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练极拳时常有人说,看人家练的太极拳,里面含有内劲。是呵,练太极拳有内劲才有柔中寓刚的韵味,会感觉心里很美,越练越爱练,越练越有瘾,养生自然,出功防身也在情理之中。而做动作没有劲,动作懈瘪,感觉很别扭,就觉练太极拳没什么意思,由此产生好歹练练的念头,或是因此中断练拳,这便失去了养生的初心。  相似文献   

2.
如今,学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但有的却练着练着就停练了。拳友们很关心,派人去询问,听到的回音却是:“练着练着,感觉没什么意思。”对于这样的人,许多人往往都从太极拳的健身角度来劝解,但是,人家却说:“其他的体育项目也都有健身的作用。”于是,只好看着自己的队伍中少了一位拳友。与此同时,有的拳友虽然还在练太极拳,但一直没有出现内在感觉,甚至连基本的健身效果也没出来。为什么会练着练着兴趣索然呢?为什么练了很多年太极拳却没有内在的体会呢?原因就是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没有体验到独属于太极拳的特殊感觉,或者是没有找到正确的练太…  相似文献   

3.
太极演练志     
本文强调一个“志”字,是针对“演义”而言的,“志”是事物的真实记录,是没有半点虚假的原汁原味。“演义”虽然也是以真实的事物为蓝本,但它掺有虚构成分。太极拳学“会”容易,但要学“对”,进而深入,达到“巧、妙、绝”就不容易了。如果你练的是“志”,那么,你将会延着太极拳的“内功”去理解和体会,依据理论,招招切磋,式式琢磨,步步深入,从中找出规律,摸正路子,达到理想的太极拳绝妙境界。如果你练的是“演义”,那么,练的时间越长,“内容越丰富”(多余的动作),“功法越巩固”(错误的定型不易改变)。因此,若想追…  相似文献   

4.
传统太极拳,有六十几势、八十几势,还有一百零几势的。名为太极拳的一套拳,仅有十几个拳,两种钩型,掌多达几十种。几代拳人,多在掌与掌中间下功夫,在拳与拳中间变换、漫游。初练拳的人,用现代语讲,一时找不到太极拳的感觉,就是练拳多年的人,也难以找到太极拳的奇妙之处。为什么?皆因没练“太极脚”” “太极脚”说并不耳生,拳论上早有定论。 太极拳的功夫从浅到深,“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脚下的功夫是筑基功,不能忽视。练过多年拳的人,不能与  相似文献   

5.
太极拳教学四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促使学生尽快熟练的掌握太极拳教学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采取科学而适当的教学方法授课。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如下几种教学方法,供参考。   1.先练“走”后练“手”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步法的进退和周身的稳定程度,两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腿部动作要正确、灵活、稳当。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移动,脚放的位置、腿弯屈的程度、重心的移动和两腿的虚实变化都与整个套路动作的前后衔接密切相关。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先练“走”,“走”即为步法练习。太极拳最基本的步法包括前进、后退…  相似文献   

6.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7.
宁开阳  刘云萍 《武当》2010,(2):17-18
练太极拳贵在心静,这是太极拳习练者的共识,也是太极拳习练者追求的目标。在这方面,先师们教诲很多,诸如“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身虽动,心贵静”,“先在心,后在身”,“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等等,都说明心静对练好太极拳是何等重要。但不少初学者在练拳时往往找不到心静的感觉,因而进步不快。笔者认为,解决如何心静和如何放松的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刘德增 《武当》2010,(3):49-49
太极拳拳论说:“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意气君来骨肉臣”。明确指出,练太极拳的最终目的是益寿延年,意念和内气对练拳延年的意义。遗憾的是,绝大多数拳友只关心拳套和姿势的规范,忽视益寿延年的效果。太极拳有益寿延年的功能,但是任其自然练拳养生与用意和气积极行拳祛病两者效果显然不同。太极拳继承了道家内丹术,融合了中国古代吐纳、  相似文献   

9.
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先师,与好友王兰亭等集多种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了李式太极拳(太极五星锤)。李式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拳的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法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势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而成。在动作和技击的方法上,吸收了上述各门拳术的手法,尤其侧重下盘功夫,以体松、缓慢、连贯灵活、以意念引导动作为基本原则,动作名称和姿势要领多取自于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讲究练“理”、练“势”、练“气”、练“机”。以“理”为主导,认为明“理”,才能“势”正、“气”畅、“机”灵。 李式太极拳(…  相似文献   

10.
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先师,与好友王兰亭等集多种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了李式太极拳(太极五星锤)。李式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拳的肘底锤、撇身锤、指裆锤、栽锤等法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势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而成,在动作和技击的方法上,吸收了上述各门拳术的手法,尤其侧重下盘功夫,以体松、缓慢、连贯灵活、以意念引导动作为基本原则,动作名称和姿势要领多取自于陈式和杨式太极拳、李式太极拳讲究练“理”、练“势”、练“气”、练“机”以“理”为主导,认为明“理”,才能“势”正、“气”畅、“机”灵。  相似文献   

11.
魏坤梁 《精武》2009,(9):47-52
太极拳的古代经典拳谱多次提到了“气”和“劲”,近代的太极拳前辈们尤其强调练太极拳要用“劲”,要“用意不用力”。这“气”究竟是什么?这“气”与气功之“气”、中医所说的人体生理之“气”是一回事吗?这“气”能在中医所说的十四经脉中流行吗?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本人常在国内外传播太极拳,“如何练好太极拳”是中外学生提及最多的问题。现简单归纳几点个人见解。明确认识练太极拳和做其它事一样,首先要明确认识。对太极拳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是练好太极拳的先决条件。很难想象,不清楚什么是太极拳的人能练好太极拳。太极拳是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祖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揉入了其它拳术精华,结合了古代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易经》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的一种内外俱练的拳术。拳架的编排和设计既符合人体生理规律,又符合大自然运行规律。它的运动特点是连绵不断,快慢相…  相似文献   

13.
邓德庆 《武当》2012,(8):19-22
一、拳练松柔,坤厚载物松柔,是太极拳的基础,初练拳者莫不求松柔为先。松柔,又是太极拳的灵魂,习拳者莫不为此终极求之,松柔深藏于拳术招招式式之中。我们说拳练松柔,练的是太极拳的宽、厚、凝。这种宽与厚,是太极拳的容纳、沉静、和顺。体现的是一种吞吐万物的气概,是胸有成竹的把握,是不被外界所扰而独有的沉静与定力。又是拳人和谐大自然和顺的一部分。它尽显松柔的淡定从容,并体现出太极人文的一种  相似文献   

14.
周英南 《武当》2014,(8):16-18
关于太极拳,杨澄甫宗师有一句简明扼要的论述,他说:“练太极拳者不动手,动手便非太极拳”(见《郑子太极拳十三篇》,1947年版)。又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谓手必要相随,不可自动。”  相似文献   

15.
张宝银 《武当》2006,(6):13-14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讲究细心体悟,认真修炼: 形顺不论演练何派何式太极拳套路,应将“形顺”当作首要要领,理由是只有“形顺”才能“体松”,只有“体松”,才能“气通”,只有“气通”,才能“力沉”。太极拳修炼旨在求一个“松”字,只有“松”,“轻、沉、灵、空”才能不期而至,而“松”源于“顺”。太极拳行功走架,体内元气流动,必须有畅通无阻的体内通道,而只有“形顺”,体内通道才能畅通,元气流动才能无阻,才能“气遍身躯”,“无微不至”。太极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练功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主要流派有陈、杨、吴、武、孙,虽形式各异,但遵循共同的练功法则。为了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发展,笔者在陈正雷老师提出的练"理"不练力、练"身"不练招、练"本"不练标的太极拳练功法则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功依据。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太极拳是陈王廷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根据导引吐纳和"太极""阴阳"学说创编的,所以,分析中医理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腰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阐述,并进一步分析如何才能提高腰部力量和腰部的柔韧性以及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如何做到用腰、练腰,从而为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及理论指导,同时也加深太极拳练习者对“腰”的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并为练好太极拳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永明 《健身科学》2011,(11):39-40
有人说:"会练会养功夫长,只练不养就会伤……"同样练太极拳,有的人能事半功倍,有的人却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会练会养,才是功夫长进、益寿延年的关键。如何才能做到会练会养,笔者根据自己的练功经验并结合中医养生、营养学等方面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太极拳的练与养。  相似文献   

19.
形意拳同太极拳、八卦掌一样,皆属内家拳种。要求练者内外兼修,内练气血,外练筋骨皮形体。但形意拳同太极拳、八卦掌相比较,又突出刚力明劲,使初学者颇难掌握。 且此拳练时需刚柔相济,明劲浮而暗劲实。伤人于无形。因此,要求初练者须不疾不缓,不骄不躁,循序而渐进。遗憾的是,现代大多数练拳者只知练形,而不知练意,形似而神离,从而走上岐途、弯路。甚至刻意追求,最终会越拔越僵。以致全失内家拳之根本,而趋之于拳击、散打之风流矣。 大凡练内家拳者都认为:刚开始练时,应先练形而后生意,最后达到形神兼备、心神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初学太极拳的感受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极拳运动是一种异于寻常的、以身体、四肢为主要运动的自我锻炼。内讲意、气、力合,外讲松整、自然,动作练习过程具有用意不用力、缓慢均匀等特点。这些特点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体育运动不同,与一般的随意运动也不同,因此,初学者往往会感到难于掌握。要想又快又好地掌握太极拳运动,就更困难了。借助太极拳前辈的传承经验,通过多年的太极拳教学实践发现,如果让初学者先通过一些基本动作体会出身体各部在“太极拳运动状态”下的运动感觉,“跟着这种感觉走”,会加快掌握太极拳运动的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