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超越"拿来"走向原创——中国当代图书馆学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来,中国图书馆学研究长期受制于西方的技术图书馆学、科学图书馆学和人文图书馆学这三大话语类型。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西方技术、科学和人文信念有其深刻的社会传统和认识论背景。而传统和背景是不能直接"拿来"的,这也许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在学舌西方时总是不得要领的主要原因。中国学者应该"知耻而后勇",超越"拿来",走向原创性的学术诉求之路。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梁启超的图书馆实践活动和他对图书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阐明了梁启超“中国图书馆学”思想的形成的他所提出的建设“中国图书馆学”的思想基础,指出梁启超的“中国图书馆学”思想来源于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和对国情的了解。认为梁启超的理论贡献就是打破封建社会奠定的图书四部分类法,建立起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的图书分类体系,对近现代的图书分类有很大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期专题研讨发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张清菊同志的论文,是作者在阅读梁启超先生于1925年6月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议上演说以后形成的当代思考,尽管时光已经越过了整整80个春秋,梁启超先生演说辞的思想内涵,对于当代中国图书馆发展思考,依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启迪。图书馆学的“本土化”研究是当前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关于“本土化”的具体内涵与范畴界定众说纷纭。张清菊同志在论文中,首先归纳并提炼了梁先生关于中、美社会文化环境差异的论述,应该是抓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80年前,中国图书馆活动的先驱面对欧美繁荣的图书馆事业,急欲仿效并在中国大地普遍推行。梁启超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高仁山、梁启超等明确提出了创建"中国的图书馆学"。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图书馆学人通过新图书馆运动建立社会对图书馆学的认同,通过建立适应中国文献工作特色的图书馆知识体系构建学科智识史,通过建立图书馆学高等教育制度等构建"中国的图书馆学"学科制度结构。今天,图书馆学的中国化进程依旧在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5.
《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之再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启超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中,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立场。他不仅回应了鲍士伟有关在中国建立公共图书馆的言论主张,还鲜明的阐述了独特的务实的图书馆学思想,今天听起来其意义之回声依然没有被历史的幕障所遮蔽,从中传播出来之梁启超的图书馆学思想仍可视为中国近代当代图书馆学的宝贵遗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评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首先分析了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给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认为图书馆学的产生、发展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中国的图书馆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优良的传统。最后通过对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的反思,得出启示:立足本国、面向世界、超越传统、创新领先,是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范并思教授的著作<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是近年来影响甚广的巨著.著作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辉映,折射出20世纪西方与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历程.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先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藏书家,对史学、文学、哲学、佛学、图书馆学及辨伪学的研究多有建树,且著述颇丰。梁启超先生的许多图书馆学思想及图书馆学实践活动与近代美国图书馆对其影响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也是近代中国图书馆学的奠基者,提倡广见闻而开风气,以启迪民智,振兴中华。梁启超的中国图书馆学思想来源于他对图书馆的实践活动和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他对图书馆学的贡献主要是创立了图书馆理论和对图书的辨伪、考订提出了一系列新见解,为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建立了不朽的丰功。  相似文献   

10.
韩珏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26(3):81-82,88
文章认为范并思教授的著作《20世纪西方与中国的图书馆学——基于德尔斐法测评的理论史纲》,是近年来影响甚广的巨著。著作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辉映,折射出20世纪西方与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历程。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1.
“参考文献”与“注释”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考文献和注释是引文分析的数据源,文章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对照,指出其异同及在引文分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叙事说教"艺术表达的产生和形成,同时提出"非确定性表达"的观念和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现代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相对物,是当今图书馆的发展走向。虚拟图书馆是实体图书馆的相对物,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实体图书馆是虚拟图书馆的相对物,是现代图书馆的基本依托。“虚拟”与“实体”并举,是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根本方针。参考文献17。  相似文献   

14.
如今,在中国的文化市场和媒介资讯中,各种“传统文化”正显现出“复活”、“复兴”之势。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概念强调了传播媒介在大众传播中作为“意见领袖”的作用。而“传统文化”若要进入现代中国受众的视野,并让他们接受,亟需“两级传播”的中介功能和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宝训》和《圣训》是历代王朝官修的、专辑某个皇帝诏令谕旨及其言论的语录类档案史料编纂物。苓文全面地探讨了宝训、圣训的产生和演变、编纂体例、史料来源及其编修机构,并对其史料价值和编修目的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4月,香港导演许鞍华凭借电影《黄金时代》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黄金时代》细致刻画了萧红的一生,影片中再现了民国时代的历史场面和作家群像。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1934年11月30日下午,在上海内山书店,萧红、萧军第一次见到了鲁迅先生。镜头中,二萧隔着书店的橱窗玻璃,与鲁迅先生打了爪照面……余生也晚,不曾见过当年内山书店的真面目,但或可根据有关内山书店的史料和回忆录,来再现和还原内山书店的细节。  相似文献   

17.
"李扬才事件"是中法战争前中越关系史上一重大事件,因种种原因,后人对其研究严重不够,以致被厚重的历史淹没了,没有留下什么声响。事实上,"李扬才事件"是研究冯子材与刘永福关系,以及中法战争前夕中越关系极为重要的一环。"李扬才事件"的起因、经过及最后的结果,以及该事件所涉及的个人恩怨、家国情仇、越南与中国关系,均在《申报》中有报道。通过对《申报》中"李扬才事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使我们对于这一时期中越关系、中国"军转安置"问题有一深刻的认识,并为冯子材的处境深表担忧。"李扬才事件"并不是纯粹的边界事件,而是19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的缩影,是清末中国"军转安置"问题大曝露。认清"李扬才事件",有利于我们认清当时中越关系,并对冯子材、李扬才和刘永福三者关系的认识也有重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对制度及图书馆制度的概念作一般解释,指出图书馆"制度意识"与"制度安排"的关系,即图书馆的"制度意识"是一般性的知识、认识的观念性体系,而"制度安排"是特殊性的理念、价值的操作性系统;图书馆的"制度意识"是思想建构,而"制度安排"是规范监督;图书馆的"制度意识"是一种软性的行为导向,而"制度安排"则是一种硬性的行为导向;图书馆的"制度意识"比较坚挺,而"制度安排"却比较疲软.最后强调要加强"制度意识"研究,完善"制度安排"体系.  相似文献   

19.
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陆 《图书馆论坛》2007,27(1):18-21
批评了图书馆“见物不见人”的错误倾向,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应当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知识管理与读者服务相统一、“对读者的研究”与“为读者的研究”相统一,以促进信息功能与教育功能的全面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网络中的“议程设置”与公众自我议程设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春 《新闻界》2007,(4):29-30
在网络传播模式下,"议程设置"仍然存在,但由于传受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议题设置权下放,传播内容多元化等新特点,同时,网络中也出现了公众自我议程设置,并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