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陕西城乡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存在差距,是否实现了教育公平的目标,这是国家和陕西社会各界关心的的问题之一.体育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陕西城乡学校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距进行对比分析,在教育公平理念的指导下,探讨陕西城乡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以期能够进一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教育差距是教育公平问题的主要表现;经济差距是形成教育差距的根本原因;以人为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协调、可持续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为代表的东部发达地区,虽然高中教育已基本普及,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阶层之间在资源配置上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与教育外部的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内部的重点中学制度和择校制度的影响有关。要逐步消除这种差距,促进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发达地区应在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的前提下,确立均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为起点,坚持高中的底线均衡,在此基准上追求高中的特色化、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中阶段教育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高中阶段教育的公平准则未能较好地体现,在整体上影响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忽视高中教育的公益性、教育发展的动态性、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相互依存性,是高中阶段教育公平缺失的主要误区。解决高中阶段教育的问题应当从制度设计入手,重点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今,教育公平问题受到我国社会的极大关注,这是因为我国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存在着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学校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国家要负起均衡发展的责任,增加教育投入,改造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不仅实现入学机会的公平,而且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尽快扭转农村高中的"应试"局面,促进农村学生素质的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以及农村高中的发展,使农村高中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更好地体现教育公平,缩短农村与城市教育差距,笔者认为,农村高中校本课程开发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公平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某些方面有差距扩大趋势。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突出表现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阶层差距等方面。造成教育公平问题的原因包括教育制度、教育体制、教育政策、社会分层及文化因素等。要确立公平理念、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健全制度、注重均衡、侧重补偿,综合统筹、多管齐下地促进教育公平。政府是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者。从总体上看,我国教育公平研究具有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强烈的现实关照性,在公平观上基本采用了罗尔斯的正义论体系,同时也表现出关注宏观层面多于中观和微观层面、关注起点公平多于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实现教育公平是我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目前城乡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凸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在定义教育公平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实现我国城乡教育公平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 《教育探索》2008,(11):73-74
高中教育发展失衡主要体现在高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失衡和高中内部受教育群体机会差距显著。引发高中教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投入有限与分配不合理,根本原因在于受教育群体经济收入差距过大。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强化政府责任,又要改革和完善高中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公平问题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由于区域差距、城乡差异、阶层差别及政策倾斜造成的教育不公等问题要正确认识。我国的这种教育不公状况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原则,才能在发展中不断解决问题,而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寻找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均衡点。  相似文献   

11.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农村撤点并校政策旨在提升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促使教育公平的实现.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制定以及实行的原因,总结、归纳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实行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模式,重点立足于不同主体的角度来剖析农村撤点并校政策存在的问题,从而思考在后撤点并校时代,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思路,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教育公平问题研究:问题、对策和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公平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对教育公平如何实施这一问题,发达国家已历经长期的探索.本文从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分析、阐述了发达国家当前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并进行了总结概括,以期为我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来自发达国家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努力实施教育公平.本文从个体、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对发达国家当前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其解决策略进行分析阐述,并总结概括了发达国家实现教育公平的启示,以期为我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旺 《教育研究》2012,(8):13-18
城乡二元结构是产生教育不公平的制度原因。在教育管理、教育投入、教师管理等方面实行城乡两种制度,造成了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本质是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我国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实现城乡资源共享、相互融合、协调共生、共同发展。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是树立一体化的理念,形成一体化的思维,建立一体化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解决教育发展的难点、聚焦教育冲突的重点、化解教育矛盾的焦点、关切教育公平的痛点,既是教育制度创新的出发点,也是名校集团"出场"的起点和归宿.将教育公平正义与成都教育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就是解决和实现成都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不均衡以及"择校"等问题.名校集团既是教育公平正义理论与成都教育实际相结合的现实选择,也是快速促进成都教育公平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个案实证研究发现,广西中部某市H区义务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生均教育投入偏少、教育资源供给未能反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不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为此,地方政府需充分认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责任,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领导;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缩小教育资源校际间的分布差距;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创新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7.
国家《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二十字方针,也是江苏建设教育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方针。追求教育公平与保证教育质量是教育的永恒课题。为了实现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在区域高位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教师培训、规范办学行为、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督导和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努力实践和探索江苏教育改革与发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Jayaweera S 《Compare》1997,27(3):245-261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degree of socioeconomic empowerment of Asian women due to higher education (HE). Examples illustrate different cultural contexts and stages in development. Colonial administrations established the first moder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se schools trained Western-oriented elites in Western and gender values. Uneven development led to increased socioeconomic differences and disparities by region, ethnicity, religion, and gender. The international focus on women's rights has helped with promotion of education for gender equity. But,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limate has led to adverse outcomes for education. Educational mobility is restricted by exclusion or lack of access to HE. Most of the 15 countries with strong educational systems have minimal gender dispari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but even Japan has gender disparities in HE. In 9 South Asian countries, most girls are disadvantaged from birth through the school years. Women are not a homogenous group. Socioeconomic factors affect access to HE. Women are channeled into gender appropriate jobs.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and gender tracking in education limit course and occupational choices. Changes in labor market structures further affect the economic empowerment of female graduates. Demand for female labor migrants siphons off females. Access of women to positions of authority is limited. Women who do reach the top are viewed as role models. Gender based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household has changed little. Only India and the Philippines have explicit, conscious policies to promote gender equity.  相似文献   

19.
Law  Wing-Wah  Pan  Su-Yan 《Interchange》2009,40(4):337-372
In China, legislation exists which requires compulsory schooling for all students of school ag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functions of and the constraints on using law to institutionalize equality in basic education. It argues that, in China, law is a last resort, holding governments of various levels accountable. Law can be a device of social justice to promote equity in education by serving as an important mechanism to check and balance the state’s power regarding its obligations toward instituting basic education, redistributing public resources, reducing disparities, and promoting equality in compulsory schooling. However, the use of legislation to promote equity in basic education is constrained by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other extra-legal factors. This article concludes by offering an explan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and constraints on law in the quest for equality in basic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implications of China’s experience for understanding law and ch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