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个句子的同一或相近的位置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这种现象叫做语词的复用。其作用大概有以下三种。第一,强调某种情况、某一事物或某种感情。例如: ①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诈:欺骗,佯:假装;为:同“伪”,伪装。△同义词复用是为了强调秦王之诈。②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察今》)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一册收有庄子《逍遥游(节选)》一文,对“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句中“三冶”一语,课本注解为“一日的意思。飡,同‘餐’。意为只需一日之粮。”  相似文献   

3.
《芙蕖》中有这么一句:“是芙蕖也者,无“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也。”这一承上启下之笔却有点叫人困惑,前面分述其可人之处,言及眼、鼻、口、用,偏未涉及“耳”,可在这句中却用了“耳目之观”和下句“家常之用”相呼应。这目可以观,这耳又怎与观相涉呢?课本上对此现象没有注解,这种语言现象该如何理解呢?  相似文献   

4.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廿三课《陈涉世家》一文中,对“死国可乎”一句中“死国”的注解是“为国事而死”,参阅以往初中课本以及其它资料,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较权威性的注解,都把这一句中的“国”字注解为“国事”,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国”字应该解释为“楚国”才比较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课本《察今》-文,用了28个“法”字。用作名词,当法令制度讲的,有20个,容易理解,注解无误。8个用作动词,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为其不可得而法”、“胡可得而法”、“犹若不可得而法”、“犹若不可法”、“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而法之”、“而法其所以为法”。最后-句的“法”译为-般动词,“取法”,注解准确。前七句的“法”,都应是意动用法,可分两种情况,-、六、七三句带宾语,二、三、四、五句不带宾语。在这七句中,头两句教材作了注解。第-句“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注为“前-个法字是动词,取法”;…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真谛     
黄行福 《师道》2003,(5):37-37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千百年来,人们竞相注释,说法各异。潘光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我个人认为,潘先生这段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其一,学校犹水。水乃鱼之生存所必需。鱼一离开水,意味着死亡。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专门的场所。没有学校,便没有现代教育。如果潘先生只说到这一层,还不算睿智。潘先生的睿智在于,他说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学校是师生自由探索,自主追求的地方。因为鱼儿在水里是自由自在的,它…  相似文献   

7.
吴然在《对“夏后皋”句中的“后”注解的质疑》(见《语文知识》1998年第9期)一文中认为: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对“夏后皋之墓也”一句中的“后”注解为“帝王、天子”值得商榷,还说“夏后”是国号,是一个不应拆开理解的专用名词。“夏后”可以用为禹所建立朝代的国号,此话不错。但吴文似乎没  相似文献   

8.
听过一位老师的《船过三峡》一课。在教学“长江像野马奔腾,嘶鸣吼叫”一句时,她试图引导学生由此句认识到三峡之水“急”的特点:师:仔细读读这一句,说说为什么把“长江”比作“野马”。生:因为“野马”很“野”。生:因为“野马”跑起来很快,而长江之水流得也很快。生:因为“野马”很难驯服,人控制不了,而三峡的水漩涡连漩涡,很险,它们有共同点。生:因为“野马”……大部分同学都把着重点放在了“野马”身上,最后老师以小结三峡之水“急”的特点而草草收场。同样的画面:渔民被波涛卷入江,从而说明三峡之水“急”的特点——优秀青年教师鲍国…  相似文献   

9.
“之”字多数易释,然亦有少数难解。笔者罗列三解,以供读者参考。一、“之”犹“于” ((观巴黎油画记》“其法为一大圜室,以巨幅悬之四壁”一句中,“之”即训为“于”。《淮南子·主术》“上告于天,下告之民”一句中,“之”和“于”互文,“之”犹“于”。《札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米熹注:“之犹于也。”译:人对于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离骚》中“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一句注解为“(因为)我的芳香和光泽杂糅在一起啊,(所以)惟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相似文献   

11.
<正>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察今》一文中,作者在叙述了“循表夜涉”的故事后,评论道:“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对这句话中的“主”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解释》等好多版本,都将其解释为“君主”.我认为,无论从古汉语语法上说,还是从其内容说,这种解法都是不妥当的,而把它解释为“主张”才是恰切的.  相似文献   

12.
《伤仲永》有“或以钱币乞之’一句。“乞”课本注释为“求”,而“币”未加注解,参考书将这一句译为“有的人还送钱给他们”,“币”也未作解释。“币”,《新华字  相似文献   

13.
高语五册《殽之战》一文,对“夏后皋之墓也”一句中的“夏后皋”所作的注解是:“夏帝皋,桀的祖父。后,帝王、天子。”“后”在这里是否可作“帝、帝王、天子”解,我认为值得商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这就是说“夏后”是帝禹的国号。在《夏本纪》中  相似文献   

14.
钟益 《读写月报》2023,(1):30-31
<正>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编有《五石之瓠》一文。对其中的“瓠落无所容”,教材的注解为“宽大而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笔者认为此处注解有待商榷。“瓠落”一词常用义有二:一是指“大貌,空廓貌”;二是指“潦倒失意貌,犹落拓”。教材将其注解为“宽大”,释义准确。但将“无所容”解释为“没有什么可承受的东西”,则有违文句本意。  相似文献   

15.
大学是大师、大学生和谐互动之学,是教师导引、学生从游之学。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日,‘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先生对“大学之道”的论述,影响深植于清华,而远播于厦大。  相似文献   

16.
〔原文〕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合。”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牡②以下矣。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选自周容《春酒堂诗文集》)〔注〕①小奚:小书僮。②牡:门栓。〔练习〕1.作者写“西日沉山,晚烟萦树”一句的用意是()A.描写蛟川城郊景色的优美动人。B.说明时间紧迫。C.强调时间尚早,为渡者主张“徐行”做铺…  相似文献   

17.
《离骚》中“不抚壮而弃秽”一句,历来争议颇多。王逸本作“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在“不抚壮而弃”条下注曰:“年德盛曰壮。弃,去也。秽,行之恶也,以喻谗邪,百草为稼穑之秽,谗佞亦为忠直之害也。”在“何不改此度”条下,解释这两句的意思说:“言愿令君甫及年德盛壮之时,修明政教,弃去谗佞,无令害贤,改此惑误之度,修先王之法也。”而《文选》五臣注表这一句作“抚壮而弃秽”,注曰:“抚,持也。言持盛壮之年,废弃道德,用谗邪之言,为秽恶之行。”  相似文献   

18.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 上引这首诗的第一句,多年来被很多人认为是“互文”,很多古汉语教材也把它选怍典型例句,用来说明“互文”这一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笔者认为很可高榷。  相似文献   

19.
《荀子·劝学篇》"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讃。"一句中的"傲"字,后世学者为其作注者甚多,各家注解往往各执一词。通过整理、分析各家注解,将各家注解归纳为以下四类:"暄噪、戏傲""嗷嗷,表声音""不省人言"以及"傲诞、妄言"。结合历来学者对《荀子》的研究,发现以上诸解都与原文文意不符,释义有失偏颇。为此,对以上各家注解进行一一辩驳。笔者在整理、分析各家注解之时受到启发,得出"傲"该爲"趮"之假借,表"急躁"之义的结论,并于下文予以论证。  相似文献   

20.
语气词“者”源于表自指的指代词“者”,“者”本是一个指称标记,功能是名词化;后来表提顿和话语标记功能凸现。这一过程大致开始于战国初,在战国中后期语气词“者”得以形成。提顿词、话题标记、假设语气词具有同一性,这是一条非常普遍的语言共性。汉代以来,带“者”的假设句开始增多,“者”字慢慢沾染上假设语气,与之同时表停顿语气的“者”还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