳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产业间的拉动作用,适当补偿承担高碳生产环节的地区,避免盲目发展可能转移大量碳排放的产业。  相似文献   

7.
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以吉林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论文以东北地区振兴为背景,探讨吉林市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提出吉林市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建议。吉林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和工业重镇,已形成了以石化、汽车、冶金、电力为龙头的产业格局。实现吉林市产业升级和现代化改造,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在本地自然资源条件和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采取尽可能大的努力,实现较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将吉林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一个低能耗、高效率的状态;通过多种激励政策和措施,促进节能减排、普及先进高效技术、以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核电技术;促进低碳生产方式、低碳消费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实现大规模减排温室气体目标,以利于吉林市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更全面、系统、并力求实际地展望和创造自己未来的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是21世纪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宣城市应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发展机遇,将我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升至新的层次,以污染减排为动力、以生态市创建为契机、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方向,把宣城打造成和谐、低碳、绿色的现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9.
全球资源与气候环境的变化使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世界最大的CO2排放国,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而甘肃省作为我国传统的资源型工业地区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其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在构建包含低碳指标的工业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Weaver-Thomas模型,对甘肃省工业产业在低碳约束下的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依此对其工业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守先  庄贵阳 《资源科学》2010,32(2):230-234
<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提出要将东北地区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论文以东北地区振兴为背景,探讨吉林市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路径,提出吉林市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与建议.吉林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和工业重镇,已形成了以石化、汽车、冶金、电力为龙头的产业格局.实现吉林市产业升级和现代化改造,低碳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必须在本地自然资源条件和自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采取尽可能大的努力,实现较低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将吉林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到一个低能耗、高效率的状态;通过多种激励政策和措施,促进节能减排、普及先进高效技术、以及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核电技术;促进低碳生产方式、低碳消费方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行为,最终实现大规模减排温室气体目标,以利于吉林市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更全面、系统、并力求实际地展望和创造自己未来的低碳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1990年-2008年中国化学工业碳排放脱钩和反弹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日忠  张林浩 《资源科学》2013,35(2):268-274
运用IPCC推荐的二氧化碳计算方法推算1990年-2008年间中国化学工业的CO2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通过构建基于脱钩理论的OECD和Tapio脱钩分析模型,研究中国化学工业1990年-2008年工业增长与CO2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了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并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化工行业经济增长中的碳排放反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0年-2008年间中国化工产值增长与其CO2排放之间处于相对脱钩或弱脱钩状态;影响中国化学工业CO2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并且其作用大于技术提高所带来的CO2排放量减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我国石化行业2000—2016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演变进行分解,进行阶段性及累计效应分析,考察投资、产出、能源消费以及相应的碳强度、能源强度和投资效率的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投资、产出及能源消费规模是促进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投资碳强度和产出碳强度是主要的促降因素;能源碳强度、投资效率和能源强度作用较弱,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是未来石化行业减碳政策制定的主要着手点。  相似文献   

13.
袁伟彦  方柳莉  罗明 《资源科学》2022,44(7):1422-1434
中国平衡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键在工业。本文引入时变参数C-D生产函数修正LMDI分解法和Tapio脱钩模型,实证分析2004—2019年中国工业及其分行业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动态。结果发现:①除了能源强度下降持续促进碳减排外,各个年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工业行业结构、技术进步、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的碳排放影响方向和强度均不稳定;样本期间能源强度下降的累积碳减排作用最强、能源消费碳强度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扩张的碳增排作用最强、劳动投入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分阶段累积影响具有明显的先促增后促减再促增的“U”型变化趋势,劳动投入的影响变化正好相反。②得益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和劳动投入碳减排作用增强,碳排放与工业增长正从弱脱钩向强脱钩变化,采矿业和电热燃水业由连接或负脱钩向强脱钩改善,制造业由弱脱钩向强脱钩改进。因此,强化制度设计与政策调控,引导工业投资调整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并放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作用,有利于在推动工业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与“双碳”目标协同。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武红  谷树忠  周洪  王兴杰  董德坤  胡咏君 《资源科学》2011,33(10):1897-1905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引起了大量的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河北省1980年-2009年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并分能源类别测算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一次能源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做了其变化轨迹分析及与京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省域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脱钩趋势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国家或地区碳排放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经济增速与碳排放降速的相对关系,而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相对脱钩是中国碳排放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泰尔指数和Tapio模型,刻画中国各省份2005—2017年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相对关系,研究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脱钩指数的演变趋势,主要结论如下:①中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均呈现了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大多呈现了降低趋势;②尽管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逐年缩小,但中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差距、尤其是区域间碳排放差距逐年扩大;③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经历了扩张负脱钩、扩张挂钩到弱脱钩的变化历程,但部分省份的脱钩稳定性相对较低;④上海、天津、重庆、浙江、山东等不断趋近强脱钩状态,但少数地区仍在扩张挂钩和扩张负脱钩状态中交替。本文结论有助于辨识中国不同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相对关系,落实不同碳排放及经济发展水平下可行的低碳发展策略,进而为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从驱动因素和制动因素两个方面建立了碳减排效率影响因素框架并进行理论分析,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了影响碳减排效率的制动因素模型,收集我国30个地区2011年至2016年相关数据,选取合理指标,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碳权市场、技术创新对碳减排效率的影响。依照分析结论,进一步测算出各地区能源效率,继而得出不同地区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节能空间以及减排空间。引入碳排放退耦概念,测算我国各地区四个阶段退耦指数并分析退耦程度变化。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较大程度影响碳减排效率,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会增大碳排放量变动率,降低碳减排效率,而碳权市场的设立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提高碳减排效率;(2)我国各地区能源效率存在不均衡问题,仍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节能和减排空间;(3)各地区不同阶段的退耦指数差异较大,但退耦程度逐年加强,同时减排空间逐渐减小,说明经济增长与减排压力之间总体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构建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探讨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程度,分析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趋势。分析表明:①全国层面上,1980年-2008年期间除2000年-2005年为扩张性负脱钩外,其余时期经济与能源碳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随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控变化波动较大,与实现强脱钩还有一定差距,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仍将持续;②地区层面上,2000年-2008年期间各省域主要表现为弱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两种状态,其中2000年-2005年全国有13个省份落在弱脱钩区域,2005年-2008年除青海省外的29个省份均落在弱脱钩区域;大部分地区后期较前期脱钩更为显著,并呈现出地区脱钩程度差距逐渐缩小的趋势;③2000年-2005年经济与碳排放脱钩空间格局较为分散,脱钩显著区域大致分布在东部地区,脱钩程度区域差异较大;2005年-2008年脱钩显著区域呈现空间集聚态势,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区域差异明显缩小;④中间变量分析表明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上,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脱钩主要由经济与能源消费脱钩造成;我国总体碳减排技术水平较低,区域差异不明显,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与碳排放脱钩贡献有限。据此,未来脱钩发展措施重点方向为在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发展碳减排技术,同时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及其脱钩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兰  刘友兆  郑华伟 《资源科学》2012,34(6):1108-11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江苏省面对外部减排压力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为此,本文分析了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的变化情况,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承载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结果建立"脱钩"努力指标来考察政府减排努力取得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果。研究发现,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总体持续增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对土地承载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其他几种正效应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产出〉产业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土地规模〉能源结构,且能源强度效应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有限,江苏省实现碳减排任重道远;2002年-2008年年间政府的减排努力达到的"脱钩"效果不理想,但有效缩小了碳排放增加快于经济增长的差距,使得年度上脱钩程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9.
王丽萍  刘明浩 《资源科学》2018,40(1):195-206
随着中国对节能减排的高度重视,碳排放测算与分析显得愈发重要和迫切。本文对1997—2014年间中国物流业的直接能源消耗碳排放和基于投入产出表的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前者大大低估了物流业的碳排放水平,2000年以来间接碳排放对物流业碳排放总量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直接能耗碳排放,2014年直接能耗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不足40%。进一步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规模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正向驱动效应最大,总贡献率为36.16%;其次,服务业经济发展带动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的增加,总贡献率为5.21%;再次,低碳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抑制碳排放的增加,总贡献率为26.50%,但近两年低碳技术的进步迟缓;最后,行业效率提升对物流业碳排放的负向驱动效应明显,但这种作用效果不稳定,1997—2014年行业效率对物流业碳排放的总贡献率为21.72%。随着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物流业的服务需求还会继续扩张,由此导致的物流业间接碳排放增长态势不容忽视,因此,要想实现物流业低碳化发展不仅要从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提高物流业的行业技术效率等方面采取措施,而且也要加快提高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低碳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全局最优角度建立了省区低碳经济增长优化模型,找到了在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各省经济增长最优路径,预测了各省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若2010-2015年各省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均能够实现政府制定的降低目标,将会阻碍山西、宁夏、内蒙古和贵州的经济增长,但能促进其他省区的经济增长;提高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带动山西、内蒙古和贵州的经济发展,但会提高部分省区的能源结构碳强度;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优降幅分别为18.19%和19.56%。除海南或青海的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外,其他省区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说明在经济增长最优路径上各省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各省碳排放增速均小于能源消耗增速,说明各省能源结构将逐渐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