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为适应其欣赏群体的审美差异,题材的涉猎面是广泛的,现代的、历史的、传奇的、传记的、纪实的、儿童的、言情的、武打的、警探的.战争的……可以说,没有哪方面的题材不能为电视剧  相似文献   

2.
国际化的、时尚的、小资的、守成的、戏剧化的等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纷纷落在东边.而本土的、简朴的、校园的、创业的、实在的……对应着西边。[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城建档案主要的是来自与城市规划区域范围之内的具有永久的保存价值的建设资料,其经过全方面的收集,经过相应的整理编目之后而形成的专业化的档案,其能够提供多方面的利用,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建立城建档案也就是建立了相应的管理系统,而网络化的服务能够有效的提升档案的利用率,基于GIS的城建档案库和基于MIS的城建档案库的有效的联接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以此来减少重复的劳动,从而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以及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加快了检索的速度,使档案为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4.
素质=品质?     
《出版参考》2005,(3):25
三石对出版策划人的素描:策划是我们的大脑和心脏,媒介为我们的骨骼,市场为我们的造型,读者为我们的灵魂,文人的特质赋予我们的神韵,商人的敏锐造就我如炬的目光.策划人应有的素质:文化人的思维,读书人的感觉,出版人的理论,销售人的技巧,广告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郑喆 《大观周刊》2012,(20):38-38,14
法是人的创造物,法是以人的需要作为客观基础的。法的价值受制于人,受制于人的需要作为法的价值主体的人,既是价值认识的主体,更是价值的主体。人的需要与法的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需要我们深入其中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终身教育体制正在从理论建设走向实践发展,并逐步的成为当代最具特点与特色的教育理念。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人文素养的追求在不断的增加,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显得越发的重要,而遗址性博物馆对于人们情感方面的教育更是突出。就教育的角度来说,遗址性博物馆对于人们的教育作用完全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并可以将其规划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遗址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大多数的遗址性博物馆来说,更加重视的是其收藏、研究方面的价值,对于它的展览性的教育作用却往往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对于终身教育体制下遗址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展现来说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终身教育理念和遗址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梳理,针对目前遗址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与此相应的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思路,希望能够为遗址性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性意见,使其能够充分的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7.
传媒小语     
我们要经常刊登什么样的文章?它们应该是创新的,有特色的,戏剧性的,浪漫的,引人入胜的,无与伦比的,稀奇古怪的,高雅的,幽默的,俏皮的,既无损高雅又不降低格调的。而更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当所有人都能发声、都有渠道发声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声音就变得纷纷扰扰。逗哏的与捧哏的,高亢的与低沉的,独立的与附庸的,力挺的与倒戈的,虚无缥缈的与切中时弊的,人云亦云的与醍醐灌顶的……我发声,故我在;我在,故我发声。每一个人都有了表达的权利,与此同时,每一个人每天又面临着迷宫式的纠结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王少磊 《青年记者》2007,(13):50-51
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对南京媒体的定位表示过感慨。假如我们把《读书》杂志所标榜的趣味作为一个极端,那么这里的兴奋点一定在正好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前者是抽象的.理性的、重大的、严肃的、深层的甚至是悲观的,后者则是具象的.感性的.琐屑的、轻松的.浅表的和热闹的。总之,南京媒体走的是一条大大方方.心甘情愿的市民化道路。  相似文献   

10.
林徽因的诗歌创作从发表的时间看,只有近20年,数量也不多,但其质量却是“新月诗派”的上乘之作。她的诗歌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感情也是丰富复杂的。纵观她的诗歌创作,复杂丰富的情感弥漫在诗行里,清丽的意象串起忧愁的情绪,哀怨的叹息流露心灵的孤寂,智性的思考折射苍凉的体悟,形成她诗歌独特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11.
����Эͬѧ�����о�ͼ���鱨ϵͳ���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协同学的观点,分析了图书情报系统的演化过程;从系统所含的诸因素中,确定了在系统的演化过程中起主导支配作用的参量(序参量);描述了图书情报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的自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信息生态圈协同进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相关研究,对图书馆信息生态圈协同进化予以探索,一方面为信息生态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未来提供崭新的视角和方法。[方法/过程]在从阐释信息生态论的基础上,归纳图书馆信息生态圈协调进化的内涵、标准,分析其进化的条件、途径、过程,探讨图书馆信息生态圈协调进化机制。[结果/结论]图书馆信息生态圈是一个不断更新、演变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系统,对该系统的协调进化机制进行研究,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ʱ���й�ͼ���ѧ�ķ�չ����(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刘君 《图书情报工作》2000,44(10):19-23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图书馆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革变与发展,一方面表现在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图书馆藏书发展、图书馆藏书整理、图书馆服务、目录学等我国图书馆学的传统学科或研究领域得到全面深;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图书馆学涌现了图书馆哲学研究、图书馆信息、标准化建设与研究、发展战略研究、图书馆改革等新的研究领域和一系列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14.
信息素养是现代社会中必需的基本素养,也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图书馆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而信息共享空间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平台,其资源体系以及相应的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和内容。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间与信息素养的关系,然后探讨了在IC如何利用其资源和服务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从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共图书馆“三网融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曹平 《图书与情报》2011,(4):109-111,115
"三网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三网融合"在国内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图书馆界也对图书馆如何利用"三网融合"开展了一定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探讨,但在看到其带给图书馆发展机遇的同时,思考图书馆如何更好利用"三网融合"推进图书馆事业更应是图书馆人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昆雄 《图书馆论坛》2004,24(6):99-101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工作手段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图书馆现行的职称体系已不能体现这些变化的特点,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现行的以“馆员”为中心的图书馆职称体系重建为以“信息分析师”为中心的职称体系不失为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图书馆远程技术与近距离运行机制的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图书馆远程技术与近距离运行机制的矛盾●袁昱明ABSTRACTTheadvancedtechnologiesbringwiththemsocializa-tionandbeingoflongdistancetotheinformationservi...  相似文献   

18.
Lester Asheim's famous piece Not Censorship but Selection published in 1953 is still valid in characterizing the spirit of the censor versus the selector. As information control and censorship differ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 and from time to time, the Kuwaiti school library scene's practices of collection building in both the public and private education schools reflect this old age practice and its features. The conflict between selection and provision on one hand and prevention and censorship on the other is very clear in schools; as schools are responsible for providing access to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9.
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12,自引:4,他引:112  
介绍了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的概念、模型、特点与发展,分析了美国大学图书馆IC实施状况,论述了IC对我国大学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五点启示:IC已成为大学图书馆发展的新潮流;馆舍建设应融合IC理念;建立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非常重要;人员素质和结构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关键;评价与跟踪是提高服务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新媒体技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信息服务需要创新服务理念,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信息服务模式转变,构建图书馆的新媒体信息服务体系。三网融合服务的发展,将促进图书馆拓展延伸信息服务领域,实现跨网络、跨终端、跨媒体的创新式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