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我国1990—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影响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促进就业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自主创新对于促进我国就业增长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技术引进对就业的影响则并不显著;同时,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对就业的影响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2000~2012年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全面研究了技术来源的四种渠道与技术创新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产出的贡献最大,弹性系数为0.336,更新改造和技术引进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75、0.129,购买国内技术的作用并不显著。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具有明显的地区效应,二者对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明显,而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以更新改造为主。然后,本文又建立了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研究了四种技术来源冲击下技术创新产出的动态变化,发现技术引进对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形式多样的技术获取模式大幅度提升了我国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显著影响企业的创新产出。为明确技术进步在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以技术进步为中介变量,技术获取模式为前置变量,使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搜寻和挖掘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逻辑路径。结果显示,全国层面上的技术进步在各种技术获取模式与创新产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均显著,技术进步在国外技术引进与创新产出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最大;区域层面上的技术进步中介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主要在以国外技术引进为前置变量的技术创新过程中,在中部地区则主要在以国内技术购买为前置变量的技术创新过程中显著,但在西部地区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机遇期,确立了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新时期,技术引进再创新被赋予了自主创新重要组成的新内涵.本文简析了技术引进再创新与自主创新的基本内涵,对多年来我国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促进新时期技术引进再创新的措施建议包括政府加强宏观指导,营造有利环境统筹协调;加强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技术创新机制;加强共性技术的引进、转移与应用,支持企业技术联盟的发展;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配套相应评价体系,降低企业创新风险;对技术创新企业实行税收减免与融贷资金优惠政策;加强国际合作,发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公司作用.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的方式通常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技术引进,另一种是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各有其优劣势,最佳的均衡状态是企业必要的技术引进仍要坚持,而某些看得准的重要领域和区段尽早实现突破。同时,企业、政府以及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地为两者的均衡创造条件并作出自己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替代或互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替代互补关系的数理刻画,研究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替代互补关系。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之间具有较弱的互补关系;科技人才是影响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重要因素。进一步从企业规模、所有制类型及技术水平三个层次来考察可以发现,在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技术工业企业以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二者的互补关系较强,而在低技术工业企业中二者则显现出替代关系。研究结论对当前我国工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正确定位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19,(5)
基于UN Comtrade相关数据,考察了技术引进、自主创新对行业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探讨了以出口技术含量衡量视角下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边界识别及其转变。经验研究发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皆对出口技术含量有积极影响,并且自主创新相比于技术引进对出口技术含量的影响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的转变与制造业技术发展水平有关,低技术产业仍存在技术引进的路径依赖,而中高技术产业已经具备"技术轨道"跃迁的时机。  相似文献   

8.
在回顾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集群"技术引进代理人"的概念,结合集群自主创新的特点,基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的一般关系,详细探讨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基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自主创新困境及消解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实现技术、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和吸收再创新.国家对于技术引进应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必须形成一套机制,有效地对国内企业实现激励、导向和制约的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引进后能够消化吸收进行自主创新.必须坚持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引进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必须注重技术引进的先进性及本土化,技术引进后必须加大研发投入量并最终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技术.  相似文献   

10.
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泽  李东 《科研管理》2010,31(2):18-25
依据1995~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RD活动的溢出效果不同。区域之外的RD累积投入(技术引进费用)带来的TFP增长效应最大;企业RD累积投入对TFP增长作用的效果居其次;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RD累积投入TFP增长效应最小。区域自主创新对东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西部;技术引进对西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部,对中部地区的作用大于东部。同时不同类型的RD活动彼此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不同,这给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肖峰 《中国科技论坛》2003,(2):31-32,55
中国目前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消费创新能力的不足,因此通过消费创新可以形成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一条重要社会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创新流程与创新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析企业创新流程与技术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探讨了企业基于技术周期不同阶段的创新模式选择,指出了企业平台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区别和联系,并比较分析了海信集团与海尔集团在创新模式方面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创新网络、创新生态与企业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扬德 《软科学》2007,21(3):122-126
在介绍创新网络、创新生态以及自主创新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从技术链上的技术合作视角阐释了企业自主创新机理,最后,从创新生态角度审视了企业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概念的再界定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构成了创新行为演进的主要形式,它们是同一创新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在个方面。知识创新是技术变革的基础,技术创新的实践反过来又能不断拓展知识创新的问题域,并为加速知识创新提供技术手段的支撑。制度创新,一方面保证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成果能在市场利益机制的牵引下良性循环、流动通畅,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边界最终决定于知识与技术的存量,技术变革会直接引致制度边界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企业创新新模式--集成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复杂市场竞争、科技“大爆炸”以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适用,取而代之的将是面向战略需求的集成创新模式。本文分析了集成创新模式的内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企业开展集成创新时应注意的若干要点。  相似文献   

16.
渐进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在性质上存在冲突,企业需要通过选择合理的创新模式来获取竞争优势.目前,学术界关于创新模式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创新模式的内涵、差异以及创新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本文围绕这三个方面对创新模式选择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严格说来,创新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均未形成完善成熟的理论架构,但已具有各自明显的研究范式特征。从理论源起开始,通过对二者在概念、分类、结构与机制等方面比较,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得以深入澄清。而对其研究方法和未来走向的进一步探讨,更加深了对二者的辨析。  相似文献   

18.
突破性技术创新对传统创新管理的挑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与传统创新相区别的一个新型的研究领域。从破坏性和风险性两个方面总结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与渐进性技术创新的差异,并从组织结构、翻新流程、创新来源、知识管理和政策支持五个方面总结了突破性技术创新时传统创新管理的挑战,最后对我国企业如何培育突破性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营企业生命周期短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只有进行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保证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营销创新、资本运营创新和战略管理创新,剖析了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高管团队的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的制度创新问题,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卢锐  吴云  王军 《中国科技论坛》2012,(2):42-47,63
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一种非连续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低端破坏和新兴市场等独特价值进入非主流市场,建立起新的客户价值结构,改变了行业既有的竞争规则,破坏了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基础。本文首先对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梳理和归纳,从技术和商业层面分析了比亚迪破坏性创新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比亚迪所存在的突出优势和弱点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