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的新课程教材中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为基本呈现方式,之所以用这样的体例编排,体现了对学习方式的引导。我们在对“活动体验”这一板块所选的课文的学习与“文本研习”“问题探讨”两个板块所选的课文的教学采用的学习方式侧重点显然应有所区别。“活动体验”板块的课文应采取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活动体验感悟。何为体验?亲身经历,亲身察验。体验是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要求学生走进文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内心的需求出发,调动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一改过去单一、呆板面孔,活泼多样起来,像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就有“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讨”三种呈现方式,其中活动体验课尤其受到师生的青睐。同时,在实施活动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实验教材十分注重引导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专题结构呈现上大胆创新,划分出了"文本研习"、"活动体验"、"问题探究"3种课型。这3种课型各自有鲜明的特点,不能完全割裂。在开展语文活动体验课教学方面,如果不廓清一些理念,容易陷入被著名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生活情境为呈现方式,在观察中学习;以问题为呈现方式,在讨论中学习;以原认知为呈现方式,在赋予新意中学习;以实物操作为呈现方式,在做中学习;以专题项目为呈现方式,在探究中学习;以课本剧为呈现方式,在体验中学习。通过自主体验、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活动体验”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其呈现方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引进了三种全新的方式,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呈现方式之一的“活动体验”。江苏省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是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采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实验基地。其高一语文备课组成员在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中对“活动体验”的内涵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积极思考与探索。一、“活动体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活动”(即“实践”)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它使人的本质得以显现。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把活动分为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内部活动起源…  相似文献   

6.
"活动体验"是教材编者设定的教学呈现方式,语文"活动体验"课该怎么上,一直以来是大家所困惑的.下面两堂课可以让我们对语文活动体验课怎样上有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语文教科书的编制,经历了从古代的文选型到现代的单元型,再到近年来出现的专题型等几次飞跃。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在“文选”和“单元”的基础上,创新编制方式,以“专题”作为语文教科书的基本构成单位,并创造性地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呈现方式,进而推动了教师施教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以西南大学编制的《科学发明创造实验问题材料库》中24个科学问题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南通大学在校文理科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操纵学习时原型呈现方式(文本原型或文本原型+图形)和测试时问题呈现方式(文本问题或文本问题+图形),探讨了原型及问题本身呈现方式对科学问题解决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科学发明问题解决中,在有图形的问题呈现方式下问题解决正确率高于文本问题呈现方式下的问题解决正确率;2)原型呈现方式在原型激活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科学问题解决正确率上差异不显著;问题呈现方式在原型激活率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科学问题解决正确率上差异显著;3)原型呈现方式和问题呈现方式在问题解决正确率和原型激活率上不存在交互作用,没有产生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9.
在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开发过程中,借鉴创造发明的方法和安全、科学、简易、趣味、创新等低成本实验开发原则,总结出以下具体方法:(1)做大一些;(2)使用随手可得的材料;(3)结构尽量简单;(4)注重美感。此外还应关注"低成本物理实验"的多样化教学呈现方式。如注重体验;巧用对比;手脑并用;多元呈现等。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程改革推动了新教材改革,《思想品德》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特别是呈现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彻底扬弃了传统思想政治教材说教型、灌输型的方式,代之以活动型、问题型、案例型呈现方式,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要顺应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努力转变观念,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学生德性形成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  相似文献   

11.
高海葱 《教师》2012,(6):54-54
思想品德新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呈现方式也很新潮,它彻底扬弃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那种说教型、灌输型的方式,要求以新的活动型、问题型、案例型呈现方式,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考纸笔考试方式的局限.综合性学习在试卷中的考查与平时实际开展的学习类型有所不同,观察实验型、课题研究型活动很难出现在试卷中,知识与能力综合型、专题活动型则是主要考查方式。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可以以视听方式、图方式、口语表达方式呈现,但限时纸笔考试的结果主要是图呈现方式。根据这些基本要素,现就能够在中考试卷上考查的方面提出一些应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化学教科书呈现方式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教科书的界定和功能定位的发展变化,新课程化学教科书的呈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其呈现方式涵盖了“任务及活动呈现方式”和“内容表达形式”两个方面并体现了一定的特色。但新课程化学教科书在这两个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任务及活动呈现方式”方面要注意体现栏目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零散之感;要注意精选栏目,避免过多过滥;要注意活动方式规定的弹性,避免形成僵硬的模式;要注意教学活动的特点,使形成性活动跟整合性、巩固性活动相结合。在“内容表达形式”方面注意使用合适的配图规则进行图片设计。  相似文献   

14.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专门设置了化学实验模块供学生选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方法,进一步体验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化学新课程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化学学习活动来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从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方式将化学学习活动分为实验类、探究类和交流类三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中学化学教学中这三类学习活动所占比例分别选取了7项实验类学习活动、6项调查类学习活动和3项交流类学习活动,提供了设置故事情景、设置活动情景、提出问题、检查预习作业、复习旧知、实验、展示教学媒体、引入生活实例和通过化学史实等9种引发方式,分别在教师和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实验类学习活动,多数教师(48.46%)选用实验的引发方式,与学生的最优选择(51.80%)一致,说明多数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调查类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在设置故事情景和实验引发方式的选择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说明教师在引发调查类学习活动时过于重视设置故事情景,而忽视了应用实验的方式;对于交流类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引发方式的选择差异较大,对设置故事情景引发方式的选择差异显著(P<0.05),而在提出问题、实验和检查预习作业引发方式的选择上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实验具有直观表象、促进思维、提高兴趣、简化过程、强化现象、纯化条件等功能,因此倍受编著、教师的重视。目前,实验教学方式主要有以教师为主的演示实验和以学生为主的分组实验两种。从满足学生探究需要、丰富学生的个性活动、实现学生动手操作等角度,我们对实验教学呈现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归纳出如下几种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课标教材教学有许多不同于传统教材的方面,尤其是教学目标与呈现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在目标上倡导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体现了课标教材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同时突出了人文性,但是人文性在课堂上如何体现?课标教材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三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相似文献   

18.
一、设计实验呈现方式,在探究中体验创新过程 1.在仪器使用上呈现创新一器多用,找出一种仪器的多种用途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如干燥管可以用作干燥气体、吸收尾气,用来防止空气中水蒸汽、二氧化碳等进入装置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防倒吸装置,可控式简易气体发生器等。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实验及信息技术的特征也各不相同。对不同实验类型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各种信息技术的特征,对不同类型实验的呈现方式、不同类型实验与呈现方式的匹配进行探究,以期降低实验风险,培养学生求知欲,丰富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20.
化学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探究中最重要的探究方式和化学学习中最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爱好,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