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晓甜 《视听》2022,(4):55-57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云演艺作为一种文化新业态得到了快速发展.这种新型文化消费模式在演出内容、呈现形式、互动过程、销售策略等方面均与现场演艺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受众对于云演艺的接受心理也具有新的特点.一是云演艺受众的接受态度呈现两极化趋势,二是云演艺受众具有娱乐放松、技术期待和社交互动三个方面的接受动因,三是云演艺受众在...  相似文献   

2.
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为基础,沉浸式演艺中的个体在空间中表现为“沉浸在场”这一新型在场方式,基于其形式、内容和作用特征,沉浸式演艺的复合媒介、叙事文本和互动体验这三大要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构成介质空间、叙事空间和应答空间“三位一体”的空间生产机制,在个体与空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建构起沉浸式演艺的空间价值,通过场景塑造、合理应用科技激发空间效能,内容表达、彰显空间的文化价值,主题IP培育、构建文化传播话语体系这三方面实现沉浸式演艺的价值表达。  相似文献   

3.
吉路 《北京档案》2006,(12):42-42
“2006花莲县客家嘉年华活动”于11月19日在南埔公园新落成的客家民俗会馆盛大举行,花莲县县长谢深山、花莲县客属会理事长徐万春、副议长钟逸与近500名挑担踩街游行的客家乡亲们齐聚一堂,共同欢庆客家民俗会馆及演艺堂的揭幕开馆。客家乡亲们更同声高唱旋律优美的客家歌。重现早年客家移民简朴的生活样貌,让沿途围观的民众也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4.
张举文  桑俊  王继超 《文化遗产》2016,(4):2-18,157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民俗学界有关亚裔民俗研究的历史,追溯亚裔在美国民俗生活中的角色,指出目前面对的挑战,并提出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方法。作为《美国民俗学刊》一百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亚裔民俗专刊的开篇,本文也界定了亚裔民俗以及与美国民俗的关系等问题。特别提倡了民俗认同的概念,藉此呼吁民俗学研究从以"民族"为前提转向以"民俗"为前提的学术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5.
正7月10日下午16时许,位于太原市新建路的山西省演艺中心失火,火苗从演艺中心二楼牌匾背后蹿出,向四周蔓延,经过70余名消防官兵、20辆消防车的紧急扑救,到19时烟雾才彻底消散,所幸无人员伤亡。  相似文献   

6.
佤族歌谣折射出绚丽多彩的民俗事象,它从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等方面立体地展现出佤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世界。这里我们探讨了佤族歌谣蕴含的精神民俗与社会民俗事象,包括木鼓崇拜、猎头祭谷、剽牛献祭等佤族宗教信仰及婚恋习俗与丧葬习俗。佤族民俗与佤族歌谣相伴而生,相互印证。佤族歌谣是佤族民俗独特的传承方式,是传递佤族历史文化信息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7.
全息投影技术在国内虽然还未得到广泛地运用,但是很多演唱会、晚会、开幕式已经开始尝试将该技术用于舞美效果的呈现。现阶段,合理地使用该技术能够为观众带来突然的视觉冲击与心理震撼、虚实结合的梦幻立体感受以及新奇有趣的多角度观看体验。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内演艺活动中有全息投影技术应用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主要的使用方法,最终得出该技术在国内现阶段演艺活动中的最佳应用方式,并对未来其在演艺活动中的应用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图书馆机构之一,其下属的美国民俗中心开展了著名的职业民俗口述历史项目,并通过专业化的在线平台Oracle Application Express采集全美范围内的职业民俗口述文献资源,取得丰硕的成果。文章在介绍美国民俗中心职业民俗项目及口述文献在线采集平台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民俗口述文献在线采集的过程,并探讨了在线采集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图书馆机构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廖永麒 《大观周刊》2012,(20):31-32
本文解释了民俗功能的概念,并用撒拉族具体的民俗事项来展现其具体的民俗功能,通过民俗功能的分析,对撒拉族民俗用不同的视野进行表现。  相似文献   

10.
民俗档案作为了解一个地方历史、风土人情的重要资料,不可或缺.加强民俗档案资料的收集、征集是档案工作者紧迫任务.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详细介绍了平谷区档案馆对民俗档案资料的征集情况,并总结了这些民俗档案资料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陈晨 《兰台世界》2016,(13):78-79
伊斯兰文化与维吾尔族的生活密不可分,同时伊斯兰文化也为维吾尔族民俗档案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通过加强维吾尔族民俗档案的建设,可以更好地传承维吾尔族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2.
杨立川 《今传媒》2007,(5):16-18
一、传播民俗现象概说 大量的民俗现象中,有一部分可以称之为传播民俗.  相似文献   

13.
某些民俗在时间的流逝下再难以现实化,而民俗学与文学创作相融合也许可以为那些可能流逝的民俗实现文学化生存提供启迪。茅盾的《春蚕》将蚕事的整套程序与故事的情节进展高度结合、将蚕事仪式和禁忌中的凝重与故事的氛围高度结合,并且运用方言俚语还原蚕事原生态状貌,向我们提供了民俗的文学展示技巧和可能。但是,茅盾《春蚕》中的民俗展示所带来的情感体验仅是现代读者面向民俗时的多元情感需求中的若干元。  相似文献   

14.
王凤苓 《兰台世界》2016,(10):104-106
梅尧臣作为北宋诗坛泰斗,其民俗诗的创作不仅对宋诗题材扩大、诗风形成乃至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且也全方位展现了北宋的民俗文化。梅尧臣民俗诗创作的原因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乡间生活经历及家世背景奠定了其民俗诗创作的心理认同基础;二是宗唐意识为其民俗诗创作提供了诗学理念支撑;三是广阔的游历生涯为其民俗诗创作提供了契机与素材。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的宗教法事活动当中,藏传佛教创建了内容繁多、形式多样的宗教音乐和演艺制度。时至清代,随着藏传佛教在统治阶级中占据关键性地位,其音乐形式和艺僧管理模式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和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6.
岁时节日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民俗形式,它既具有深广的民间文化内涵,又因依附于节日而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归化城在有清一代是一座因商贸而兴起的历史文化名城,《归化城厅志》是探析归化城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以《归化城厅志》关于岁时节日民俗的记载为中心,可以了解清末归化城民俗风貌,管窥节庆民俗生活形态,探析归化城岁时节日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民俗?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最初人们认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渐渐地发现这个内涵不足以涵盖民俗的全部内容,民俗这个概念才有了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文峰  李鹏 《东南传播》2012,(10):129-130
在大众传媒环境下,提高民俗体育的文化吸引力是改变其日渐式微的生存状况的重要前提。运用传播学的有关理论对民俗体育吸引力进行研究发现,要实现民俗体育对受众的吸引,需要提高民俗体育文化内容对民族受众预期的价值报偿程度以及减少受众接受民俗体育文化内容的代价程度。目前,大众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制造"拟态环境"以及培养受众等方面影响民俗体育吸引力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民俗体育传播缺乏与大众传媒结合并广泛传播的基础,且由于自身典型特征的限制,使得民俗体育未能走进公众视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本文在梳理民俗体育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力求通过新媒体平台探寻民俗体育与动漫传播结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郑红 《视听界》2010,(1):110-110
溱潼会船节,作为我国十大名俗之一,有着“溱潼会船甲天下”之美誉。江苏卫视演艺活动部近两年成功承办了会船节暨旅游节,会船表演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