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周易》卦辞与史前文化有何继承关系,史前文化在没有文字时如何流传下来?本文就图腾崇拜卦辞占卜这一远古民俗现象,根据巫术歌舞“歌永言”和巫术传播神秘性、封闭性的特点,得出了远古文化以原始状态口头流传到文字出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周易》又称《易》或《易经》,它是我国上古巫术迷信时代为适应占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部巫术著作,也是上古先民遗留给我们的一部重要典籍,凡学古治经者都不能不读这部重要著作。人们之所以对这部书感到玄奥神秘难解,主要是在于它的宗教巫术性和由这种宗教巫术性所表现出来的一套特殊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法,在于古今生活习俗、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于古今语言文字的障碍,也在于它奇特而复杂的占篮方法以及后世各家对它的种种穿凿附会的臆说安解等。《周易》的主体和本质部分是“经”,亦即它的“八卦”、“六十四卦…  相似文献   

3.
两种《周易》本,一指传世的王(弼)本,此种《周易》本与《左传》、《国语》、所载的《周易》本大体略同,简称为王本《周易》;另一种《周易》本,指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两种《周易》本从总体来说,虽然是同大于异,但其相异之处对深入钻研《周易》、进一步理解《周易》是很有益处的,故本文拟就两种《周易》本的卦名与卦序进行比较,以求对群经之首的《易经》及其相关学说有进一步的认识。就卦名而言,两种《周易》本共有34个卦名不同,具体比较如下卦名的不同,对进一步认识《周易》有什么作用呢?其作…  相似文献   

4.
本从《金枝精要》出发,梳理了巫术、宗教、科学的相关理论,回顾了《金枝精要》中巫术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界的应用事例,以此来重新认识巫术、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林诺夫斯基是现代人类学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在名著《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他基于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从客位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原始信仰,也就是采用功能主义理论解构、重组了巫术、科学、宗教、神话及其相互关系。其思想游走在神圣与世俗之间,并联系地看待两者的辩证关系。这种功能主义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探索价值,当然,也存在不少局限。  相似文献   

6.
大约成书于商周之际的卜筮之书《周易》,恰好处于甲骨卜辞向《诗经》过渡的历史文化层面上,充满神秘而且又富有想象色彩的神话传说和原始巫术以及祭祀中诗、乐、舞三者合一的仪式氛围,无不影响着《周易》成书过程中的作者们,使《周易》这部书渗透着那个特定时期诗的智慧和艺术精神,也为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最早的古典诗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古典诗学源流研究必须涉足的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经典科学、现代科学(重点从物理学)角度对《周易》的大科学观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周易》理论的巨大包客性和众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大师对中国《周易》理论的评价,阐明了这一传统中国自然哲学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及对现代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巨大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原始艺术是原始社会生活在先民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原始先民在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客体创造艺术形象时,就已经把他们对客体和事象的感知注入了其中;而原始宗教巫术,比起工具起源的历史的确要晚得多,但其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原始宇宙观,同时也体现了原始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毋庸置疑,原始艺术必然与原始巫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无数事实证明,原始巫术在原始艺术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先人精神的外化物,包含着在原始宗教巫术思维共同支配下形成的一种祈求生存的愿望,具有浓烈的宗教巫术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原始宗教巫术仪式何以具有艺术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奇书.它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记载有六十四个卦名、卦辞,象征不同的事物和事理;卦由六根代表阴阳的爻组成,每爻有爻题、爻辞,象征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传”包括《系辞》上下、《彖传》上下、《象传》上下以及《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等七种十篇文章,统称为《十翼》。据学者考证,《经》《传》不是同时形成的,《经》更古老些,殷墟遗址出土的陶器和卜骨上已有用数字表现出的卦形,经过许多智者的劳动,不断丰富发展,才形成了《周易》,传说中的伏羲氏、周文王、孔子都可能有过贡献。《周易》是我国古代先民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是集体创作的产物。大约成书于西周末年、春秋战国间. 时至近代,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家对《周易》倍感兴趣。数学家发现《易图》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理论,发明二进制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就是从中国的八卦受到启发的.他曾把“易图”说成是“流传于宇宙间科学之中最古的纪念物”。天文、地质、医学、物理学界、国际国内都有虔诚的《周易》信奉者和研究者。六十年代起迅速发展的系统科学,其思维方式与《周易》的哲学内涵十分接近,因而《周易》又成为管理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0.
米晓燕 《绥化学院学报》2006,26(6):F0003-F0003
美学来源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文艺美学虽然不是直接胎生于哲学,但其观念却受着哲学思想多方面的影响。这是赵东栓教授在《先秦哲学思想与文艺美学观念》一书中立论的基础,也是该书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观念和理论的基本思路。综合来看,该书探本寻踪,溯源清流,具有明显特点。从宏观上,作者对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与文艺美学观念的历史进程做了阶段性划分,认为其发展经过了三个时期。一是原始意识的混沦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时代,呈现着各种意识相互混杂的混沦状态,而主导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是前哲学意识,其核心是巫术宗教意识,文艺美学观念的萌芽也就在前哲学意识中诞生。二是原始混沦意识向理性意识过渡时期,商周之际理性意识开始萌发,哲学意义上的萌芽开始出现,以《周易》古经为代表的在巫术形式中产生的“哲学萌芽”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观念和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哲学素以儒、道互补而著称。儒、道两系均以《周易》为经典。《周易》以自身的特质和内蕴包含儒道发展的种子,含有容纳儒道的基因。《周易》古经是儒道同源的思想文本,《周易》传文使儒道会通真正实现,《周易》成为儒道共同的言说框架和思想场域,《周易》中奇偶符号、阴阳之道、天人合一等都为儒道会通提供了方法、载体、根据和视域,实现了儒道的兼收并蓄和圆融会通。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历史学和彝学研究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如清气浊气论 ,青红白黑黄的“五色观”、“天、地、人”三才文化 ,刻划文字 ,古天文历算 ,人体科学的古老概念 ,“变”哲学的渊源等在众多彝文古籍中均有记载 ,彝文古籍较多地保存了中华远古文明的老根子 ,彝文古籍跟汉文古籍一样同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宝库。  相似文献   

13.
《周易》居“六经”之首,乾卦又位列《周易》六十四卦之首,历来为学者所重视。借助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周易》、双古堆汉墓《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对《周易》乾卦今古文问题进行探讨,不仅可以彰显乾卦经文今古文两种不同文本的形态,还有助于深化对《周易》文本早期形成史和早期易学史的研究,进而推动经今古文问题研究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远古神话、巫术、占卜、祭祀与古典哲学往往是通过与水的关联而展开的,水铸造了中国文明。通过对水的原型之考察,可望追解人类生命与文明之谜。  相似文献   

15.
《周易》是我国上古时期一部以占卜形式出现,深藏玄机的伟大文化元典。虽然它一直笼罩着神秘的面纱,但却闪烁着夺目的光彩。本文从《周易》文本的诠释入手,通过对“周”、“易”、“阴阳”、“五行”、“八卦”的考释与探究,力图印证《周易》是人生与宇宙哲学的渊深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论黔西北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文古籍文献不仅蕴藏彝族历史文化,更蓄存有中华远古文明,是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宝贵文献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通过对黔西北地区彝文古籍资源分析,探讨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原则、存在的问题及数字化技术的选择,对于实施彝文古籍文献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彝文古籍记载有最古老的文化内涵,是蕴藏中华远古文明的另一宝库.但因各地彝族早期就习惯按自己所操方音口语,混用同音字、多形字写作或抄誊,形成各地"书不同文".严重地障碍了民族语言文字的交流与传承.因而必须对彝文古籍进行"深层次研究".在确切落实其记载内容的条件下,将滇、川、黔、桂超方言通用彝文,代换原书中同音混用字或多形混用字,这样在各地彝文古籍中实现"书同文".对这一重大事业,要高瞻远瞩,克服自私保守,与时俱进.在实现"书同文"之后,原同音字、多形字混用的彝文本,与换上超方言通彝文的新本,长期并存,以备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发展观是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任何先进的文明,在包容了旧文明的精华以后,都无情地摧毁了落后的文明,这几乎是一个不变的规律.同时,文明发展的结果,总是在不断践踏自己所创造的成果,使自己暗淡无光;以至走向穷途末路,这时新的文明就出现了,人类伴随着新的文明又发展了,这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工业文明在创造了人类的辉煌以后,正在用它巨大的创造力摧毁自己,使自己陷入不能自拔的艰难境地,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来替代工业文明,科学发展观就是生态文明的科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神话讲述的是宇宙的形成和人类的起源,它包容了宗教、巫术、风俗、艺术、哲学等在内的综合文化现象,具有人类文化史的意义。在藏区广为流传的罗刹女与猕猴结合的神话蕴含着这样的历史真实:早期的藏族先民对于人类起源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并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惊人地吻合,青藏高原上很早就有人类生存,而现代藏族人的先民主要就是土生土长的青藏高原古代居民。  相似文献   

20.
史料证明彝族是开发我国大西南的重要民族之一,也是创造古巴蜀文明的重要民族之一。从鱼凫时期和杜宇时期不难看出古蜀文明史的源头与彝族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以三星堆出土的实物为证,青铜纵目人面具让蚕丛纵目的典故定格下来,并与《查姆》中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阶段吻合,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在彝族经籍和民俗活动中可找到其对应,青铜神树和青铜雄鸡可运用彝族史料、彝族神话传说及鲜活的文化民俗来解读其中所蕴涵的彝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