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回顾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百余年历程,并分析该制度变迁的制度逻辑。研究发现,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变迁为宏观制度环境所主导,并受到经济发展、利益因素、观念等相关政治变量序列以及行为与制度互动的制约、影响;中国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变迁存在路径依赖特性,也存在"历史否决点"。为此,推动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制度的进一步变迁,需进一步优化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制度,充分把握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和路径依赖规律,平衡行为主体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虽然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已有长久的发展历史,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人事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逐渐暴露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职称评审工作的健康发展,背离了职称评审工作的初衷。如何科学地构建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体系已成为广大教师乃至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经历了从任命制到聘任制的变迁。职称制度作为高校师资管理的核心制度,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视角看,其结构变迁的方向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制度的影响,并与教育场域内各利益主体的博弈结果密切相关;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历史变迁产生了“制度锁定”的路径依赖,延滞了制度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打破行动集团的博弈均衡,突破历史否决点,才能实现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转变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体系,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考察重庆市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现状,其在职称结构比例设置、评审条件设置、评审方法、监督保障机制等方面尚有欠缺。应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为核心,从职称评审准则、评审指标体系、评审方式、评审指南和监督机制等方面予以合理设计,从源头上保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平正义,确保职称评审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5.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体系,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考察重庆市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现状,其在职称结构比例设置、评审条件设置、评审方法、监督保障机制等方面尚有欠缺。应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为核心,从职称评审准则、评审指标体系、评审方式、评审指南和监督机制等方面予以合理设计,从源头上保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1一作的公平正义.确保职称评审的高质量。  相似文献   

6.
我国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改革的目标以及改革的具体对策等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指导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维护高校教师合法权益以及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未来该领域需要加强对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对策的针对性研究和对国外高校教师养老保险制度的借鉴研究.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发展范式的转向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标志,引发了我们对新范式制度体系重建的思考:一是新范式对制度的诉求;二是制度体系从"一维"逻辑走向"多维逻辑",从"多维"逻辑走向"制衡"逻辑,制度体系建立的关注从"线性"转变为"域性",制度体系强调"人性化"以教师为本"双主体"关系的重要理念;三是教师发展制度的三个作用与组织的三维支点.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职称改革要以提高高校办学效益和增强教师工作效果为目标,在保障高校稳定的前提下,吸收现有制度的合理性,以科学先进的理念为指导,扎实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是我国职称制度系列分支之一,经历了主要的三个发展阶段。我国现行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发展到今天,其积弊日益明显,评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文章以现行省属高校职称制度的几个弊端为切入点,提出了几条职称制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0.
结构与权力:检视高校教师职务评聘模式的新路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纵观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迁发展,"评"与"聘"的关系构成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评"与"聘"两者关系架构的不同形成三种典型的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基本模式:评聘合一制、评聘分立制、全员聘任制,并由此出现"评聘怪圈"。基于结构与权力的视界,本文认为"评聘怪圈"的深层根源在于评聘结构关系与权力归属的模糊,这为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走出困境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路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调整恢复、规范初建、改革探索和深化改革四个时期且具有四个主题特征,即科研考核标准走向分类多元,考核方式日趋完善,考核程序趋于规范合理,考核结果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变迁是兼具断裂均衡、关键节点、路径依赖和渐进转型四种范式特征的混合模式,由政治、经济与文化所带来的国家治理方式转型以及新公共管理理念等外部因素形塑了如上制度变迁.本研究通过对制度变迁带来的绩效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变迁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传统的工作模式被更新;提升了学术生产力,传统单位制被倒逼松动;推动了高校人事管理现代化改革,混合式绩效文化被形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职称制度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中存在考核机制不健全,教师收入差别大;评审标准模糊,评审条件泛化;职称名额有限,影响教师间关系;职称制度功能异化,背离制度初衷等问题。基于发挥职称制度评价和激励的作用,提出推进职称制度改革要理顺职称与待遇的关系;探索统一的职称评审标准;合理设定各级别职称比例;逐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我国树立正确职称评价导向的背景下,有必要借鉴成熟的职称治理模式以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就德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四个运行阶段而言,其通过强调将代表成果和实践经验作为任职资格、依据复杂透明的招聘流程、打造“非升不走”和动态优化的晋升通道、形成终身制与有限聘期结合的退出机制,对高校教师职称治理体系进行有效构建和规约。根据德国对其高校职称制度纾困改革的路径和方式,可以总结其特征在于不拘一格擢升青年优秀人才、跳脱常规保障学术职业稳定、确保教授具有行政核心地位等三个方面,从而对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形成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公平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是人们对理想制度的一种预期.然而,现实的制度安排则往往与人们的预期存在距离,即存在制度公平的缺失.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公平缺失,不仅需要对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进行积极变革,而且更需要营造一种提升教师学术抱负水平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5.
2017年,新一轮职称制度改革全面启动。河北省在国家职称制度框架体系内,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在激励高校教师创新积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针对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职称分类评价标准、推行职称代表作制度等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赵志鲲 《江苏高教》2007,(3):154-155
一、对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评价 1.竞争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高校在推行职务聘任制的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评职称就是评待遇"、"能上不能下"、"重评审轻聘任"、"忽视聘后管理和履职考核"等问题;职称评定的痕迹较深,职务聘任的机制没有真正形成,激励功能也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内涵界定模糊、人事配套制度改革滞后、职称评审制度缺失、建设经费短缺等问题.据此,应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职称评审和聘用制度,加大"双师型"教师引进力度,满足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影响高校教师学风的制度体系,除了国家、地方和高校为搞好学风建设专门制定的制度规范外,还包括高校现行的科研考核制度、职称评价制度、薪酬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通过对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当前高校教师的学风现状和教师对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制度体系影响实效的评价,分析相关制度对高校教师学风的实际影响,为探索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搞好高校教师学风建设、解决高校教师学风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机构化的变迁,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教师发展制度的变迁与社会宏观制度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多元行动主体的形成,促使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实现了从集权管理到分权、从强制性变迁到诱致性变迁的转变.与此同时,受旧制度的自我强化和权力失衡的影响,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在变迁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现象.为此,必须推进分权,改革评价制度,树立多元的学术观,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市场化和均衡化,实现制度创新,提升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采取的是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教学秩序,污染了学术环境,抑制了创造力。尽管改革呼声不绝于耳,这种制度的基本内核却岿然不动。低效和长期存续构成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悖论。这种悖论得以可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共享的认知系统、组织目标的模糊性、制度非中性、外部性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