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的道家、儒家、法家为例,简单分析其政治主张以及治国理念。研究了此三家思想的历史发展时期,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三方面提出其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法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以重刑治国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也提出了制定的法律必须得到一体遵行、"壹法"、"一尊"等主张;儒家关于法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德主刑辅"的思想,儒家的刑与法家所主张的法在根本内容上并无不同.其对现代法治和谐的正反两面的启示主要是:要重视法与人的和谐;形式意义上的法治与实质意义上法治的和谐;"治民"与"治吏"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对法治和人治作了系统比较,指出法治优于人治。文章以此为评判标准,对先秦法家“以法治国”思想进行了评价。在法治不受感情影响,因而更客观、公正,与法治比人治更凸显管理效率这两方面,先秦法家和亚氏是一致的。但是在立法权上二者有了分歧。亚氏认为法要由多数人制定,法家却主张法由君立,这一点决定了法家的“以法治国”只能是“形势的、浅度”法治,而亚氏的法治则是“实质的、深度”法治。  相似文献   

6.
道家和法家都反对用伦理道德去评价人性为善抑或恶,而是探求其本质内容;道家主张人的本性自然,将圣人作为理想中的完美人格形态,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实行清静无为的自治政策;法家主张人的本性自私,推崇集“法、术、势”于一身的“能士”,认为实现人的价值本性就要依法而治,用人之自为。道家和法家的人性论的差异,是道家和法家区别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廉洁文化博大精深,其基本意蕴集中体现在古代先贤圣哲倡导"以不贪为宝",非常注意修身洁行,洁身自好,当义与利二者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主张"义然后取"、"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并把廉洁当作国家长治久安的支柱,认为廉洁是政权乃至正义、正气得以捍卫、伸张或弘扬的根本,而贪得无厌、窃据国家各级机构权柄的官僚不过是"社鼠猛狗",乃是治国理政的隐患所在。作为这一优秀文化的传人,我们的责任在于如何去挖掘、继承、改造和发展这一宝贵精神遗产,切实"倡廉肃贪,整饬吏治",最终使古代廉洁智慧在新时期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特有的"艺术政教化,政治艺术化"文化传统、以长官意志为主的人治政治、艺术与应用交融的"泛文学"观念和公文作者的文学化素养决定了古代公文写作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倾向,也决定了古代公文具有形象化、情感化、风格多样化等文学品格.古代公文是传统文学的重要部门.古代文学研究应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真实",开阔研究视域,矫正研究方法,避免用西化的、现代化的"纯文学"观念打量中国传统文学的削足适履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古代思想家主要从人性的角度来探究犯罪的原因,并据以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儒家立足于人性“善”,因而倡导“德治”、“礼治”,重在以仁义教化预防犯罪;法家立足于人性“恶”,因而倡导“法治”,重在以“重罪轻刑”预防犯罪;而道家鼻祖老子既抨击儒家的“礼治”,又否定法家的“法治”,而是主张通过“无为”的手段达到天下大治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哲学能给教育管理以启示.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管理原则与方法是礼治与仁政;法家管理思想的内核是"法、术、势",管理的原则是法制;道家"无为而治观"与"以柔克刚术"涉及到管理原则、态度、方法、策略等方面.儒、道、法的管理思想与模式的相互补充对当代教育管理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不仅包括儒家道德,也包括道家、法家、墨家及佛教的道德内容.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是“和”.它的现代价值体现在:第一,律己修身,培养个人的道德自觉性,追求一种完美的生命价值;第二,践履“仁爱”,注重人际关系和谐,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的类价值.  相似文献   

12.
道家的黄老学派因"援道入法"而被称为"道法派",然而黄老道家在接受法家思想的同时,并不是对其进行全盘接纳,而是从道家理论体系出发,对其进行改造,以"道生法"的思想替代了法家"法自君出"思想,以"法宽刑缓"的主张替代法家的"严刑峻法"的主张,并引入阴阳学说对法家的"刑德"思想进行合理性论证,从而建立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法律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关于预防犯罪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是预防犯罪的主要手段。在中国古代,儒家和法家分别提出了利用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来预防犯罪的主张,随后,各朝代的统治更多地是将二结合起来。对中国古代预防犯罪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无疑对治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家维护"礼治",提倡"德治";法家强调用法来规范和衡量人们的行为,即"法治"。儒家和法家所代表的政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治国方略的两个方向,并形成了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两个传统。德治与法治虽然不同,但两者绝非对立,在经过历代儒家和法家学者的补充和发展后,礼法结合成为西汉的治国之道,并被后世王朝所沿用。离开了儒法两者的互补,就无法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社会治国模式的结构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管理哲学的发展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崇尚自然的"无为而治",儒家以塑造理想人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法家的"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刚性管理原则,兵家注重谋略决策的"兵贵神速、出奇制胜"等管理思想,这一阶段称之为思想管理,即形成独立的管理思想体系阶段。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体系的建构经历了儒道相结合的领导哲学、法家与墨家相融的中层管理模式、儒家与墨家相承的基层管理范式三种方式。随后又经历了科学管理和哲学管理两个阶段,现代科学管理模式很好地融入了传统管  相似文献   

16.
“王道”信仰是传统政治文化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古代中国对于“王道”之行必定带来理想治世的信仰已经到了近乎迷信的程度,而这种信仰的特点是坚持人治与道治的统一.坚持对人治和道治矛盾的协调。这种信仰是在对一定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并且又走上了与这种信仰的内容相一致的历史发展轨迹。人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7.
道德,内而为德性,品性,外而为品行、德行;内可以修身养性,外可以感化他人,是一个人生命整体质量的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强调"德治"、"礼治"的国家,"德治"、"礼治"不可否认是一种"人治",但中国传统的"人治"并不是一种不要法度的"寡人之治",而是一种建立在"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圣人之治"、"贤人之治"的理想主义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主张"仁礼"教育与"仁政"治国,而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以法律民。前者是一种"柔性教育",它主宰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取得了空前绝后的伟大成就。后者是一种"刚性教育",其法治思想在今天仍然大行其道,包括学校的教育管理。但律令若滥施,就可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束缚。因此,学校在施行"刚性教育"之时,应该学习儒家的施教形式,倡导"仁化教育""柔性教育",这样才更符合"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相似文献   

19.
船山治国思想的内容博大丰富,其治国之纲是孔孟儒家学说.高扬礼治,追求德治,注重人治,不废法治,是其治国的基本主张,其中心环节是"严以治吏,宽以养民".其社会变革的基本方略是:"当革之时,行革之事",即在社会大转折的质变时期,可以实行"汤武革命"的剧烈变革形式;但在社会和平发展的量变时期,则应采取"张弛不迫"、渐进改良的方式,使用"刚柔质文"的多种手段,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治国目的.  相似文献   

20.
春秋战国时代,传统和合思想的主线由过去的遵从"天命"演变到"致道"的蜂起,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道家主张复"朴"反"真",儒家勇于弘"仁"成"乐",墨家"背周道而用夏政",法家企图范天下以归于一,阴阳家则提出"五德转移"。"致道"体现了人的主动欲求,人想给生命添加某种其他的色彩,但是,"天命"仍然是"道德"的终极价值源泉,致道终究是为了实现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