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431名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6名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90后大学生的"孝"观念传承了传统孝道中的核心成分,他们非常认同"孝"的价值,也愿意在物质和精神上对父母给予支持和关怀。但同时,大学生"孝"观念体现出新特点:(1)在整体"孝"观念上,"孝"的伦理道德色彩弱化,感情色彩增强。(2)在具体的"孝"的行为上,"孝"与"顺"相分离,以相互尊重代替对父母的谦恭服从。因此,在进行孝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培育和激发亲子间的感情,减少道德说教的成分,增强亲子间的平等沟通,促进代际之间的理解,有效促进"孝"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2.
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孝"是传统伦理的元德,是一切道德的起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离不开孝文化的维持和强化。应辩证地看待孝文化,挖掘其所蕴含的宝贵而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内容,并将其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采取强化学校主导、引导学生自律、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教育策略,切实提升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起点和支柱,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孝"意识现状,构建基于孝文化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打造具有孝文化深厚底蕴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充满孝文化氛围的育人环境,对于培养高质量护理专业人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以"孝"做为百善之先,孝是美德、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基本之道。00后的少年就是从小受"孝文化"熏陶的一批大学生。如何让00后的大学生不把"孝道"遗忘。这已是现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孝文化"如果能更好更广泛地使大家学习并发扬,不仅能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养与责任意识,同样可以把中国的传统孝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其孝观念的培养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还关系到家庭伦理秩序的建立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了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及孝道践行,剖析大学生孝道问题的成因,有助于把握家庭和学校孝观念教育的程度,进一步提出加强当代大学生孝观念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与传统美德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以西藏大学为例,对目前大学生践行孝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论证,既反映了大学生践行孝文化的实际状况,又比较分析了汉藏学生践行孝文化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使孝文化在我区高校学生中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孝文化卷帙浩繁、肇端久远,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但在当今社会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接受孝文化教育,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孝文化现状却不容乐观,在继承和弘扬孝文化方面存在些许问题。基于大学生孝文化的现实状况,文章从分析传统孝文化教育在当今社会缺失的现象入手,梳理了当前大学生孝观念日益淡薄、孝行为日趋弱化、孝文化日渐式微等问题,探讨了中国孝文化教育在当代缺失的具体原因,探索在大学生中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具体路径,为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构建当代社会新道德体系,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8.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严重缺失,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高校加强孝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分析大学生孝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出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孝观念及孝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孝"由血缘亲情而萌发,是人类最原始情感之一,为百善之先。而藉此衍生出的孝文化内涵丰富,自古至今,其内核随着社会发展,在汲取社会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又反过来影响着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这种演变同样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再造能力,也是传统文化的自我完善和民族意识的沉淀。对孝文化精华的传承与发扬,不但能够促进家庭和谐,凝聚民族内核,更有利于解决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诸多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琼 《文学教育(上)》2010,(21):108-109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节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周期性的仪式传承孝文化,对孝文化的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效用。中国传统节日是对孝文化系统诸要素之间关系的民俗式的记录与解读,又是孝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国传统节日既是对孝文化的认定与维护。又是孝文化传播的媒介。是对民众施以孝文化濡化的重要途径。面对中国社会转型期节日发展的新趋势,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探讨。能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节日的孝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一、"孝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相似文献   

12.
说"孝道"     
中国与西方关于国家的概念不同,中国以家为国之本,因此孝文化成为经国之大业,可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人类世界贡献的最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孝"字从"耂"从"子",先有"耂"而后有"子",所以"孝"之本义,乃是爷爷对孙子的教化.孙子不听教化,则爷爷可以用"卜"去敲"攴",这便是"教"."教"的目的是要弘扬孝道,"孝"的目的是要传延种族.正是这种强大的教化作用,使中华民族作为泱泱大国,绵亘不息.  相似文献   

13.
孝是对父母感恩之心的自然流露,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和情感。中国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代大学生品德教育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正确认识中国传统孝文化,学习和挖掘传统孝文化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加强当代大学生孝德教育,在大学生品德教育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孝"的基本涵义包括善事父母、尊祖敬宗、传宗接代和爱护自己四个方面。由于社会历史的变迁,孝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被现代人所忽视,人们在"孝"观念与行为上存在着不能供养父母、不能体谅和尊敬父母、自伤甚至自杀等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发挥家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的主导性作用、大众传媒的引导性作用和法律的规范性作用来传承优秀孝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文明史中,孝文化以其强劲的活力历久弥坚、世代传承。孝在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文化之源、社会之基的重要地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以辩证的观点,站在批判继承的角度,从孝、孝道、孝文化三个方面入手,阐明孝文化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连鹭霞 《海外英语》2012,(23):185-186,203
《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曰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瑾  肖雯  毛英  黄鑫 《教师》2021,(9):5-6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精神基因,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从分析传承传统孝文化的价值出发,详细剖析了当今孝文化传承面临的团境,并提出了可行性措施,以助力孝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动能和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日渐贫乏,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礼文化越来越不重视、不了解,甚至不懂礼、不知礼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将中国传统礼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当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礼"的意识,同时有利于中国传统礼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即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人口老龄化加深的时代、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渐趋深入和国际竞争加剧的特殊历史时期,更需要传承发展好以孝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孝文化融入高师声乐教学,育人效果好、受众基数多、后期辐射面广,是传承和弘扬孝文化的高效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20.
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文化。高等教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大学既是传道解惑之地,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园地。加强对高等教育中孝道教育的探索,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素质修养,也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新时期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孝道教育,坚持"孝识、孝性、孝行"三个维度,积极探索"知行合一"的孝道教育新模式,有利于高校在传承弘扬孝文化中,凝聚善气、践行善德,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