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顾名思义,<岳阳楼记>本应是以记岳阳楼为主要内容的,这不仅是由文章的体裁所决定的,也是范仲淹写作这篇文章的初衷.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刚刚面世,即遭到好友尹洙、欧阳修的批评;明代有人指出它是模仿之作;时至今日,尚有人怀疑范仲淹的写作动机不纯.尽管怀疑之声不断,但是不影响该作品作为文义俱佳的古文经典.其华丽转身的背后有着不同寻常的写作缘由以及中国文人的忧国悯民之主旨.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艺术上作番比赛,笔者惊讶地发现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德育在教育工作中位居首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现代教育的使命.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有利于我们落实其首位.  相似文献   

5.
一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结尾的升华之笔"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范仲淹<岳阳楼记>结尾的升华之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千古名旬."升华"之笔,魅力独特.有了它,作品层次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文情并茂、经世不衰的散文佳作,现被收入北京市职工初中语文补课教材的下册。我们仅就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些新的探索。笔者认为,要想准确地把握住《岳阳楼记》的精神实质,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和动机是十分必要的。《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而写的。滕子京是范仲淹青年时期的朋友,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近千年来,这句格言一直影响、教育着后人,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廉洁自律.自强不息.他的忧乐观内容博大精深.蕴酒了儒家文化的民本思想、忧患意识、入世精神,这些思想对现代人仍然有着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学生而言,古文学习,可以说是老大难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字词句较为艰涩难懂,所以有的学生对古文兴趣不大,认为死记硬背,没意思.如何让学生对古文产生兴趣,乐学好问,对语文教师而言是个大挑战.何况在八年级的课文中,文言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继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后,还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难度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9.
岳阳楼内共有三副雕屏,一、二楼书刻范仲淹<岳阳楼记>,三楼书刻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对三副雕屏的成因与变异,历来多有歧说.笔者认为:张书范记是黄凝道驰书所得:成丰遭劫的雕屏是张照手书真迹,余则另有书者.毛泽东手书杜诗,应是晚年的遣兴之作.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记得还是在上初中时学习这篇文章,只能讲乡音极重的"普通话"的老师在领读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时,是读作"长(chang)烟一空(k6ng).也依稀记得那时的教科书上,注解大概是"天上烟云散尽,月辉满天",这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  相似文献   

11.
关于范仲淹写作《岳阳楼记》的目的,主要有四种说法:"规劝"说;"自勉、勉滕;策励宣言"说;"提倡先忧后乐精神"说和"赞扬滕子京精神"说。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不符合历史真实,后三种说法则应综合为:"倡导、颂扬滕子京的精神与作为,自励并策励政治同仁,为‘以天下为己任’奋斗到底"。  相似文献   

12.
范仲淹《岳阳楼记》写于岳阳,其理由有三:一是,求记与撰记间隔时间之长、记成后转递书刻紧张的时间问题和滕子京对所求之《岳阳楼记》的要求,及当时严峻的现实情况的需要,是范仲淹亲临实地作记的主要原因;二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此记写于岳阳的内证;三是,范仲淹在岳阳市云溪区置有田庄,乃其亲赴岳州作记的重要旁证。  相似文献   

13.
《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寄寓的忧乐情怀,既是作者高尚人格的写照,也是范公一生行为的准则。范公为人,节俭好施留芳名于世;为官,始终以兴利治弊为己任;为文,借言励己勉人,超越个人忧乐。透过范公为官历程,追溯其为文初衷,便能领悟:官品、文品皆人品。  相似文献   

14.
不曾到过岳阳楼的范仲淹却能写出传诵千古的《岳阳楼记》,一是由于学植深厚,二是得力于邓州百花洲自然美景的陶冶,三是想象力丰富,四是具有政治家博大的襟怀。  相似文献   

15.
宋代名臣范仲淹,多次出现于元明时期的戏曲作品中,集中表现为三类典型形象:贤明官员、仁德典范和风流文士。早期戏曲中的范仲淹形象和正史记载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而入明以后又有了新的变化。导致范仲淹形象在戏曲作品中最终消失的原因在于明清时期的文化政策、士人阶层所主导的社会舆论和下层民众审美需求的导向作用。戏曲中范仲淹形象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杂剧阶段的古典戏曲,无论在题材还是趣味上都迥异于后世作品。  相似文献   

16.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从“道”的高度出发,论述了君道、臣道的内涵,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进步政治观,唤醒了宋代士人的政治主体意识,光大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其理论是宋代思想界的一面旗帜,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7.
在著作权领域,因权利的归属原则自相矛盾,引发了现实生活中许多的著作权纠纷,廓清著作权权利归属原则,便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问题。以德法为代表的“作者权体系”,一直奉行“创作人为作者原则”,不承认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体现了人格价值观;而以英美为代表的“版权体系”,例外规定了“视为作者原则”,承认雇佣作品,体现了商业价值观;而我国的著作权立法,其价值取向不明,权利归属原则自相矛盾;我国应该取法“作者权体系”,严格确立“创作人为作者原则”,取消有关法人作品和职务作品的规定,同时创制“雇佣作品法定转让制度”。  相似文献   

18.
范仲淹在政治上、军事上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业,在文学方面,他也是北宋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词、文、赋、碑、铭、书、表,范仲淹都颇为擅长.然而长期以来,除范氏后人等少数学者外,多数人侧重于其政治和军事上的研究,相对忽视了他的文学成就,没能给予他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本文以范仲淹的文学作品为基础,分析范仲淹文学的独特之处和对当时及后世至深至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风月宝鉴》与《桃花扇》都是采用"借情言政"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明王朝灭亡的痛惜,《桃花扇》用真人真事编成戏剧形式上演,而《风月宝鉴》则用隐蔽的方式来表达,其中甄士隐对《好了歌》的注释在《桃花扇》中多能找到相应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