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如何理解“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 ,对正确理解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和对我国当前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 ,亚当·斯密的学术思想体系是一致的 ,并不存在“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矛盾。错误地理解、歪曲他的思想不仅会带来理论上的混乱 ,而且会给实践带来危害。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应当具体地、辨证地把握。在此基础上 ,提出加强法律和道德建设来协调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高一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经济常识教育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一门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线的学科。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市场理论的传授 ,也要探讨市场运行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澄清是非 ,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本文试就怎样在教学中讲清“利己与利他”“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协作”三个看似对立的道德规范 ,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倡导奉献精神是否与市场经济的求利性相悖———关于利己与利他的问题利己与利他 ,这是一对看似十分矛盾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这么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具有两重性即利己性和利他性。当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是经济人,具有利己性;当人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是道德人,具有利他性。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活动领域不同,是各自分离的。认为经济人的利己心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经济人的利己行为不能干预,尤其不能用遭德人的利他性来干预经济人,如果干预过多,则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摈弃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下错误的物质利益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唯物辩证地认识看待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在法律制度化中实现利己与利他的统一。处理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商品化,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多变,人们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处在利己与利他的矛盾中,因此,从理论上弄清利己与利他复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是非标准,对于和谐社会生活,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十分必要的和有益的。一、利己与利他关系的历史发展在极其低下匮乏的原始经济基础上利己与利他是自发统一的。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的早期和中期,这时的社会组织是母系氏族。生产不管是采集还  相似文献   

6.
“斯密问题”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市场经济一方面承认利益驱动,另一方面又要求有道德和正义。它既承认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又对经济人有必需的道德要求。解渎“斯密问题”的当代意义,就在于在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张力中找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实现人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以德治国的思想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既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治思想的精华,又和传统社会的德治在内涵上有重大的差别,更不同于封建专制下的“人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与道德经济的统一,是自利与利他的统一。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地统一起来,把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特别要把“从严治官”放到首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为克服个人行为的外部不经济、达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均衡而产生的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与自然经济条件下贬斥私利、私欲的伦理道德观相对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伦理道德观则肯定利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道德观是利己与利他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9.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构成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但是,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自利和利他应当是兼容的,而不是势不两立的,即自利必须以互利为前提,利己必须以利他为前提。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坚决遏制极端利已主义行为,创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和发展集体主义,丰富集体主义内涵,对集体主义的道德思考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集体主义中存在利己与利他的问题,集体主义是利己与利他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自2001年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推出全国第一家“道德银行”以来,“道德储存”现象就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褒贬不一。从公民道德建设的角度看,“道德储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适应了“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突破;它运用了“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是“利他”与“利己”关系的辨证统一;它体现了“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原则,反映了“为人民服务”的层次性要求。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上有机统一了义利关系,着眼于全体人民利益,强调道德对经济的反作用;中观上要求企业通过“利他”达到“利己”,要求企业以种种道德行为树立形象,在市场的“形象竞争”中获得主动;微观则为个人全面发展、集体主义思想的自觉形成、道德的阶段性提升提供了可能;因此,是一种道德经济。这一认识,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明道德一体化地推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道德的核心和道德教育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认为,我国道德教育之所以难以走出困境,就德育工作自身来说,最根本的问题还不存在于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中,而在于我们对道德内涵知识的错位。在现代社会中,道德的核心是公平的,公平是调节人与人关系最基本的准则。但长期以来,我们却把“利他”、“奉献”和“自我牺牲”等视为道德的核心,而且往往是无条件和不加前提的。这种道德价值观常常使“君子”吃亏,“小人”得利,不利于公平、公正的社会关系的建立,不利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道德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我们所宣扬的道德标准为什么难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我国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一直不愿意承认合理利己的合理性。我们认为,我国道德教育应该确立两点认识:一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和规范人们通过利他而合理利己;二是,道德教育必须更多地贴近“大众道德”。  相似文献   

14.
“:利他”与“利己”固然有不同的内涵,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甚至主张“利他”与“利己”是截然对立的,但是从全球环境来看,要构建和谐的社会,我们必须注意人际环境中的互助与合作,努力达成“利他”与“利己”关系的“和而不同”的局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利他与利己的和谐才最可以符合人的利益而且是最容易达成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现实的思想道德状况,早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已经确立了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三个层次。即提倡“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纯碎利他”的道德;“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积极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加以尊重、保护和发扬”的“利己与利他统一”的道德;反对“一切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敲诈勒索的思想行为”,即反对“单纯利己”的道德。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也认为世界上不外乎以下五种类型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舍己利人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从“斯密问题”人手,证明了该问题是不成立的;进而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和谐统一的可行性。为了解决当前二者存在的偏差。建立经济与道德相统一的评价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是关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人类思想史上“道义论”和“功利论”的论争以及现实社会中人们一方面推崇着“舍己为人”的思想.一方面又茑行着“唯我至上”的生活的混乱状况,通过对人的存在特点和环境的分析论证利己是人的行为起点,利他是其逻辑结果的利己与利他统一的观点,并以此为立足点对主体道德生活方式的存在过程进行层次分析.据此对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如何建成一个良序社会提出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利己与利他并非只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关系成为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真正做到利已与利他的统一,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当代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条件下,我国大众层面上道德教育的切人点(即从何着手),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的道德教育范型提供一种依据。本文认为,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应当直面人们居于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基础上对自我利益关注这一基本事实,以个体的现实利益为切入点,通过引导人们对“为我”及其利益的恰当理解与体悟,引导其由“自我”向“超越自我”、由“利己”向“利他”、由合乎律令向本乎律令过渡。  相似文献   

20.
斯密问题引发了学术界长达百年关于人的本性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的激烈争论,但实际上在亚当.斯密的思想体系里,利己与利他可以实现辩证统一。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和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应在利己与利他间寻求其"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契合点,做"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有机统一体,这是重新审视斯密问题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