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卑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自卑,是个人由于某些生理缺陷或心理缺陷及其他原因而产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其他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绪体验。相关调查表明:流动儿童是非常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的群体。  相似文献   

2.
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心理韧性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过程性因素即到京时间、转学次数和结果性因素即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到京6年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方面显著高于到京6年以下的流动儿童。公办学校、未转学、家庭收入2000元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这五个方面均高于打工子弟学校、转过学、家庭收入2000以下的流动儿童。尽管流动儿童不利的过程性、结果性、其他因素对其心理韧性、城市适应有不良影响,但在同样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城市适应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作为跟随父母务工被动进入城市的特殊人群,往往对自己究竟是"城里人"还是"老家人"没有清楚的认识,因而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儿童因此无法对城市产生归属感,甚至无法适应正常的班级生活。因此,本文基于身份认同视角,有针对性地探讨流动儿童班级适应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留守儿童在中国数量庞大,但其养成教育问题却十分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首先列举出留守儿童在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学校在《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习惯的策略。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口流动频繁,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此时,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或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自己却留在农村生活,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当然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一般都做了一定的安排,据此可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相似文献   

6.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浙江省某市450名城市儿童和434名流动儿童的社会认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男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女生(P值均0.05),流动男生归因和社会认知结构两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男生(P值均0.05),流动女生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女生(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存在年级差异(P值均0.05).三个年级流动儿童均有单个因子得分低于城市儿童的现象(P值均0.05);两组儿童总体,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不存在抚养人差异(P值均0.05),但当抚养人是父母时,流动儿童社会认知三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城市儿童(P值均0.05).因此,应加强对流动儿童,尤其是流动男性儿童社会认知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且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本研究采用学习适应性量表(简称AAT),对大连市开发区2所小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如下:(1)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总体上对自我要求水准的差异不显著,儿童学习适应性不受自我要求的影响。(2)与常住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习技术、学校环境、独立性和毅力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问题。(3)在归因方面,流动儿童比常住儿童更为积极。  相似文献   

8.
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往往对自己是城市人还是老家人有所迷惑。这种身份认同的困难将影响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并有可能使其学习成绩下降,并易出现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群体身份视角下出发,分析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这将为进一步地设计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培养方案打下明确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首先在梳理清楚群体身份认同概念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群体身份认同结构、流动儿童的同伴关系和流动儿童的班级适应情况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最后做一展望。  相似文献   

9.
儿童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长发育条件优裕,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愉快健康地成长。但事实上,总有一些儿童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生理机能性或器质性的缺陷。缺陷儿童也应当拥有获得发展、成才的权利,但其缺陷对他们的成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照顾、厚爱。我校开展了对缺陷儿童随班就读的实验研究,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运用教育爱,发展高级情感。教育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从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出发,将自己的爱心耐心投射到学生身…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跨区域之间的文化适应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影响,采用自制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问题访谈提纲,对湖南省X市2所小学共14名流动儿童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心理状态及物理和人文环境方面较差,但总体状况良好;(2)流动儿童文化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前期人际关系紧张、语言沟通困难方面;(3)文化适应问题是造成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前期困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是城市义务教育的难点和薄弱环节。进城农民工子女即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从农村来到城市并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有学习能力的6-14(或7-15)周岁的儿童少年(不包含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目前,我国流动人口主要是指从农村流人城镇的劳动力或从一个城镇迁移到另一个城镇的就业,进城农民工是目前中国流动人口构成的主体,约占流动人口总数的70%。流动儿童是指随流动人口迁入城市的儿童,其中进城农民工子女占74%,是流动儿童的绝对主体。  相似文献   

12.
流动儿童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中国城市流动儿童心理现状水平总体低于城市儿童,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和身份认同危机;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孤独感(抑郁)倾向性较强、自卑焦虑心理严重;流动儿童家庭生活现状、学校生活现状与城市当地儿童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从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个方面来改善流动儿童心理及生活现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文化客位"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流动儿童访谈资料的分析,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从流动儿童"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对城市人认知"、"自我身份认知"以及"留城意愿"等四个方面的分析,以流动儿童自身的视角为基础,勾勒出流动儿童心中的城市画像和城市认知。通过分析,研究者发现,在流动儿童的城市认知上,存在着许多的矛盾与冲突,而这种矛盾与冲突与社会现实和流动儿童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家庭在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匮乏,使得流动儿童在城市中处于教育劣势地位,无法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学业表现不佳。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身份地位,实现自下而上社会流动的期望并没有实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依然存在。流动儿童父母的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到其子女的社会地位获得,家庭的福利功能是降低流动儿童教育贫困、满足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京市4-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自立、运动、交往三个维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作业、社会化、自我管理三个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流动儿童在生活自立维度存在差异,在其他维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与普通城市儿童相比,在作业维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对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认知进行系统研究,深入了解城市流动儿童对家乡习俗和父母生活方式的认知、对城市生活的认同、对城市人口的态度、对就读学校的评价和自我社会地位认知等方面的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感受到自己的边缘地位,受歧视和被不平等对待是他们对城市产生消极、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而教育的不平等更加深了他们的被歧视感。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提出要从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弱势的教育地位入手,引导流动儿童消除对城市、对社会的消极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社会中对于流动儿童的教学问题越来越重视,流动儿童由于家长的工作原因对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在流动儿童的阅读理解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和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总结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本文针对现阶段小学中年段流动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对如何提高小学中年段流动儿童阅读理解能力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曹海路 《教学随笔》2016,(5):124-124
近年来,社会中对于流动儿童的教学问题越来越重视,流动儿童由于家长的工作原因对流动儿童的学习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在流动儿童的阅读理解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以后学习和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助于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总结和理解能力的提升。本文针对现阶段小学中年段流动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对如何提高小学中年段流动儿童阅读理解能力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在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上均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在疏离感的部分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龄段的差异,且疏离感发展存在阶段性,10岁可能是关键年龄。流动儿童疏离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城市社会三大因素;对其进行自身认知干预是关键,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是基础。  相似文献   

20.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进行了探讨。对21名流动儿童深度访谈的结果发现:受访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较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呈现三种类型:U型、J型、水平线型;长期习得的外显行为、内隐观念、人文环境、学习成绩是几个较难适应的维度。在对三种适应过程进行比较后,提出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过程理论,认为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更全面、更清晰地描述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首次提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发展阶段理论,本研究对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但结果的推广性还略显不足,需通过后续研究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