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当代社会发展战略演进的终极价值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代社会发展战略演进的历史考察和动态分析,我们发现.当代社会发展战略价值取向的演进经历了"重物轻人--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关注人类长远利益--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样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整个变化过程中,人逐渐成为当代社会发展战略演进中的价值取向主体,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因此,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发展战略演进的终极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历史的视角,梳理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演进过程,基于此过程,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工作也相应生成新的理念,并指导具体的实践。受传统社会依附教育目的取向的影响,教师教育也一定程度上迷失了"人"的主体,体现出强烈的纯技术观。现代教育目的追根溯源,转向关注人本身,具有显著的人本取向,地方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实践中也更加融入人文精神和发展视野。  相似文献   

3.
人性假设是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基本理论之源。教育管理中的人性假设具有以预成性人性观为逻辑基础,以生成性人性观为演绎前提,以人性自由为终极目的的基本特征。教育管理思想的演进与人们对人性认识的深化相伴而生,在西方教育管理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等人性假设。经由哲学反思可以发现,它们都存在强调片面人性,忽视整体人性;重视预成人性,轻视人性生成;偏重人性"管理",忽略人性"教育"等认识弊端。实现教育管理思想的当代变迁,应首先完成教育管理人性观念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从预成论到生成论,从本体论到实践论的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4.
柔性教育目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教育目的观是一种客体论教育目的观,这种观点忽视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自我的主动要求.受教育者应是教育目的设定和达成的实践者.柔性教育目的观是与刚性教育目的观相对的,它的基本内涵是:教育目的的设定,应顾及受教育者自主发展的要求和需要,而不仅仅是社会的要求和成人的预设;教育目的不再是单一的终极目的,而应是一个多元分层的目标体系;教育目的实现,应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协调,是一个动态可变的目标达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价值"是指客体(事物或人)满足主体(个人主体或集体主体)需要的关系。在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合作体中,价值是个体行为的指南,是群体文化的核心,是集体凝聚力的源泉,是幸福生活的基础。"人"是发展的主体,"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点。"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等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是我国名的散家和语教育家。作为语教育家,他高扬爱与美的旗帜,以博大的人情怀观照语育人的发展,以求实的精神透视语教学的问题。与时偕行,力求发展,力求实际有用是他语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他主张语的终极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学术健全、体育兼重”的全面发展的人,认为任何社会的教育理想最终都将落实到社会个体的人格培养上。语教育应首先教会学生学语,学做人。概括说,朱自清语教育思想的主体是由学习观、教学观、阅读观三个方面构成的。  相似文献   

7.
《太原大学学报》2019,(2):53-58
《俄狄浦斯王》中对话和狂欢建构起来的诗学空间,对古希腊人困兽犹斗的"狂欢式"的抗争精神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试图消解"宿命论"命运观的绝对统治地位,力图使得人的自我主体意识能够与"宿命论"的他者命运绝对论进行对话,使得作为自我主体的人能够与未知他者"兽"进行对话。他们从生命意义层面剥离出抗争的实质,即古希腊人在命运与神权的绝对统治下,勇于颠覆等级制度、颠覆他者权力话语的绝对统治地位、颠覆主宰人主体意识的沉重枷锁。他们以飞蛾扑火式的壮烈精神对人主体意识与独立自由意志进行了大胆的高扬与更新,以求人的自我主体意志和话语权的获取与实现、以求人的自我意识与"宿命论"命运观的对话的实现、以全其对人类生存境遇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成人”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和终极指归,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和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目的正是对“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意义表达。借鉴后现代主义理论,我们在对理性主义所持的现代教育目的观进行消解的基础上,重构一种全新的教育目的观,主张在教育目的观的选择与构建上坚持“正反合”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李介 《西北师大学报》2002,39(6):110-112
新世纪的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其终极目的观,以师生互动为其主体观,以开放与多元结合为其课程观,反映了新世纪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新教育观将在新世纪教育改革中以丰富的内容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本文分析了"教育目的"内涵的变化,并对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反思,进而思考了厘定教育目的的主体问题.笔者认为,教育目的观的选择应坚持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二者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有所取舍,就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形势而言,我们的教育目的取向应更多地偏向社会目的.  相似文献   

11.
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一大成就.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生活教育的价值将愈益显示出来.生活教育理论是融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于一炉的系统科学.而生活教育运动的最高目标是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万物之共存共荣共进.21世纪,生活教育运动将帮助人类创造一个和平互助的新世界.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趋恶化,生态危机备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和自然的关系,并因此产生了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生态道德问题,生态道德教育也因此应运而生。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德育体系,使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教育内容,两者的相辅相成必将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当前,审美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谈一下美育的功能:一、美育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三、美育能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之,美育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展美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
公关教育与人的文化素质教育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正确的公关意识应该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良好的文化素质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公关能力,二者相得益彰,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也为《公共关系学》教学目标定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沿着人是什么与教育是什么的路径追问下去,可以发现:适应与引领是对两种不同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的结果。适应性教育以社会为中心,认为教育是适应社会的工具,利用确定性知识、灌输式教育、维持性学习、量化考核等方式可以达到维持社会秩序的目的。与此对应,引领式教育认为人是社会的中心,通过教育可以实现人的解放并引领社会的目的,不确定性知识、对话式教育、创新性学习、发展性评价是达成这种目的的主要方式。在以人文本的社会中,需要在兼顾适应的同时以引领为主,充分释放教育的积极力量,实现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核心是人,它要关怀的是人的完善,人的发展。从终极意义上看,教育就应当按照人的尺度来进行,本文针对当代社会重“成长”轻“成人”这一突出问题,提出了重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把握其精神实质的重要性,从“成人”这一新的角度概括了其教育思想,并联系当今教育实际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开放社会之所以形成挑战 ,乃因其具有和传统社会不同的特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的本质 ,有三个观念值得我们重视 :开放是一种“改善的可能性” ,因此开放社会可以提供继续改善、追求完美的条件和机会 ;开放社会弃绝“最后真理” ,开放社会的改革必须尊重多元 ,扬弃权威 ,既不偏执己见 ,也不盲从附和 ;在开放社会中 ,“反省”是增进理解、持续改善、追求完美的必要能力和习惯。在开放社会中 ,师范教育在教育对象、课程设置、教师资格核检制度乃至师范教育的具体成果的“适格性”等方面均陷入困境。在开放社会中 ,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面对社会开放与急剧变迁的挑战 ,师范教育宜从观念重建、结构再造及专业训练三方面制定改革的策略 ,致力于师范培育制度的现代化与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强调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展示了和谐的精神境界,彰显了公正的价值导向.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人性意蕴,给当下职业教育带来很大的启示,职业教育要实现教育观的转型、教学思路的调整等,才能够得到真正科学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谢佳 《教学与研究》2006,3(3):64-6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尺度,既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在创造和谐的伦理基础以及培育社会主体方面责无旁贷,而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将使其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自然观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两部分内容,自在自然能够不断地向人化自然转化。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类社会内部正常的新陈代谢关系的断裂,而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则是恢复和维持新陈代谢的必要条件,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实现人类社会内部“和解”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解”的最终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