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脾破裂声像图特征的分析,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360例脾破裂的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诊断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B超诊断符合率为90%,诊断腹腔积液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腹腔穿刺术。结论: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重复检查。是诊断脾破裂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院依靠B超检查结合临床诊断非破裂型异位妊娠3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31例为异位妊娠,诊断准确率88.57%,现就35例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错构瘤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2005年诊治的4例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保守治疗。结果:3例术后恢复良好,1例保守治疗者病情稳定。结论:B超和CT检查对诊断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有帮助;对肾错构瘤破裂的治疗应全面考虑,手术仍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和超声检查对外伤性脾破裂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外伤性脾破裂的CT及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脾脏本身表现:脾外形增大;脾边缘不规整或见裂带;牌实质不均匀;脾包膜下血肿CT表现为脾外缘新月形高密度或等密度影,超声表现为牌外缘带状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脾内血肿CT可见脾实质内团状或者片状高密度影,超声可见脾内液性暗区,或团状高回声。(2)脾破裂间接征象为脾周血肿及腹腔积血。脾周血肿CT表现为脾周高密度不规则团块,超声为不均质混合回声。超声对腹腔积液的检出率为l00%,远大于CT(57%)。(3)CT可同时发现多脏器损伤,而超声对 4例后腹膜血肿均未检出。结论:CT和超声对不同类别的脾破裂诊断各有侧重,对脾真性破裂早期病人,可行超声检查;对脾破裂合并多脏器损伤,尤其合并后腹膜血肿时,宜做CT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腹部B超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80例肝硬化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给予腹部B超检查和电子胃镜检查,分析患者的在无静脉曲张、轻度静脉曲张、中度静脉曲张以及重度静脉曲张情况下的门静脉主干内径、脾静脉内径以及脾脏厚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其中的联系.结果:诊断为轻度静脉曲张、中度静脉曲张以及重度静脉曲张的患者,其出现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大的患者要明显多于无静脉曲张的患者,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同时,轻度静脉曲张、中度静脉曲张以及重度静脉曲张的患者出现脾静脉内径增大、脾脏厚度增厚的情况也要显著高于无静脉曲张的患者(P0.05).结论:腹部B超应用在临床肝硬化门脉高压的诊断中,能够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且在电子胃镜的配合下,诊断的价值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和超声检查对外伤性脾破裂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27例外伤性脾破裂的CT及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脾脏本身表现:脾外形增大;脾边缘不规整或见裂带;脾实质不均匀;脾包膜下血肿CT表现为脾外缘新月形高密度或等密度影,超声表现为脾外缘带状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脾内血肿CT可见脾实质内团状或者片状高密度影,超声可见脾内液性暗区,或团状高回声。(2)脾破裂间接征象为脾周血肿及腹腔积血。脾周血肿CT表现为脾周高密度不规则团块,超声为不均质混合回声。超声对腹腔积液的检出率为100%,远大于CT(57%)。(3)CT可同时发现多脏器损伤,而超声对4例后腹膜血肿均未检出。结论 CT和超声对不同类别的脾破裂诊断各有侧重,对脾真性破裂早期病人,可行超声检查;对脾破裂合并多脏器损伤,尤其合并后腹膜血肿时,宜做CT检查。  相似文献   

7.
由于脾脏组织质地脆弱,血运丰富,胸腹部外伤时最易损伤、破裂出血。本文通过对我院1996~1999年间经B超诊断为闭合性脾损伤50例的回顾分析,旨在提高超声对闭合性脾损伤的诊断。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中,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14~61岁,平均年龄37.5岁。其中撞击伤19例,摔伤16例,高处坠落伤8例,殴打伤7例。B超初诊时间在伤后30min~10d。 1.2 方法 使用仪器为Philips SD 800型和麦迪逊48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MHz。患者取仰卧位,右侧卧位,于左侧7~9肋间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及左肋缘下多切面连续  相似文献   

8.
肝脏疾病病种诸多,B超对肝病的诊断价值与肝脏病理解剖变化有关。一般而言,弥漫性肝病B超诊断的敏感性较低,反之,局灶性肝病B超的敏感性较高。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检查,B超仅可较准确地测得肝脏的大小及其动态变化,但对黄疸的鉴别诊断,目前超声是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以有无肝外。肝内胆管扩张来鉴别是胆道梗阻引起的“外科黄疸”还是肝内胆汁淤滞引起的“内科黄疸”,方法简单。图像容易辨认,敏感性较高,B  相似文献   

9.
我院依靠B超检查结合临床诊断非破裂型异位妊娠3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31例为异位妊娠,诊断准确率88.57%,现就35例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年龄20—40岁,以25—35岁为最多,占85%。闭经时间28—50天。阴道少量出血至不规则出血28例,轻度下腹痛30例,尿妊娠免疫试验28例阳性,6例可疑,1例阴性。  相似文献   

10.
脾是腹部外伤时最易受损害的脏器,其发生率占腹部损伤的40%~50%,依病因可分为开放性脾破裂与闭合性脾破裂,其中又以闭合性脾破裂多见。螺旋CT在脾损伤的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我院于1996年10月对县属机关的980名干部职工进行了肝胆B超,血脂胆固醇,肝功能,心电图等项目的健康检查,经B超检查诊断为脂肪肝的有137例,这137例脂肪肝患者中有118例血脂增高,从而揭示了脂肪肝与血脂的密切关系,诊断脂肪肝可采用B超加血脂检查的方法就可获得较明确的诊断,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胃下垂的诊断除临床检查外,多年来一直使用钡餐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方法。由于目前先进技术发展,应用胃镜检查诊断胃部疾病使医务人员的常规可靠方法,但胃镜对胃下垂不能做出明确诊断,为此自1990年以来使用钡餐造影诊断胃下垂60例患者中又采用B超检查进行了对比,现将使用方法及结果报告。 1 材料与方法 病历60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8岁,均为1990年以来在我院住院和门诊病例,多数是因不接受胃镜检查行上消化道造影的患者。 方法:上消化造影和B超均采用站立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胆囊内胆汁异常的典型病例的B超检查,对诊断和误诊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了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正> 1 病例 患者,女28岁。第一胎,足月妊娠,不规律腹痛入院待产。检查:轻度贫血,体温36.5度,脉搏:70次/分,血压:12/8kpa,浮肿(+),其它无异常。产科检查:足月妊娠腹型,宫底在剑突下二横指,先露头已固定,右下腹可闻及胎心,140次/分,骨盆外测量各径线均正常。消毒阴道检查:阴道通畅,宫颈管展平,较厚,宫口开大1cm,先露头在棘上2cm,胎膜未破,骨软,产道未发现异常。血色素9g/L,B超提示,胎盘Ⅱ级成熟,胎盘附着子宫左侧壁。诊断:足月妊娠,第一胎,右枕前位,妊娠合并贫血。住院后26小时宫口开大3cm,前羊水囊形成。宫缩乏力,行人工破膜,给予0.25%催产素静点,以增强宫缩,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B超配合临床提高诊断率,本文对酒精肝病人50例进行了B超检查及肝功能检查与临床跟踪,结果发现B超的声像图与组织学机理完全吻合,并且声像图表现多早于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胃B超图象特征,探讨B超对上消化道出血及其病因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上消化道出血活动期的位院患者49例,分别于空腹及饮水后依次探查贲门、胃体、胃窦、十二指肠及其邻近器官,记录图像,并结合内镜病理及X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49例中.B超检出相关疾病41例,命中37例;检出率及准确率分别为83.7%和75.5%,X线报告32例,命中29例,检出率及准确率分别为65.3%和59.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该两种检查方法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B型超声可作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异常子宫出血1531例病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女性异常子宫出血的主要原因及临床病理诊断价值。方法:对1531例异常子宫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与病理分析。结果:基本正常内膜占63.68%,功能性子宫出血占20.31%,器质性出血占16%。年轻患者妊娠性疾病为出血主要原因。结论:对于异常子宫出血,应将诊刮、病理检查、B超和HCG检测做为常规手段进行全面检查,在此基础上内膜诊断性刮宫及子宫内膜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异常子宫出血原因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孕产QA     
Q我在41天时做了阴道B超,19天后再做了一次,胎儿一切正常。我想问一下,这两次阴道B超对胎儿会不会产生什么不良的影响? A超声检查不仅是一种非侵入的诊断,还是引导侵入诊断的重要手段,是目前常规产前诊断的方法之一。孕早期超声检查可了解胚胎发育情况,孕中期可发现胎儿  相似文献   

19.
病历摘要患者,男,54岁。主因左季肋部撞伤4天于1985年4月25日入院,患者于4天前左季肋部被自行车撞伤后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治疗期间突然病情加重,转我院就诊。检查:血压脉搏测不到,面色苍白,腹胀满,全腹压痛,肌紧张和反跳痛,左季肋部叩击痛。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液。诊断脾破裂,腹膜炎,休克。入院治疗。经术前准备,急诊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腹腔积血约2000毫升,脾上、下极挫裂伤包膜下出血,脾上极膈面纵轴裂伤约3厘米,深至脾实质,左膈肌少许挫伤,左肾侧腹膜挫伤血肿。施行脾部分切除术。将脾脏托出腹腔,游离脾上极,先切除脾上极挫伤部分,手指捏住正常脾实质控制出血,距挫伤线约1厘米内锐性切开脾脏包膜,刀柄切割脾实质,边切边  相似文献   

20.
大量胸腔积液依靠临床检查及X线容易诊断,而小量胸腔积液及包裹性积液尤其是伴胸膜肥厚粘连者,诊断较困难。我们自1990年10月-1994年6月应用B型超声(简称B超)对小量胸腔积液进行定位诊断,并在B超引导下穿刺抽液,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本组50例,均系住院病人,男28例,女22例,年龄14-72岁。全部病例经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