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文从语文新课程理念出发,论述创造语文课堂的新本质,这就是使语文课堂由格式化的知识王国变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由同质思维的产床变为异质思维的摇篮,由传经授道的讲堂变为心灵共享的学堂。  相似文献   

2.
马志民 《考试周刊》2014,(20):43-43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型教学策略。新课改的总体目标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开发学生思维,促进全面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分析,旨在提出新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对语文课堂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可以一改传统语文课堂机械、单一的教学局面,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系列变革。语文课堂教学由传统的“满堂灌”转向“满堂读”,后又转向“满堂闹”(学生讨论)。课堂的主客体也发生了变化,教师的作用由主体转为主导,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的角色由客体转为主体,由“配角”变为“主角”。不管怎样变革语文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语文课堂的“味”与语文课程的性质不能改,更不能丢。[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整合性、开放性、活动性、互动性、灵活性、多元性的特点;教师也面临着两个重要转变:由高高在上的传授者变为平等互助的促进者,由不以为然变为尊重欣赏。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转换角色,由传授者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即要通过建立更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但不少课堂组织过于随意,教学方法无主次之分,往往是次要方法、辅助手段占用更多的时间,因为诸如多媒体教学等方法学生喜欢,教师就由学生一路喜欢下去,影响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效果,看似热闹的背后存在教学的根本性问题。教学方法不分主次,或者分不清主次的教学还衍生出对话式变为问答式、启发式变为串讲式的问题。因为学生思维被动,师生对话困难,  相似文献   

8.
潘涌 《学科教育》2004,(8):12-17
该从语新课程理念出发,论述创造语课堂的新本质,即使语课堂由格式化的知识王国变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由同质思维的产床变为异质思维的摇篮,由传经授道的讲堂变为心灵共享的学堂。  相似文献   

9.
潘涌 《教育导刊》2004,(13):10-13
本从语新课程理念出发,格式化的知识王国变为人性化的生命世界,道的讲堂变为心灵共享的学堂。论述创造语课堂的新本质,这就是使语课堂由由同质思维的产床变为异质思维的摇篮,由传经授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堂变为对话的课堂,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从而做到相互沟通,信息共享;把语文课堂变为实践的课堂,语文课才会有生命力;把语文课堂变为探究的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魅力;把语文课堂变为感悟的课堂,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地学、创造地学。  相似文献   

11.
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从课堂的模式来看,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知识为本或知识至上的课堂;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新课程的实施最终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因此,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认识和分析两种课堂的特点,完成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思维型课堂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思结合,突出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力。我国古代教育家有许多关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思维的重要性、知识与思维的关系、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训练学生思维方法以及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注重学思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思维型课堂教学、培养创造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Studies suggest that pre-service teachers' existing beliefs often serve as a lens to interpret the subject matter to be taught, guide their thoughts in lesson planning and shape their behaviour in classroom practices during their teaching practicum.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hese beliefs affect pre-service teachers' conceptualization of Putonghua-medium-of-instruction (PMI) and their teaching.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pre-service teachers about PMI ranged from code switching to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eir focus of lesson plann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varied from transmission of Putonghua knowledge and detailed explanation of text information to integr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Putonghua.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任务是为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活动内容所做的系统性规定与要求。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任务错位”现象,是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科学认识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重构语文课堂教学任务要素系统。语文课堂教学任务要素包括境、情、知、思、读、写、听、说、悟。这九种任务要素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境、情、知、思”是基础层任务要素,“读、写、听、说”是操作层任务要素,“悟”是发展层任务要素。  相似文献   

15.
高婷 《天津教育》2021,(9):181-182
语文,是人们眼中的花开,也是人们眼中的水流,代表着美好的事物,也凝结着人们的思想。小学生学习语文,就是一个不断积累感悟的过程,能够在感悟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能够加快学生的学习进程,让学生走近语文,抓住语文。教师围绕生活实物、幻灯片课件、课堂问题,对学生进行了丰富的指引,调动了学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6.
Drawing on the example of indigenous Ma ¥ ori pedagogical and research principles in Aotearoa/New Zealand,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still widely held 'deficit' notions of Ma ¥ ori students can be addressed and replaced by an alternative model that emphasises empowerment, co-construction and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cultural recognition. This model constitutes the classroom as a place where young people's sense-making processes (cultures) are incorporated and enhanced, where the existing knowledges of young people--particularly Ma ¥ ori--are seen as 'acceptable' and 'official', and where the teacher interacts with students in such a way that new knowledge is co-created. Such a classroom will generate very different inter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patterns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from a classroom where knowledge is seen as something that the teacher makes sense of and then passes onto students.  相似文献   

17.
于漪、钱梦龙和蔡澄清是我国语文教师的楷模,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影响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语文界。三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学术品格;他们有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切合实际的训练观,多样化的课堂师生交流方式和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他们的教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教学方法以及对人的关怀上加以比较,找出他们在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共性及其各自的闪光点,对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翻转课堂也称颠到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在翻转课堂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通过围绕翻转课堂的起源、概念与特点的分析,在对国外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并分析了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要求语文教师进行角色转换: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换为教学的创新者。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的文艺思想及其创作不同程度地有承于庄子。新时期以来,郭沫若的研究者在“郭沫若与庄子”文艺关系这一领域亦有可贵探索,其探索涉及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泛神论、文艺的非功利观及文艺的“自然流露”说诸方面,这些也正是郭沫若融贯中西文艺思想、促成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转向现代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