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腹稿”和“吟榻”作家一般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每当替人写碑颂前,总是先磨好数升墨,然后拉起被子蒙面而卧,过了一会儿突然跳起来,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也不用再删减字句了。当时的人把他的这个写作习惯称为“腹稿”。无独有偶,北宋“江西诗派”  相似文献   

2.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徐州)人。他曾经被方回捧为“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瀛奎律髓》)。那么,陈师道究竟是不是“江西派”诗人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本文试图从前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入手,对陈师道与“江西派”诗人的领袖黄庭坚的诗风的差异性进行一番剖析,以期对这个问题得出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后卧床引被覆盖。起来后提笔就写,而且不再改动。这种“睡中思”的方式,当时被人们称为“打腹稿”。流传至今的“腹稿”一词就由此而来。宋代江西诗派代表人物陈  相似文献   

4.
陈师道字无已又字履常,别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江苏徐州)人,他是北宋江西诗派的大家。吕本中所作《江西诗派宗社图》,把他列在仅次于黄庭坚的第二位。吕虽自云此图是“少时戏作”,图中二十五人的名次先后并无高下等级之分,“后人妄以为有高下”则并非吕之本意。但自丰城邑官(此邑官可能即杨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中所说的谢源)刻石后,即被人视“如禅门宗派,高下分为数等。”以致名次被列在后面的如洪刍、徐俯、韩驹等人颇发了些不服气的牢骚.但还没有人对把陈师道列在仅次  相似文献   

5.
据传,我国古代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叫王勃,他每次写文章之前都要在床头睡上一大觉。醒来后动手写作总是一气呵成,一挥而就,而且文章也写得精彩绝伦。同学们也许会感到奇怪,蒙头睡觉后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呢?其实这里有个小秘密:王勃在写作前并不是真正在睡觉,而是在被窝里“打腹稿”。说白了,就是先在自己的肚子里打草稿。“打腹稿”是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它和一般写作文草稿最大的不同点是:它不需要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这样也便于我们在考场作文或现场作文竞赛中节省时间,充分展示自己快速作文的能力。但是,要学会“打腹稿”也并非一件易事。它…  相似文献   

6.
《广西教育》2006,(7C):51-51
中唐诗人贾岛,有一天骑着毛驴作诗。他一面打腹稿,一面试吟,先吟出了“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后又想把“推月下门”改成“敲月下门”。“推”和“敲”到底哪个字好?  相似文献   

7.
杭小燕 《初中生》2008,(12):12-12
睡中思:“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后卧床引被蒙头大睡;起床后提笔就写,一字不改。这种“睡中思”的方式,当时被人们称为“打腹稿”。流传至今的“腹稿”一词就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8.
自由问题是人类哲学史上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也是庄子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在《逍遥游》中庄子提出了自由的最高境界即“无己”。达到“无己”的境界要注意三方面的修为: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以“齐物之心”关照万物;通过“心斋”、“见独”、“坐忘”来最终达到“无己”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陈师道一生仕途偃蹇、生活困顿,生平经历与本朝前辈诗人梅尧臣有着惊人的相似。诗歌创作方面,陈师道曾受到过梅尧臣的影响。闭门觅句、喜好苦吟传承着梅尧臣做诗力主于勤、精雕细琢的写作特征,诗中追求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审美趣味和以此为目的所采取的创作手法则直接效法梅尧臣。另外,陈诗讲究真情实感则是对梅诗核心精神的继承。  相似文献   

10.
谈“人称”     
本文所谈的人称,就是指用某种人称去写作的“人称”。即我把“我”写进作品中去,称为第一人称;我把“你”写进作品中去,称为第二人称;我把“他”写进作品中去,称为第三人称。  相似文献   

11.
程序 《语文知识》2000,(6):59-61
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每逢作文,总是预先磨好大量墨汁,然后躺到床上,用衣被把全身遮盖起来,不让外界有声音干扰,苦苦构思。待到构思成熟,即从床上一跃而起,挥笔如飞,虽然千言也无片刻停顿。当时人们称之为“腹稿”。“打腹稿”一词即由  相似文献   

12.
王勃打腹稿     
配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6册课文《少年王勃》王勃是我国唐代初期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虽然他只活了27岁,却留下不少名篇佳作。据说王勃写文章有个习惯,喜欢先磨好墨,铺好纸,然后躺在床上,蒙起被子,一声也不响。别人推他,他不动;叫他,他不应。等他“睡”足了,就猛地从床上跳下来,坐在桌前,提笔蘸墨,刷刷刷,一篇文章很快就写出来了。因此,有人夸张地说,王勃是个奇才,睡一觉就能写出好文章。其实,王勃是躺在床上苦思冥想打腹稿。待到把每一段、每一句都想好了,他才钻出被窝动笔。打腹稿,也就是在考虑文章的主题、材料和结构。而结构是重点,即…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各种礼仪纷繁复杂。在古代,常见的待客礼仪有八种:(一)拂席,即擦去座席上的灰尘,请客人就座,以示敬意。(二)扫榻,即拂去榻上的尘垢, 表示对客人欢迎。(三)倒屐,由于急于要迎接客人,以致把鞋子都穿倒了。 (四)拥彗,古人迎接尊贵的客人,常拿着扫帚表示敬意,意思是说,把房屋  相似文献   

14.
陈师道传世词54首,共计语汇1 564条。通过隐喻、并置、关联等手法,用花鸟闺阁物象类语汇营造出朦胧而艳丽的词境,彰显了陈师道词的“花间”渊源。受“花间”审美对象影响,其词空间类语汇多指向狭窄、深幽的庭院筵席,且以男性视角聚焦于女性日常行为或筵席间歌伎的舞乐与别离。至于精致刻画女性体态情貌的语汇的使用,则彰显了花间词的香艳特色,这使得陈师道词整体呈现出纤艳的风格,有别于他的拙朴诗风,展现出安贫乐道的陈师道内心世界的另一种期盼。意绪类语汇主要指向哀怨的情感基调,这与陈师道的词学理念及个人生活贫苦、多经别离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书写真率的生命体验、自恃其词为词体文学之正统,以及当时词坛对本色词的充分认可,成就了陈师道对其词的充分自负。  相似文献   

15.
“一气呵成”与反复修改是两种不同的写作习惯。他们是互相依赖 ,相辅相成的 ,在造就娴熟的写作功力方面 ,又各有其特定的作用而不可互相取代 ,都是应该精心培养的良好写作习惯。反复修改达到的最高境界是一气呵成。一、修改的作用唐代诗人贾岛有诗曰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自述词》)可见他的创作是多么“精雕细刻”。事实上 ,有些精美的作品的确是反复修改出来的。鲁迅先生也主张作品写成以后先要“搁他几天 ,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 ,改换几字”。修改的作用 ,不只是为了眼前能够写出好文章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初学写作者勤于思考的…  相似文献   

16.
贾岛与陈师道都是著名的苦吟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也都趋于瘦硬。本文试从艺术特色和人格特色两方面探讨瘦硬诗风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在肚子里打草稿叫"打腹稿"。腹稿也叫"默稿"。苏轼就善于打腹稿,有诗为证:"袖手独不言,默稿已在腹。"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坚持指导学生打好腹稿再写作,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一、作前指导,打好腹稿框架日常教学中会发现,有些学生铺纸顿笔半天,也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写文章。学生"腹中无文",自然无从下手。要指导学生打好腹稿的框架,给文章设计一个草图。具体讲就是学生能够在写作之前,把积累的素材进行  相似文献   

18.
“楚雨含情皆有托”是李商隐《梓州罢吟寄同舍》诗中的一句。研究李商隐的专家们多喜欢引用这句诗,把它做为论述李商隐无题诗有无寄托的主要依据。如吴调公先生说:“李商隐爱情诗有没有寄托?有些诗的确是有所寄托的。他在《梓州罢吟》中早说过‘楚雨含情皆有托’的话。”。刘开扬先生说:“我不赞成冯浩所说‘实有寄托者多,直作艳情者少’,但也不否认商隐诗中确有少数是借爱情诗的形式以抒写讽刺寄寓的内容的。商隐晚年也曾说过‘楚雨含情皆有托’的话”。顾易生、蒋凡二位先生在  相似文献   

19.
一、稽古引典   1.物华天宝……陈蕃之榻:引西晋张华夜观天象和东汉陈蕃专门准备一榻接待徐禾犀的故事证明此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2.睢园绿竹:睢园即西汉梁孝王刘武的睢阳兔园,园内多竹,刘武经常和他的宾客在其中宴饮作赋。引睢园的故事在于将历史名园类比当时的滕王阁及其宴会。   3.邺水朱华……临川之笔:邺是曹操作魏王时的都城,这里借指曹氏父子,他们都是诗人,又敬重文学之士。朱华即莲花,曹植有“朱华冒绿池”的诗句,彭泽指代的是陶渊明,他不但爱饮酒,而且他的诗中无不含酒,可称得上是个“酒”诗人。…  相似文献   

20.
有名人曾这样说过:文章是改出来的。众皆颔首,我却不敢苟同,私下以为:文章是逼出来的。我这人一向以懒出名,信奉“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信条,虽爱张口读书,却不愿动手写作。有时想象颇丰,花花点子也不算少,自以为写出来一定是惊人之作,但因为懒得写,都让它从脑子里白白溜掉了,只不过是打打腹稿而已。从小学到初中,我的一篇文章超过两页的次数很少。因不愿多写字,就想方设法压缩。虽是懒的表现,却也“因祸得福”,老师常在我的作文上批着“精炼”字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