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韩梅梅 《文教资料》2012,(34):63-65
张爱玲和王安忆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两位颇具代表性的作家,两人都以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为书写空间,描绘了一个个平凡女性的悲喜命运,对女性心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追寻,凸显出了鲜明的女性意识。王安忆显然是对张爱玲这一书写传统的继承,但她又有自己的发展。她在女性关怀方面更理性,也更现实。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与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形象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两者都在物化、世俗化和都市时代背景下对女性进行了人文关怀。张爱玲笔下展现了一个有颓废气息的上海,王安忆展现的却是有怀旧气息的上海;在塑造上海形象的方法上,张爱玲多用象征主义的隐喻性语言来表达,而王安忆则善于用"皴法"叙写。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经验、文学理念和宗教等的不同,造成她们作品中上海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王安忆的独特性进行了归纳。由于王安忆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学地位、独特的文学主张以及她的别具一格的人生理想 ,故作者认为王安忆是当代文坛少有的一个把不媚俗的前卫与不落伍的古典两种精神完美和谐地统一于一身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一个创作丰富、历久弥新的作家。在她的笔下总是飘逸着女性的温情,却难见男性昂扬的风姿。文章结合王安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着力从文本中对王安忆笔下的男性形象作一简单的归类,并从当时王安忆的创作心态中分析作者创作之因。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是上海书写的代表作家,学术界对其作品的研究主要从都市文学、伤痕文学、移民文学等角度展开。本文从格奥尔格·齐美尔的现代性特征入手,对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中的上海所展现的现代性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知青们的伤痛隐性原因,即对现代性的不适。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的都市小说作家中,王安忆是较早关注都市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作家之一。在多元化文学大潮的冲撞下,她坚决地抵制了鄙俗化,力图赋予平凡的日常生活以意义,以积极的价值理念去寻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欲望主体的个体生存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光彩。本篇以日常生活的欲望为切入点,探讨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在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流变轨迹及表现形态,以明证王安忆都市小说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7.
自由的狼     
两代同题,文学风格的传承在字里行间依稀可见:一边是让人心明眼亮的青翠,一边是扰有余香的金莆。青涩与饱满,都是静坐默思后的感悟;稚嫩与圆热,都是细心打磨中的美玉。外国有勃朗特三姐妹的佳话,中国有茹志鹃、王安忆的传奇。小读者,下一个师生、亲友、兄弟、父子作家为什么不会是你们呢?——编者  相似文献   

8.
就象一切树都有根,一切水都有源,一切人都有母亲一样,民间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根,一切文学的源,一切文学的母亲,一切文学的摇篮。一切文学莫不是由她的胚胎孕育生长起来的。 一般人所称的文学作品,是指用文字所写成或发表出版,置诸案头的作品。至于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似乎就不能算在这“文学殿堂”之内。其实,这是一种见茎不见  相似文献   

9.
盛琥君 《文教资料》2010,(18):71-73
王安忆的作品不时有新的变化和突破,但"漂泊"一直是贯穿于其作品的主题线索。一方面,她对自我漂泊经历的书写,彰显着她大胆追寻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努力;另一方面,她又在对众生漂泊宿命的关注中窥视了人类生存的奥秘。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宿命,但王安忆却通过文学形象实现了永恒中的超越,这也是王安忆小说的漂泊主题的审美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各种流派争叱风云的当代文坛,王安忆的创作实力是无可厚非的。她始终都在不断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文本构建形式,在写作过程中反复论证自己的创作观念。从先锋文学到“新写实”再到女性文学,近四十年来,王安忆不断否定自我、超越自我,以一种顽强坚韧的姿态,畅快地书写着自己独特的人生体悟、精神历险和生命向往,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立场,她真诚地与世界对话,在对外国文学的反复肯定与不断修正中通过小说文本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观,完成了主体心灵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我们研究文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首先应阐明文学的一般含义及其特点.简言之即文学与其他事物和现象有何区别.文学,这个词来自于拉丁文,系指人们用文字所创造出来的东西.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书写和印刷的作品的总和,统称之为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俄文中对文学的解释有两个意思,即文学和一般文献.凡遇到艺术文学以外的著作时,一般都要译作“文献”从以上对文学这个词总的解释,我们可以这样说明,文学不是一个人创造的,也不是十个人或百个人创造的.而是全体人民,整个人类社会所创造的.因此,文学是全体人民,整个人类社会的财产,也可以说文学是一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2.
从丁玲创作出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到八十年代中期,是女性叙事文学的“被阉割期”。“被闭割期”的女性文学,是缺乏“女性声音”的文学,是不再有政治和艺术冲击力的文学。女性“第三代小说”以王安忆的“王恋”\缺凝的“两垛”为其发端,开始显现出女性作家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所努力做出的文化调整。“第三代小说”彻底改变了妇女在中国文学中的”被讲述“地位,在女权主义的最为初级的形式上,即在当代文学史的线性时间上,争取一种文化的独立和对抗,在象征秩序中获得同男人平等的机会和权力。“第三代小说”也为女性主义批评家…  相似文献   

13.
郁达夫《沉沦》与王安忆的《小城之恋》创作的时代背景、选择主题的以及创作手法上都有着跨越时空的关联。王安忆继承了郁达夫在五四时期所开创的,人性解放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主题并对其进行了当代意义上的思考。另外,王安忆的小说里传承了郁达夫小说的表现畸形性心灵,以反映深邃的人性和残酷的社会现实的文风,具有深刻内涵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和王安忆有着共同的悲剧感受,却又有着不一样的美学观点。王安忆是一个真正能理解张爱玲作品中悲剧意识的人,知道张爱玲笔下的新奇和喜悦,是有着挣扎和痛楚作原由的,有着一个大虚无的世界观做无底之底。张爱玲和王安忆的悲剧意识都无关于时代,只是一种对人生根本境况既清醒又迷惘的认识。张爱玲是“参差对照”和“不要彻底”的美学原则,而王安忆是要追问到底,要“过去看看”,即使那边是虚无。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的小说是“众生话语”,是她对人类命运思考的翻译。关注人性,关照人生,探究人的生命意识,实现人生的终极关怀,王安忆的小说一直都在实践着她的这一思想。尽管世俗的芸芸众生大多处于一种生命的漂流状态,但是她们并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在漂流中攀升。  相似文献   

16.
王蒙和王安忆几乎同时在2003年下半年推出新作《青狐》和《桃之夭夭》,这两部作品均以女性为主人公,但却分别出自惯以男性为主人公的王蒙之手和惯以女性为主人公的王安忆之手,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情。两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女性的命运,并同时从身体与生命、家庭与生命的两种角度加以解说。但由于两性的生命体验和视角的不同,他们所选择的方法,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所采用的风格都有诸多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的话】2008年开春第一期的期刊收获颇丰。《十月》推出了汪曾祺先生早期的一组小说(其中包括处女作),其意义不仅在于是"名人少作",更在于其中体现了汪先生的小说理念,更与其后期名作有内在关联。《收获》推出的王安忆的《骄傲的皮匠》,延续了《长恨歌》、《富萍》以来的风韵,以精密的文字细剖上海文化的内核,耐心沉着,充满烟火气又不流于世俗琐碎,堪称王安忆近几年来最好的作品。《人民文学》中,李浩的《等待莫根斯坦恩的遗产》完全像一篇翻译小说,不仅主题,甚至小说中的人名、地名、环境、语言、注释、文化等都有着十足的"翻译味儿"。读这样的小说不禁让人想起王小波在《我的文学  相似文献   

18.
王安忆的文学世界一直有个她称为“朴素的观念“的“真正家园“,或者叫作“坚持来自个人经验的观察“[1].在她的作品中,都能读到她对经验世界--上海的珍视和对其真谛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孔红杏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64-66,63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近现代文学理论中,"意象"都是解读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钥匙"。以王安忆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和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对水意象的内蕴诠释和成因探究可以进一步解读其作品,探寻文本表层意义下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王安忆创作的初期,有两件事成为她文学道路的关节口:一是到“文学讲习所”学习,把她带进了时代的文学生活当中。另一件是参加“爱荷华国际写作计划,”带给她一个宽阔的视野和背景。这两个关节口上的经历和接触的人事,对她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