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国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因受到时代的局限以及历史的变迁,而引起了文学史界评论界的“再认识”。但过去的“再认识”主要围绕作品的历史的真实性而展开。本文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作为不仅定性而且定量的分析标本。提出应该以“形象大于思想”“细节的真实”作为一种既衡量其真实性,又衡量其艺术真实性的评判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因受到时代的局限以及历史的变迁,而引起了文学史界评论界的“再认识”。但过去的“再认识”主要围绕作品的历史的真实性而展开。本文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作为不仅定性而且定量的分析标本。提出应该以“形象大于思想”“细节的真实”作为一种既衡量其真实性,又衡量其艺术真实性的评判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3.
孔子崇尚真.认识论上,孔子追求真知识,要求认识主体具有实事求是的真实态度,并且反对主观独断.政治领域,孔子强调政治理想的历史真实性,治国措施上以名究实,回归真实,政治实践中坚持面对事实、坚持真理.日常存在中,孔子以"真"为范导原则,注重培养自我真诚的德性,主体交往中以"诚"待人,"真"的观念内在于个体存在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古雅"作为一种艺术欣赏的审美范畴,是指艺术作品在内在气息上能反映出较为久远又深厚高雅的独特趣味.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认识:即"古"和"雅"."古"是从历史时间上看;"雅"是从艺术形式上看."古雅"是两种意趣的综合体.对"古雅"的审美追求一直是书法内含意境高下的重要评判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历史解释素养有明确的定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邓京力认为,历史解释通常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概念方法,以史实为依据、探明历史因果、阐释历史意义和客观评判[1]。冯一下将"探明历史因果""分解历史事物""阐明历史意义""进行历史评判"作为历史解释的四个要点[2]。可见,"探明历史因果""阐明历史意义""进行客观评判"是专家、学者相对比较赞同的历史解释的三大要素。对此,笔者以人教版"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对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作为传递科学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而存在,科学性、真实性是其内容呈现的应然状态。然而一直以来,教科书内容的真实性问题却饱受人们的关注和质疑:教科书内容是否真实,有多少"不真实"的知识内容存在,为什么存在"不真实",究竟该如何编写教科书等。将教科书知识作为特殊的社会知识形式,以知识社会学为理论支撑,试图解读教科书的"真实内容"。教科书知识作为特定语境下的知识,其真实性体现为一种社会共享性、"非中立性"的知识,由教科书产生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化的信念。  相似文献   

7.
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按照企业收入额减除法定扣除额计算而得,而法定且明确的税前扣除项目则是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关键.在"二十二冶集团诉唐山市税务局一案"中,征税机关与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对税法规则的理解和适用存在严重分歧.为减少由于税法规定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分歧,未来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制度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际发生"这一实质标准来判定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支出的发生是否具备真实性,再结合企业正当且普遍的合理性开支和符合"经济利益流向"标准的直接相关性支出来评判该列支项目是否属于法律允许扣除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因此,当代史学家与业内专家学者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剖析、历史事件的解读以及历史现象的研磨,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一桩桩精彩绝伦的事件、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以教科书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能够鉴古知今、明智修身.而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历史不仅仅需要抱有鉴赏与品评的态度,同时,也需要对历史上出现过的人物、事件持有一种质疑态度,并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各种史书资料求证历史的真实性,以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快速养成.  相似文献   

9.
李贽的一生,是尚"侠"的一生.李贽的侠,是为国为民的侠.他终身以"异端"示人,只因有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自古忠臣孝子,义夫节妇,同一侠耳.他以国家为根本尺度来评判人才、女色;以百姓为标准来评判豪侠与英雄,而不世俗地单以成败论之;以识见高低来评判"侠"之大小;他一反常规,认为豪侠也应讲"利","侠"越大,"利"就应越多,从而发挥其本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弦论等"超验"理论中的非经验评判是否合理以及是否意味着当代物理学中的新研究范式,是当前科学哲学的研究热点.相关非经验评判争论常常聚焦于对作为一个理论的弦论的评判.然而,把弦论视为一个理论面临一定问题,相关非经验评判争论中的弦论更接近研究方法或进路而非一个特定的单一的理论,而且人们对于弦论的信心在特征上也与对于研究方法或进路的信心相似.将弦论等"超验"理论的非经验评判视为理论证实问题是一种误区,应当将弦论等"超验"理论视为研究方法或进路来展开争论.  相似文献   

11.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期,提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在现实工作当中,要始终把艰苦奋斗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去追求,作为一种思想境界去修炼,作为一种工作标准去衡量.  相似文献   

12.
"县"在中国作为一种基本的国家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最终形成的.其演进的外在表现为由"县鄙之县"经"县邑之县"到"郡县之县".其演进的内在机理为:以封建制的内在矛盾为原始驱动力,以早期君主专制思想为理论指导,以对土地人口与权力的争夺为客观物质基础,诸侯则为完成这一历史变迁的主角.同时此演进过程也是型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过程,而这一点正是"县"演进的最大历史功用.  相似文献   

13.
<聊斋志异>所载故事,以第一卷为例,其真实性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基本可信,例如<咬鬼>、<画壁>等篇;第二种是有部分可信性,例如<耳中人>、<捉狐>等篇;第三种是基本不可信或真实性尚不可考.聊斋故事的"真实性"问题已提到学术研究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4.
从1958年的"大跃进"到1960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是新中国历史上重要而特殊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毛泽东在领导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急于求成,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经历了在实践基础上的曲折过程。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最高领导者,毛泽东始终没有摆脱认识上的二重性。再加上毛泽东本人认识上的个性,他的这种二重性表现得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5.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审视,主要表现是:对中国近现史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评判;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作了历史定位.在"大历史观"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线是"中国的长期革命",它与唐德刚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有相通这处,具有积极意义.黄仁宇还主张以财政税收作切入点,重修中国近代史,并提出四项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16.
"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说其古老,是因为"科举学"或"科举之学"的用法出现很早,科举时代有千百万读书人曾热中备考科举的学问,且自从科举制产生一段时间以后便有人开始进行科举制度及科举史研究,其研究历史长达千余年;说其年轻,是指以往并未有意识地将科举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至1992年正式提出将"科举学"作为一门专学,或者说作为一个专门领域来研究之后,才更注意以整体的观点,以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视角、新的高度对科举进行科学的研究,赋予了"科举学"一词以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所谓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历史教学有其特有的灵魂——学科精神作为支撑点.无论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还是千姿百态的教学方法,都源自于历史学科本身的内在的学科精神. 一、实证精神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历史有其自身的学科规范.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图否定历史的真实性;一些历史教师和学生也认为历史课就是讲历史故事而已,绝无真实性可言.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关于"朱陆之争"的讨论和研究中,大多摆脱不了宗朱宗陆的学派立场,而难于达到学术研究中所要求的客观化,难以对"朱陆之争"做出客观公允的评判.客观化原则和对客观化的追求是"朱陆之争"研究中首先要遵循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世界体系":20世纪研究的一个中心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研究将成为新世纪的学术热点.作为20世纪研究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为总体性研究的展开.与总体性研究相适应的理论解释系统的建构和研究范式的创新将为历史学意义上对20世纪的"再发现"奠定学术基础.总体性的系统研究应着力于结构的研究,因此,反映"世界历史"结构特征的"世界体系"概念可作为20世纪研究的一个中心概念.从"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着眼,20世纪世界历史运动的本质及其特性能得到新的解释,并有助于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整理旧文学"与"整理国故"——论郑振铎治学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代历史记忆,"整理国故"成为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运动.延至文学领域,胡适以历史方法考证文学,开文学考据化的风气之先.在此背景之下,郑振铎提出"整理旧文学",其整理范围和方法与"整理国故"遥相呼应,并借助<小说月报>等文学传播媒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学个性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