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中国“入世”再谈法律的趋同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前后开始,第三波法律立、改、废工作,法律趋同化的理论显然又得到新的实践的支撑。这一理论是具有重大而广泛的意义的,它的产生绝不是人为的杜撰,而是有着各种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化上的原因的,是各国在人类进入全球化时代的理性选择,是随着人类社会开放度不断扩大的“自然进程” 。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法律趋同化与法律的“本土化”和“国际社会多极化”以及维持国家“法律主权”之间的各种关系,抛弃不能与时俱进的教条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既需要理论研究型人才,又需要实践型人才.法律职业的本质在于实践,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法律职业人才.“实践型”正是“法律专科”“法学本科”和“法律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科学安排课程学习的时间和顺序,开展“判例教学”,模拟“法庭经验”,利用高校“法律援助中心”开展诊所教学.  相似文献   

3.
法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与统一。法学专业教育的重心应放在实践教学上,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要求相连,为社会培养实践性法律人才。构建科学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讨论“恶法亦法”这一法哲学观点的支持论点和反驳论点。“恶法亦法”观点主要来源于苏格拉底的申辩、哈特的“法律与道德相分离学说”、拉兹的实践哲学理论上的道德与法律的分离。“恶法亦法”面对的挑战主要是自然法学派的法律需要符合社会道德和理想;在我国“恶法亦法”面对的是中国社会的“常情”、“常理”的挑战。“恶法亦法”的最终问题是哈特提出的恶法是法但是我们不一定需要遵守,本文最后讨论这种论点的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5.
“法律的发展重心不在立法、不在法学、也不在司法判决,而在社会本身”这一命题的基础就是把法律与秩序等同,这就忽视了法的自我衍生功能而认为国家法的无用。在把这一命题与马克思主义法学一个命题的比较后作者认为法律制度是法律发展的关键,尽管这个结论也是现象性的。  相似文献   

6.
“宽严相济”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一种法律文化理论。它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解决法律作为双刃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可以关注人的权利实现和社会秩序稳定。文章主要对“宽严相济”理论在中国历史理论和实践中的反映,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基础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实践价值,说明这一理论在今天的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巩军伟 《文教资料》2009,(30):185-18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目前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社会实践弱化等问题。因此,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做到授课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更新、重视和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雪梅 《江苏高教》2006,(3):154-155
“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应更多地针对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法律应用,而不是从解释法律条文角度出发来理解法律的作用。综观我国高校目前的“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以完成“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新的编排,现在的“法律基础”教材编排的体例一般是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法理”。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观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当代中国法治思想三部分。第二部分为“宪法”。包括宪法与宪政的基本理论、我国现行宪法的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直接与社会结合的形…  相似文献   

9.
法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法律应用人才是独立学院法学实践教育的关键。增强学生理论服务实践的能力,就要充分利用好法学教育过程中的学生活动这一实践模式。其中法律义务咨询实践模式、法学知识竞赛实践模式、法律沙龙实践模式、法律演讲实践模式、法律电影鉴赏模式、法律知识讲座和报告模式、学生法律网站建设模式,都是大有裨益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促进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法学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精确性的语言在法律语体中的使用普遍得到人们的认知和注重,但模糊性的语言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却相当谨慎。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但它不应与“含混”、“歧义”混淆,模糊性法律语言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法律的完善和司法的可操作性有着重要作用。应加强对这方面理论的研究,并在法律实践中得到重视和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11.
法律工具主义对于我国的法学理论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直接影响到我国法律信仰的确立。国人要形成法律信仰,建立法治社会的理念基石,必须摒弃法律工具主义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对法律信仰的缺失。法律信仰危机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构建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将对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依法治国不仅要有一套完备的法制体系,还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基本价值的信仰.法律信仰是法治化进程的精神动力,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培养法律信仰的基本路径包括:破除权力本位,树立法律权威;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执法、司法人员的教育和管理;疏通从利益需求认同到法律价值认同的渠道;完善赏罚机制,促进司法公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社会化、复杂化,社会法和公法不断崛起并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大陆法系的民法陷入到个人化与社会化、私法化与公法化、形式化与实质化的三大矛盾之中。在社会法和公法地不断蚕食和进逼下,民法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而这三大矛盾也成为民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三大难题。可以说,大陆法系民法在整个20世纪的历史,就是一部如何应对这三大难题的历史。尽管.民法与社会法、公法三者之间的这场大战至今尚未结束,但对于我们正在编织民法典梦想的中国人来说。民法在20世纪的痛苦历程及其发展趋向,无疑是我们迈向法典化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韩金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11):34-35,45
社会主义的依法治国理念包涵着邓小平的真知灼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严格依法办事。因而,只有深刻理解了这种精髓和内涵,才能更好地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应对法治的涵义、原则和特点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明确实现法治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以及法治环境中执政党应遵循的准则。  相似文献   

17.
从静态和动态上来区分,法的信仰可以分为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治的信仰。对法律信仰的基础在于法律的价值,对法治信仰的基础则在于法治优于人治;信仰法律与法治应当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当中。  相似文献   

18.
探索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有3点:与时俱进的规律;永不脱离群众的规律和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律。  相似文献   

19.
对依法执政之“法”的理解是诠释依法执政内涵的关键,然而我国对它的传统理解导致了难以克服的矛盾。目前法学界关于法的种种理论表明,法的内涵与外延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因此可以拓宽依法执政之“法”的内容及形式,在严格依据宪法、法律执政的前提下,在法律没有规定的事务上,可以依据中共党内法规办事。当然,必须做到:1.正确界定党内法规的制定主体及其制定权限;2.规范党内法规制定的程序,保障党内法规规制对象对党内法规制定过程的参与;3.完善对党内法规的监督机制,保障国家法制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对教育行政执法的界定模糊,加剧了权力运行的强弱两极化格局:在狭义层面,执法主体单一、行为种类有限、执法范畴狭隘导致教育法律的实施效果相对有限;而在广义层面,管制任务宽泛、程序制约粗疏、裁量空间扩张又使得执法权行使的自主性有所彰显。欲消解这种强弱两极化的表象,既要坚持广义的教育行政执法概念,更要将多元执法主体和行为纳入行政法规体系,与行政法治的基本理念、原则、制度相衔接,还应当兼顾法律实施的一般性与教育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实现刚性执法与柔性执法、协同执法与相对集中执法权、硬法规范与软法规范的结合,充分发挥不同执法体制机制在教育治理中的制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