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木 《新闻与写作》2003,(12):38-39
笔者注意到,在报纸副刊种种“求变”的声音里,普遍的基点是建立在否定传统副刊之上。持报纸副刊“脱胎换骨论”的现实依托点是:世界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在高科技的日趋普及下,资讯巳经无法独家拥有,所谓的“独家新闻”只能是在某一局部领域或某一特定区域中的偶尔获取。而在信息泛滥得真假莫辨,资讯爆炸成五颜六色的今天,求变者的话语是:难道报纸副刊还不应该赶快“悬崖勒马”,迅速融入“时代的潮流”?  相似文献   

2.
符红霞 《今传媒》2006,(9):39-40
一张报纸,其真正的文化精神常常集中体现在副刊上。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众声喧哗的时代,副刊怎样才能持守自己的文化精神,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呢?我国报纸的副刊经历了长期的“万众瞩目”的风光时代,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渐渐受到“冷遇”。正如作家龙应台所说:在过往的年代里,“社会  相似文献   

3.
知识性,向来是报纸副刊的重要内涵。早在1936年,著名报人萨空了就已在《立报》开设“新知识”专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企望以科学启迪民智。其中“街头科学”一栏中,还着意讲述生活中的科学,例如如何使用火柴、自来水等。时代发展至今天,信息高速膨胀,副刊当然不能再简单化地讲知识,那么,报纸副刊的知识又应以何种方式出现,才能真正贴近今天的读者呢?面对信息多元化的现状,新闻动、副刊静的传统观念已被打破,副刊要吸引和留住读者,只有将自己“激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知识“激活”。求“新”,提升知识的活力俗话说:活…  相似文献   

4.
王莹 《新闻窗》2006,(5):87-88
新闻界有这样一句话:“新闻招客,副刊留客”。副刊历来是报纸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对副刊文化的要求也产生了变化。以往那种纯文学的老形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现代读者的需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他们不仅需要获得外在的感官审美愉悦,还对报纸副刊多了一种“获益”心态,他们期待从副刊作品中,获取更多的“营养”和知识,获取更多的趣味和快乐;  相似文献   

5.
余小沅同志花了三年多时间,写就《副刊学概论》,请我作序,我乐意为之。这有两个原因:一是报纸的副刊学研究比较少,而客观的发展又比较快,很需要多从理论上探讨,加以正确引导;二是我与小沅一样,也从事过副刊的编辑工作,同行相亲,又有感言。 报纸的副刊,是中国报业的一大特色,有久远的历史,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北京《京报》副刊,它们程度不同地为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新思潮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舒晴 《新闻实践》2006,(12):33-34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众声喧哗的时代,副刊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种类,它依然形象地反映着我们时代进步的声音,依然是广大读者对报纸阅读的一种审美的需要。然而,副刊面临今天这样开放和多元的时代,究竟如何寻找突围的方向,靠什么吸引读者的眼球,显示其不可替代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7.
<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谁拥有了信息谁就拥有了主动——证券报技术部在股市步入正轨,高速发展之时,敏锐地发现报社需要完善数据资料,用户需要大量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于是“上市公司数据库系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副刊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读者的需要,尽可能把副刊办成“精神田园”、“营养社会的血脉”、“脑力激荡的磁场”。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7,(11)
报纸副刊如何创新文/魏尧副刊,是中国报纸独有的设置。从副刊可以看出报纸的格调和读者层次。在当今信息泛滥以致形成“信息焦虑症”的时代里,策划报纸副刊传递最佳信息,已经摆在每一个副刊编辑面前。早先那种单发诗歌、散文、小说的作法显然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历史与...  相似文献   

10.
随着报纸厚报时代的到来,报纸的副刊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丰富。副刊是否能吸引读者,是否有卖点,也越来越被报人所看重。笔者浅显地认为报纸副刊的卖点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新闻性信息社会迅速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念。报纸要顺应社会的需求,报纸要快速、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这不仅是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更是社会发展使然。随着副刊在报纸中所占分量的增多,就更不应忽视其新闻性,就是说报纸副刊也要摒弃唱“四季歌”的传统的办刊  相似文献   

11.
给副刊注入新闻的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轮又一轮的改版和扩版中,许多家报纸不约而同“增加新闻版,削减专副刊”,有的甚至取消了副刊。曾经辉煌的报纸副刊一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我们以为,新闻性的缺失是副刊在现代信息社会日益失去其优势及生存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副刊要走出困境,惟有高扬新闻的大旗,将时代的责任挑在肩头。加强新闻性,是现实的需要一、副刊之“名”,已不是昔日副刊。报纸副刊从出现之日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到今天,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新形势下,它被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根据《辞海》的解释,副刊,是指报纸上刊登文艺性、知识性或理论性、学术性文章…  相似文献   

12.
报纸是因读者的需要而产生的.而满足不了读者需要的报纸是难以发展的,尤其在当今处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广大读者,对信息、知识的有效需求大大增加,对报纸的选择性越来越强,报纸若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很容易被竞争的洪流所淘汰.因此,把报纸办得有份量有特色,是报纸得以发展的关键《农民之友报》是省供销社于1983年为“三农”服务而创办的.十几年来,她以农民读者为上帝,在农村经济改革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为科技兴农奔小康当好良师益友,为繁荣农村经济建设服好务,赢得了一批忠实的农民读者,农民之友报的副刊,更为读者喜闻乐见.按农民需要立“友”字特色在农村经济改革中,农民之友报的副刊应给农民提供些什么或者说农民需要从副刊上得到什么实惠?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农民需要及时准确地了解一切与他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新信息,获得新观念;需要对他们最关心而又迷惑不解的事情作出合理的带有政策性的解疑释惑;需要新知识;需要获得娱乐和美趣、艺术享受.而现存的单一的文艺形式的副刊已不能满足农民日益丰富的精神生活需要.于是在1996年初小报改大报中,我们大胆创新,在“友”字上做文章,把最能体现“友”字服务特色,又为广大读者喜爱的《文苑》、《生活之友》、《法庭内外》、  相似文献   

13.
陈叙 《新闻界》2002,(5):21-22
一、由辉煌到寂寞的历史轨迹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每一个文化思潮激荡的时候,文艺副刊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一个展示社会文化思潮的窗口、一支文化启蒙的先行军。作为刊载文艺作品、理论文章以及各种知识小品的非新闻版,文艺副刊见证了百年来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变迁,并成为中国独有的报学现象和文化现象。无论是从文艺副刊发展史的纵向考察,还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发展的横向审视都能看出:今天文艺副刊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都极大地减弱了。在“五·四”时期就昭显出巨大影响力的文艺副刊,以当时的《晨报副刊》…  相似文献   

14.
本文想从报纸副刊文体的变化上探讨一下报纸副刊改革的态势。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近年来报纸副刊文体形式的一些变化。众所周知,传统的报纸副刊文体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形式,这些形式无一不属于文学式样。因此,我们的报纸副刊也多叫文艺副刊,报社管理副刊的部门也多叫文艺部。它的命题和职责都很明确,是报纸中负责编发文艺作品的地方。那时报纸文艺版,是报纸中的文艺。然而现在却不同了,副刊中的这种“文艺”特征在明显减弱,而其“新闻”和“娱乐”特征则大大加强,原有的副刊版面和格调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新特征,于是扩而张之的“周末版”、“星期刊”则应运而生,而原有的副刊版面也被大大地改造了。它们被改造和扩张的共同点是:不再仅以副刊原有的那些文体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代之以更新颖、更写意、更酣畅、更真实的装潢走向社会、人生和市场。有趣的是,这种文体的变化还带来了报社机构名称和版面名称的变化,“周末版”、“星期刊”取代了一般意义上的“文艺副刊”,而且大有比叫一般意义上的“副刊”更时髦、更新潮;即便是一般意义上的副刊,也不再使用“文艺”两个字,不再叫“文艺部”而改称“副刊部”或“综合副刊部’了。这实在是一个具有戏剧性的变化。对于副刊同行来说,不管你有意无  相似文献   

15.
报纸副刊:新闻的另一种延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燕 《现代传播》2005,(2):129-130
中国报纸自有副刊的 10 0多年以来 ,它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地在变化。但有一点是一贯的 ,那就是副刊的从属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来临 ,人们对副刊的需要日益显现出来 ,报纸副刊的地位和价值逐渐被人们重新发现 ,它也逐渐成了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副刊是新闻的补充和延伸中国的副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 ,从有了报纸以后就有副刊 ,最早的副刊出现在 1897年的《沪报》、《消闲报》 ,是中国的第一张副刊。后来《申报》的“自由谈” ,《庸报》的“另外一页” ,《晨报》的“副镌”都是当年有名的副刊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坚守新闻性是报纸副刊特性的回归 以“新闻性”为支点的副刊要把“真、短、新、活、深”的新闻运作理念自觉移植应用到副刊的编辑出版实践当中,通过引进新闻观念和策划手段,对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最新发现、焦点人物等等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副刊特有的叙事方式来形象地表现。强化副刊的新闻性,即是在副刊的作品中强化这些要素。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介经营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知识爆炸的挑战。当代社会,有人说是“超工业化社会”,有人说是“高知识化的智力社会”,还有人说是“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人类的“知识寿命”日益短促,知识量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这就要求新闻媒介经营者挤时间学习科学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应用最新科技,迎接时代的挑战。 传播技术的挑战。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电脑写作、电脑绘画、电脑编排、版面传真、超小型电视摄像机、可分解便携式电视信号发射天线……相继出现,这使新闻信息流量迅速加大,新闻传播流程急剧缩短。面对形形色色的新媒介、新产品、新技术,相当一部分新闻工作者日益感到自己变笨了,落伍了。职业竞争在很大成分上已转为技术的竞争,新闻传播中的传统操作方式正在逐步被现代操作方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报纸文学副刊自20世纪初叶盛起,走过风雨百年.一度被誉为“报纸灵魂”、“作家摇篮”、“读者精神家园”的报纸文学副刊,不但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创下不可磨灭的功绩,在近现代文学史中也占有重要的席位,贡献巨大.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始,随着经济大潮下社会文化转型、报业新闻改革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堀起,文学副刊逐渐呈现萎缩退化之势.至新世纪初,全国报纸更出现“减副热潮”,一边是娱乐、消闲、家居、汽车、旅游合炖的“周末版”占领了高格调的文学阵地,一边是文学副刊招牌依旧,“园子”不再是原来的“园子”,变为消遣性、低级无聊、喁喁私语的“聊天室”.文学副刊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风光似乎一去不返.面对文学副刊在“减挤砍”下所处的尴尬局面,台湾作家龙应台发出了“副刊没落了”的叹息,一些文化人甚至喊出了“保卫副刊”的口号.唱“挽歌哀调”者认为,文学副刊的衰落是商业时代快节奏下的必然.拥有百年辉煌史的文学副刊,重创之下,真的会一步步走向消亡吗?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各种色彩斑斓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科学、新技术、新人物、新思想、新经验,犹如原子裂变一般飞速涌现出来,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新事物、新情况、新科学、新技术等,都归结为新知识.所以有人说,当今世界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尤其是新闻知识,正在以几何级数急剧地增长着.及时了解、掌握正在“爆炸”着的新闻知识,是信息传播者——新闻工作者所急需的.  相似文献   

20.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新闻、评论、广告合称为报纸的“四大件”。作为报纸的一个特色,副刊的历史已逾百年。翻阅报纸,从新闻版可以清晰地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从副刊则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副线”。然而,受上世纪九十年代报刊结构调整以及近年来网络、出版物的繁荣,不少报纸在纷纷扩版的同时,却对原有的纯文学副刊进行了“瘦身”。一时间,副刊成了报纸可有可无的“附属”或是给报纸带来负担的“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