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万象》是一份商业性的,都市大众的综合性文化杂志。《万象》的编辑、写作与出版,是上海沦陷区有良知的文化人的一次反控制、争自由的文化实践。由于编者的更换,《万象》杂志分前、后期,大体说来,前期《万象》主要任务是冲破占领者的封锁,打开言说空间,偏重于市民言说,后期《万象》,偏重于知识分子的言说,这样,经过前后两位编者的努力,《万象》的杂志空间里,就集中了上海沦陷区最广泛的作者,从《万象》里更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文学新人。《万象》更吸引了广大的读者,始终保持了上万的销售量,成了“(沦陷区)非常时期的非常(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上海沦陷时期由通俗文人创办的《万象》杂志,其散文以实录的笔墨记叙了沦陷时期普通市民的生活动荡,其杂文运用隐晦曲折的方式讽刺日伪,伸张民族精神。“时间性”、“活泼”、“言大报所不能言”是这一刊物主要特点。这也引发我们对1990年代以来的沦陷区文学研究提出一些反思意见。在对“不言”的理解中,对“言”的宽容,几乎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共识。而《万象》所显现出来的是,在市民大的“公共空间”缺失的社会里,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言说空间。由此我们也可看到“回到原点”、“回到文学现场”这一文学的期刊研究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3.
《荒野》是师陀连载于四十年代沦陷区上海《万象》杂志的一部未完长篇小说,本文结合师陀在沦陷时期的生活处境与心境,并对读他本人同一时期发表于该杂志的其他作品,认为《荒野》不仅是乱世之中人们无家可归的现实反映,更是现代人精神无可皈依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万象》的两任主要编辑人陈蝶衣与柯灵,以各自不同的编辑方式,表达了同样的编辑思想———有意识地在编辑中体现出延续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并不同程度地宣扬人们的反抗精神与民族意识。在侵略者与卖国者共谋文化垄断的沦陷区,《万象》以其严肃的编辑态度与灵活的编辑方式,在日伪严密文网中建构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呼吸空间。《万象》编辑者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坚持和坚强不屈的意志为《万象》赢得了民族文化"堡垒掩体"的声誉。  相似文献   

5.
《万象》的两任主要编辑人陈蝶衣与柯灵,以各自不同的编辑方式,表达了同样的编辑思想———有意识地在编辑中体现出延续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并不同程度地宣扬人们的反抗精神与民族意识。在侵略者与卖国者共谋文化垄断的沦陷区,《万象》以其严肃的编辑态度与灵活的编辑方式,在日伪严密文网中建构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呼吸空间。《万象》编辑者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坚持和坚强不屈的意志为《万象》赢得了民族文化"堡垒掩体"的声誉。  相似文献   

6.
《万象》杂志是上海“孤岛”后期、沦陷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通过《万象》前后期的研究,可以看到当时的文学是如何生成的,其间的抗争、努力、波折,可以加深我们对当时的市民、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还需要大量的工作,以新的理论视角,去发现它的奥秘。  相似文献   

7.
《女声》是上海沦陷时期的女性杂志,它在创始之初就关注儿童这一社会群体。在严酷的言说环境中,《女声》的儿童栏通过各种儿童文学体裁来关注儿童生活,进行儿童启蒙教育,影射沦陷当局。这种特殊历史场景中的文化坚守不仅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而且为抵抗日伪当局的殖民统治提供了可贵的言说空间。  相似文献   

8.
《杂志》不仅为沦陷时期的上海文化人指引了方向,而且对文艺创作做了具体指导。对现实发出声音作为其重要文化使命,文艺批评与报告文学是它对现实发言的主要文学形式,《杂志》借此延续了左翼文学的社会批判意识;关于新文艺腔的论争与对日伪民族主义文学口号的反驳是《杂志》开展的两次重要文艺论争;《杂志》为张爱玲的成名提供了多种机遇,相对于《万象》有意规训张爱玲创作之路而言,《杂志》的呵护与培育给张爱玲提供了更大的文学空间,张爱玲能成为沦陷时期上海文学的重要存在,《杂志》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9.
《万象》小说家可谓形形色色.成名的和未成名的、俗的和雅的都能在这份包罗万象的杂志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声音虽有强有弱.有高有低.但它们都是时代的文学.是忠于现实的文学,能够真实地将沦陷区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艰难、慌乱的人生记录下来,打破了沦陷区文坛的沉寂,将民族的文化血脉承继并发展开来,同时又印证了新旧文学之间调整、交流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上海作为沦陷区,除出现《万象》、《文艺春秋》等进步文艺刊物外,一时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地带。在一九四四年一月一日,上海出现了一本叫《文潮》的文艺月刊,倒也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缺。《文潮》的主编是马博良,发行者署名文潮社,社长郑兆年。这本三十二开大小的月刊共出七期。由于传闻马博良的父亲与敌伪有关系,所以上海的一些进步文人很少为在这个刊物写稿。马博良组织了一些北方作者的稿子。  相似文献   

11.
李斯是辅佐始皇一统中国并留下了一整套制度的一代名臣,然而他的人生也遇到过重大挫折,差一点被秦始皇驱逐出境,前途尽毁。危难关头,李斯用一篇旷古烁今的《谏逐客书》,拯救了自己,同时化解了秦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危机。本文尝试引入交际语境的概念,并结合《李斯列传》,从言说者、言说背景、言说对象、言说目的等角度对《谏逐客书》中的言说策略做一番全新的梳理剖析。  相似文献   

12.
谷世哲 《新疆教育》2012,(6):115-115
1文化与语文课程内涵解读 文化,似乎人人都能用,都在用;又似乎人人都言说不尽,言说不全。也许我们知道文化和自己息息相关,然而倾自己所知也不足以讲出文化是什么。可见,文化是一个多么复杂多义的概念。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文化的定义至今已不下三百余种。但是,不管我们给“文化”以什么样的定义,“文化”的外延总是无限地扩大,最终成为一个包罗万象、  相似文献   

13.
邓晓芒教授在《开放时代》上发表一篇题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的章,邓教授认为孔子的言说方式是“一种任意独断的权力话语”。这种结论对孔子来说是不公正的。孔子的言说方式是启发式的言说方式,是其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体现。这种言说方式抓住了启发式言 说方式的实质和核心,在尊重学生人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在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都尽当时的所能加以贯彻和运用。探讨孔子的启发式言说方式,有利于澄清现代人们的错误认识,还原一个真实全面的孔子启发式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作为王国维学术生涯中的两个经典学术文本,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境遇:前者因“以西套中”、牵强附会而遭人诟病,后者因“以中化西”、融通创新而为世人赞赏.这是它们“以西套中”和“以中化西”两种不同的言说方式造成的,其深层原因乃是王国维由先前过分倚重西方的哲学思想来阐释中国文化和文学问题到后来自觉地融通中西,甚而回归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中化西的学术思维的根本转变.必须以其前后期不同哲学美学思想的形成和架构为切入点,方能深入探求上述两种言说方式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当今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当今中国的文论建设,亦处于一种“西化”(现代化)和“本土化”(民族化)的焦灼张力之中,通过对上述王国维两种不同的学术言说方式的转变的研究或许能为当下中国学界尤其是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16.
陈启庆 《莆田学院学报》2010,17(3):15-18,26
庄子话语言说策略是庄子表达修辞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解决的是"由谁说"、"说什么"、"以何种态度言说"的问题。掌握并洞悉庄子的话语言说策略,至少为我们走近庄子并走进《庄子》一书增加了一条门径乃至捷径。  相似文献   

17.
“言说类桌游”,就是让参与者按照规则,借助语言表达推进游戏。“言说类桌游”迁移至教学的要义有:语言之“面”的迁移、语言之“里”的迁移、语言之“核”的迁移。“言说类桌游”在教学中的迁移运用策略有:确证言说结果,把握言说信息;推演言语逻辑,理解言说目的;观照言说思维,感受言说魅力。  相似文献   

18.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从表达方式看,序言往往可叙可议可说明,没有一定之规。此篇应当主要是说明和议论,笔者将其概括为“言说”。文章言说什么?顾题思义,其言说的主要对象不是“胡同”而是“胡同文化”——这一点恐怕没有争议且没有探讨的必要。采取何种话语方式言说?  相似文献   

19.
一九四一年九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三个月,在上海众多的杂志中又多了一种综合性趣味性的刊物——《万象》月刊。这是一个典型的商业性质的刊物,封面封底的里页,往往各有八页广告,有时正文中间还插有广告。开本比较别致,二十五开,接近正方形,是后来续出的几种类似的刊物中开风气之先的。发行人平襟亚既做生意,又写文章,和鸳鸯蝴蝶派和小报界关系比较密切。除本名外,又用笔名秋翁,别号襟露阁主。他原在福州路山东路西一条小弄堂里开一爿只有一个石库门大小的中央书店,以印售“一折八扣“书为主,兼出一些自编的《上海门径》一类的书。平襟亚在“一折八扣”书上赚了钱,于是动脑筋出《万象》月刊。《万象》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冰心有4篇文字曾见于上海沦陷区的杂志,但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充分关注。其一为《现代女作家书简》,因其关键信息的省略,致其面目模糊;其二是冰心手书的《孤鸿(卜算子)》;其三是冰心的《清宵之忆——记一位女同学》。另有《建立更生的新文化》,虽署名"冰心",但从其观点旨趣与文字风格来看,却非谢冰心所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