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霄 《新闻世界》2023,(4):74-77
安阳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大,殷商文化、甲骨文化、周易文化、红旗渠精神等合力构成了安阳文化“超级IP”,其中殷商文化内涵丰富,是安阳市重要的文化品牌。新时代挖掘与传承殷商文化,打造殷商文化IP,推动殷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殷商文化保护传承与传播,建构殷商文化新亮点、新业态、新品牌。  相似文献   

2.
引言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968年全面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人首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特大型桥梁,是国人心目中温暖的"民族记忆"和"国家记忆",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有形财富与无价的精神宝藏. 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来访的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南京长江大桥和红旗渠都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红旗渠精神的研究和宣传起步较早,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干部学院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成为重要的党性教育场所和知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相比之下,南京长江大桥精神的研究和宣传尚有很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3.
简讯     
4月份以来,安阳日报在林县红旗渠通水25周年纪念日前后,发表了社论《红旗渠精神放光芒》和《红旗渠精神在林县》系列报道,并开辟《大力发扬红旗渠精神》专栏,在全市组织开展学习红旗  相似文献   

4.
《档案管理》2013,(4):2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乡,周易文化发源地,红旗渠精神诞生地。从中国最早的档案库——殷墟YHl27甲骨窖穴,到具有世界水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这方热土不仅孕育了耀古灿今的殷商文明,更凝聚了博大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安阳市档案局(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  相似文献   

5.
魏明艳 《新闻窗》2010,(6):64-64
作为《安阳日报》的记者,我对于红旗渠是非常熟悉的。除了去林州采访,光是陪外地来的朋友去参观红旗渠,每年也有十几趟。每次去非但没有厌倦,反而越来越沉醉于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之中。  相似文献   

6.
经典文献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瑰宝",但是长久以来却一直沉寂着,自从<百家讲坛>热播以后,经典文献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从经典文献的探源谈起,总结了图书馆在经典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中应采取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为继承和发扬穆青的优良新闻工作传统,深入研究穆青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2005年7月,我们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重走穆青路”采访团一行七人,带着对人民记者穆青的崇敬,带着对农村和农民的感情,奔赴安阳、新乡、辉县,去追寻穆青的足迹……永不褪色的红旗7月6日,我们来到安阳林州。在这里,任羊成和红旗渠有同样的知名度。几乎没有费多少周折,我们就顺利地找到了住在城北红旗渠管理处院内的特等劳模任羊成。老人对倾注了一生心血和汗水的红旗渠感情颇深,听说我们要去红旗渠看看,他不顾高温酷暑,执意要陪我们一同去参观红旗渠。7月7日上午,任…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靠一锤一钎一双手,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起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结束了林县人民"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成为林县人民的生命渠、幸福渠.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新时期弘扬红旗渠精神,核心要求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这是当今社会的呼唤,我们媒体的记者更应该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9.
安阳卷烟厂围绕总体目标,实施名牌战略,内抓各项基础管理,外抓企业形象塑造,“两个轮子”协调运转,为生产经营营造了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创出了国优名牌“红旗渠”,经济效益一年一个新台阶。安阳卷烟厂的成功在于: 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宣传工作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地位 安阳卷烟厂建于1945年,迄今已有55年的发展历史。1995年4月,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党组对安阳卷烟厂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和充实,新班子提出“实施名牌战略,重振安烟雄风”的方针目标,并将名牌战略的基本思路概括为一个公式:名牌=质量+宣传+促…  相似文献   

10.
赵然  卢萌 《青年记者》2012,(32):74-75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文化的载体,是文明的传播者。当前,冀版图书已经成为中国图书出版界的文化品牌,如何让冀版图书走出国门,提高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成为摆在河北出版界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走出去"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冀版图书应建立完整而周密的发展策略。做好"经典中国"工程申报,打造"经典冀版"系列图书从2009年开始,新闻出版总署为鼓励和支持国内各大出版社积极出版适合国外市场需求的优秀图书,启动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资助外向型优秀图书的翻译和出版。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枪."红歌"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各类健康、进步的歌曲以及世界各国革命经典歌曲.江西电视台举办的、始于2006年的大型娱乐节目"中国红歌会",以其健康、向上的"红色"基调,将经典与时尚、历史与现实、英雄主义的激情和情感的愉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全国电视观众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尤为令人可喜的是,在当下一些电视节目为了收视率而一味流俗媚俗之时,让千千万万的电视观众在红色激情中感怀不已,成为中国电视的又一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2.
安阳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殷墟、周易、红旗渠、曹操高陵……这些是安阳的财富,也更是我们媒体人的财富。《安阳日报》创办记忆版已有近五年的光景了。从起初读者的冷落,到眼下的读者热捧,走过了一段非同寻常的创新探索之路。《赏阅珍档》、《漫谈安阳地名》、《红色回眸》……一个个特色栏目,拥有了众多的“粉丝”。如何让记忆版贴近读者,让版面有看头?笔者感悟,文化上的亲和力,地域上的亲近感,最能使本地的受众产生共鸣。同时,不单个跳舞,打好组合拳,发现和积极培养一批专栏作者,这是办好专版的基础。总之,用本土“原材料”做好“地方菜”,这是打出自己品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1998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我有幸陪穆青同志在红旗渠和石板岩山区采访了两天,采写了《穆青情系红旗渠》现场短新闻(以下简称《情》),相继被《安阳日报》、《河南商报》、《大河报》和《新闻出版报》采用。同时,我也陆续接到北京、郑州、安阳、林州市一些读者朋友的来电、来信。应该说,大多数读者被打动是被在全国人民心中享有盛誉、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穆青对红旗渠的深情所感染。但回顾一下该文的采写经过和体会,进而谈谈现场短新闻的特色,也应该是作者对读者和编发该文的诸报编辑和记者同行们的一种回报。 真实真情真意境 采写现场短新闻,是新闻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及时编发优秀的现场短新闻,是广大读者喜闻乐见、新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大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其依托专业和品牌资源,引进国外先进的投资理念和成熟的操作经验,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世界资本经典译丛"的品牌影响力。世界资本经典译丛上及1873年的伦巴第街,下至2 1世纪华尔街顶级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电视"红色经典"的重构现象日渐成风。通常而言,"红色经典"中的人物形象都在某种程度上被"脸谱化",但某些改编后的电视剧人物形象成功实现了从"脸谱化"到"人性化"的转变,而这不仅是其吸引受众的原因所在,也意味着今天的我们在启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构历史。同时,这种对于历史的重新思考和理解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还原历史真实。但是,过分强调"人性化"有时也会导致作品的"庸俗化",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写.编》2006,(6):7-7
"太行山很有吸引力,红旗渠更是早有耳闻."虽然一路旅途劳顿,10月28日早晨6时才抵达安阳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媒体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赵振宇教授还是高兴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7.
高宇东 《东南传播》2012,(12):88-90
在我国,"红色经典"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无论是从情感上还是从精神上都给予一代人深厚的影响。在当下这个价值理念多元的社会中,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红色经典"被炮轰甚至恶搞的现象与日俱增。本文分析了"红色经典"被恶搞深层次的原因和社会危害,最后运用传播学的一些知识提出了媒体面对"红色经典"被恶搞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经典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关注热点之一,而经典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经典阅读。文章通过对中美经典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介绍,提出经典教育,尤其是经典阅读,要求国内图书馆进一步开展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19.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文化单位尤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016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朝读经典》,作为全国第一套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学生读本,取得了出众的"双效"成绩.本文以打造"朝读经典"品牌...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新闻经典建构历程的比较分析,试图说明,新闻学当前作为一门年轻的且在中国语境下较为特殊的学科,无论是从其历史影响还是学术积淀来看,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相比还相差甚远,其经典文本的建构在当下似乎有操之过急之嫌,在学科内并未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在学科外影响力甚微,难以服众。因而,从经典的形成过程来看,中国现代新闻经典的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闻学的经典焦虑将存在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