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支持是学前儿童父亲缓解育儿焦虑、应对育儿压力、改善育儿方式、提升育儿胜任感的重要支持来源。本研究运用相关量表探索社会支持对学前儿童父亲育儿胜任感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学前儿童父亲的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和育儿胜任感处于中等水平;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和育儿胜任感三者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相关性;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学前儿童父亲的育儿胜任感;心理资本在社会支持与育儿胜任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可见,加大社会支持可以提高学前儿童父亲的心理资本,缓解其育儿压力,增强其育儿参与,提升其育儿胜任感。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时期是儿童的智力、个性心理、身体的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婴幼儿形成的态度、习惯会影响其一生。而在婴幼儿时期主要是父母尤其是母亲陪在他们身边,时时刻刻、潜移默化的对其智力、心理、行为产生影响。因而父母的育儿知识素养、教育方式、教育观念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极为重要。农村婴幼儿父母在育儿问题上存在育儿知识缺乏、育儿内容有失偏颇、育儿观念落后、育儿方式不当的问题。为此本文也提出了改善其育儿观念,形成科学育儿方式,提高农村父母育儿素养的几点建议:国家出资在农村建立父母学校;利用广播电视大学,或者网络进行相关的培训;在社区设立家庭活动中心,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利用妇联开展妇女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对河南省900名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学前儿童核心家庭比率略有下降,联合家庭有增多趋势,但无论在何种结构的家庭,家庭教育的主体都是父母;受科学教养观念缺失的影响,不少学前儿童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有些儿童日常活动安排不科学;城市的家长更注重与儿童进行亲子沟通;父母的教养知识、教养观念等存在不少问题.要提高学前儿童家庭教养水平.必须从家长做起;改善学前儿童家庭教养的整体现状,"主战场"在农村,重点是农村家长.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56):1-2
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前幼儿家庭劳动教育尚未得到广大幼儿父母的积极重视。文章阐述学前儿童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探究当前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最后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为广大幼儿家长提供育儿新思路,共同推进学前儿童家庭劳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影响学前儿童阅读发展的第一任教师。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家庭因素,为父母提供培养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相关策略。父母应该树立科学的家庭阅读观念;创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积极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等,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11):118-128
文章采用《学前特殊儿童家庭积极贡献问卷》对重庆市141名学前特殊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以了解其家庭积极贡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重庆市学前特殊儿童家庭积极贡献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在地域、父母角色、子女数、家庭形态、障碍程度、健康程度上差异显著。城镇家庭更能感受到家庭价值与意义,积极贡献更多;父亲比母亲更理性和公正;独生子女家庭、障碍程度越轻的家庭越能体会到孩子的价值与意义;小家庭更能感受到对孩子的爱与责任;孩子身体越健康的家庭,家长工作与生活更积极、更能体会到价值与意义、更亲密与快乐、更愿意付出、应对能力更强、积极贡献更多。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强化政府职能,制定有针对性的资助政策;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增强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多方携手支持与关爱,缓解学前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压力和照顾倦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源问卷》对学前残疾儿童父母在育儿过程中承受的压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源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源处于偏高水平,其中最大的压力源是"儿童问题",最小的压力源是"社会环境";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源在性别、婚姻状况等父母因素和年龄、残疾程度、残疾类型等儿童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黄山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黄山市中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文化程度和家庭发展阶段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发现:黄山市中小学生父母心理健康的阳性检出率占调查总人数的27.11%;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的父母心理健康程度高于文化程度低的父母的心理健康;家庭发展阶段也会影响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年级越高,父母心理状况越差.  相似文献   

9.
积极心理资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长成才的作用不可估量,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影响深刻。对初一到高三年级学生的2479份有效问卷分析发现,青少年整体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较高,不同年级青少年得分在心理资本的不同维度上有差异。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水平对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有积极影响,其中,母亲文化程度影响较大。是否离异家庭、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等对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也存在一定影响。在社会调研、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改良父母榜样环境、家庭成长环境、家庭物质环境、家庭心理环境等策略,助力青少年积极心理资本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对在广东省内396名孤独症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孤独症儿童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为中等偏上;(2)孤独症儿童的症状越轻、家庭收入越高,其父母的创伤后成长水平越高;本科(含)以上学历父母创伤后成长水平显著高于大专(含)以下学历的父母。(3)初婚父母的创伤后成长水平显著高于非初婚(再婚、离异、丧偶)父母;(4)社会支持、安静自我、心理资本与创伤后成长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朋友支持、乐观和包容性认同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朋友支持有最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选取保定市186名4-7岁学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4-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对其社会性发展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与常模相比,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总分符合常模正态分布;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总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孩总分高于女孩;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总分随年龄增长、家庭定居市区时间的增长及母亲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呈增长趋势。学前流动儿童家庭、社区、幼儿园应通力合作,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影响学前儿童谎言行为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父母自身行为、家庭表露、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功能等。家长应通过树立正确儿童观,实施科学教养方式;发挥优秀榜样作用,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建立明确的家庭规则,合理进行角色分配来有效预防学前儿童谎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及对其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490名初中生(其中399名流动儿童)为被试,使用家庭环境问卷和自尊问卷考察流动儿童发展的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对自尊的影响。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家庭内社会资本低于城市儿童;(2)流动时间在1-3年的流动儿童,其家庭内社会资本最高;(3)家庭经济资本越高,流动儿童整体自尊水平越高;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家庭外社会资本高的流动儿童,其成就自尊也越高;家庭外社会资本较高的流动儿童,其社会自尊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云南部分地区育儿期父母主观幸福感状况。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对400名育儿期父母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测评。结果:育儿期父母在满意度、积极情感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别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育儿期父母城乡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育儿期父母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得分在性别、城乡差别、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人际关系、经济收入组别上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调查的结果看育儿期父母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应建造良好和睦家庭氛围,提高这时期父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成长的主要场域,存在着诸多影响儿童社会融合的因素。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以481名随迁儿童为调查对象、287名农民工为访谈对象,对随迁儿童社会融合状况及其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随迁儿童社会融合总体状况不良,心理融合、结构融合、文化融合等各测量维度水平都明显偏低,其中学前儿童在某些测量指标上普遍优于小学段随迁儿童。此外,普通话良好、对所在城市有较丰富认知的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合也相对较好。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合与其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及家庭内部的亲子交流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父母的年龄呈负相关,与其家庭经济收入的相关不显著。为促进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合,一方面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努力提高随迁儿童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其对所在城市的了解,另一方面随迁儿童父母应加强亲子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融合能力,以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在邢台市进行了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结构、父母的育儿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长的教养方式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都会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反应问卷》、《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源问卷》对北京市152名学前残疾儿童家长、152名学前普通儿童家长进行测评。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反应处于较高水平并显著高于学前普通儿童父母(t=17.348,P<0.001);学前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水平在性别、户籍地和户籍性质、儿童残疾类型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亲职压力源中儿童问题(β=0.215,P<0.001)、父母特质(β=0.479,P<0.001)、和家庭情境(β=0.148,P<0.05)能够显著预测亲职反应压力的变异,解释率为45.9%。  相似文献   

18.
吕美函  苍翠 《教书育人》2013,(24):77-79
家庭在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和学业成就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其著名论文《资本的形式》中指出,资本可以分为三种形式,即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1]已有研究表明,不同背景的家庭通过家庭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的相互作用影响着学前儿童入学前的  相似文献   

19.
<正>"确保开端儿童中心"是英国普惠性学前教育改革的代表性机构,服务的对象不仅仅是婴幼儿,而且还惠及家长和准父母。其核心目标是:"改善幼儿及其家庭的成就,在如下几方面最大程度上减少家庭之间、同辈群体间的不平等:儿童发展与入学准备;育儿理念与育儿技巧;儿童及家庭的健康和生活境遇。""确保开端儿童中心"的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试点探  相似文献   

20.
1 学前准备儿童在入学前具备的数学知识,为其在入学后学习代数以及更深的数学课程提供了基础.这些学前数学知识将会影响儿童多年的数学学习,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整个学校教育.建议:由于家庭条件不太优越(如父母低学历、低收入或者单亲)的孩子具备的学前数学知识比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