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的底线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老师就是演员,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语文氛围,把文学、美术、音乐、演技等融为一炉,产生一种磁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动脑、动口、动手,做到主动学习,愉快地接受与完成学习任务。现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学生获得知识、发展素质主要在这里接受教师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我们希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能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平台。对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谈些个人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3.
夏苏青 《学语文》2005,(2):5-16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沉闷单一。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学生学习方式开始逐步多样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已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下面是我尝试新教材教学不长的时间里,根据教材特点,采用的几种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4.
郑梦如 《福建教育》2005,(6A):17-18
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与探索,在实践中培养能力,这已是无可非议的教学潮流。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继承语文教学优秀传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正是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之一。学生学习实质包含两点:一是吸取新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学习知识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文嵩 《考试周刊》2010,(26):48-49
一、语文情景教学应用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创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并且让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  相似文献   

6.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直接影响学习过程,并且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我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好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存在“少、慢、差、费”的“无效”现象是不争的事实。高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阶段,多年来,学生感到真正要学好语文困难比较大,是什么造成语文教学的这种尴尬被动局面?除了一些社会原因外,还因为我们的教学大多局限在旧的教学模式下进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切替学生包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特征,把学生当作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强化训练以备考的机器,没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往往费力不讨好,处于一种“半效”或“无效”状态。当然,这种现象不仅仅在语文学科上存在,在其他学科上也同样存在。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场几乎是颠覆式的改革。在学习方式上,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而新课标则更强调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以前我总是挖空心思地去设计提问,可谓是煞费苦心,也算得上精而巧了。但是,学生虽然也参与讨论,课堂也能完成教学任务,可就是觉得学生的兴趣不够浓厚。我也曾尝试迎合学生兴趣的做法,学生容易敏感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一、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目标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是以课文为范文,通过学习课文,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接受思想教育的一种教学活动。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管方法多异,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让学生懂得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三个问题为目标,这样的方向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名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由于师范学校担负着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特殊任务,因此,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包括教学的观念或教学的思维方式,并将以此影响未来的教育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在师范教学中扎扎实实搞好素质教育,让师范生掌握对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本领。否则,基础教育深化改革难以推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缺乏后劲。基于这种认识,我在这两年的语文教学中为推行素质教育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试图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为突破口,以采取科学的语文水平评估办法为动力,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并发挥其个性特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怎样给学生上好第一节语文课呢?有些老师喜欢先来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比如我姓什么,叫什么,今后的一学期里,就由我教大家语文等等,然后就开始第一篇课文的教学。也有些老师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就向学生提出一系列今后学习语文的要求。这样的做法到底好还是不好呢?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第一节甚至包括第二节、第三节语文课,不宜马上讲授课文,也不宜马上向学生提出一系列学习语文的要求,而是应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生动地将学习比喻成吃饭,吃饭要有食欲才能吸收,学习要有兴趣才能接受。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了,才会产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而只要学生对语文有兴趣了,学生就会“死心塌地”地爱上语文。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主体内容,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如果离开阅读谈写作或离开写作谈阅读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尝试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达到很好效果。以下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还“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言堂”“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严峻挑战。于是,车行陌上,春光袅袅,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当我们沉浸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学习,迷恋于学生“变化多端”的“自主”探究时,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普遍状况:教师讲得太多,分析得太多,而学生读得少写得少,教师对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太少,语文实践活动机会极少。一篇课文往往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生字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一路讲来,架空分析,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抹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新课程  相似文献   

15.
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就是让学生享受语文中语言的优美;享受语文中参与的乐趣;享受语文中习作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本身就是愉快的精神旅游,不仅可以使人充满智慧,而且可以使人享受美。所以,从教十多年来,我总是时时处处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学习快乐。  相似文献   

16.
《走进新课程》认为“问题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又说“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就是问题教学。《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可见,语文教学也应该是对话教学。据此,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是问题教学和对话教学的有机统一。对话是桥梁,问题是大河。以对话串联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表达能力;以问题展开对话,拓展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传统的被动、单向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邹颖昭 《广西教育》2007,(10B):33-33
新课程实验强调,“要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主活泼地进行学习。”为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既要考虑到知识本身能否为学生接受,又要考虑到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发展,从而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8.
耿爱云 《河北教育》2005,(23):24-25
转眼冀教版教材已使用一年了,教材中充盈着“快乐语文,成功语文,感悟语文,享受语文”的崭新教学理念。关于识字教学,冀教版教参中也明确指出:只有当学生成为审美的主体去用心体会、审视和“创造”审美对象——“汉字”的时候,学生的心性才会得到陶冶。本着这种理念,我在一年级的写字教学中尝试实施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感悟写字的快乐,体会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浪潮下,信息技术将成为语文教育一体化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普及应用到各校各班各课时,还会有一定的距离,在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情况下,如何因地制宜培养低年级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我设计几种方法,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20.
覃平 《中学文科》2005,(5):60-60
回顾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所教过的学生,几乎都是农村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薄弱,知识面比较狭窄,因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成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