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清代遵义的社会保障事业作为清政府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涵盖了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两个层次,以政府为主体,有一定的民间参与性:包含仓储政策,灾害救助,对社会弱势群体特别优抚等方面的内容。文章通过对清代遵义社会保障体系的论述,旨在说明这种保障体系对清代遵义地区的运作及作用,以丰富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西方近代工业化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认为:西方近代工业化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必要前提;社会保障制度化的过程就是西方近代工业化的过程;社会保障制度为西方近代工业化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和强有力的政府支持。  相似文献   

3.
清代,东北地区作为满族政权的龙兴之地,其教育结构有别于中原地区.清末,列强的入侵和国内动荡的政局使清政府无力维系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东北地区教育发展也被卷入中国社会近代化变迁的洪流.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近代教育资料及东北地方史志文献,阐释了清末东北双语教学兴起背景、双语教学机构发展概况及双语教学对东北近代化的影响,探讨近代地方社会双语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制度不是从清朝开始的,但清代前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汲取历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基础上已相对成熟与完善,清朝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主要论述了清代前期社会保障制度的优点、存在的不足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改革以来,我国进入一个快速的巨大变迁时期,这一变迁的核心内容是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政策也不断被调整,其中,教育政策、医疗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与住房政策是当前社会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也进入了一个更加关注民生问题与社会政策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已形成了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组成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政策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转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很多政策性的衍生社会问题,如政策边缘人群、城乡差距的扩大以及政策管理困难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出后,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被重新认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心和实际努力都明显加大。然而,政府重新进入社会福利的角色将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诸如流动人口、就业的非正规化趋势和人口老龄化等。为此,中国政府要借鉴发达国家"能促型政府"与发展型社会政策的理论和政策实践,要从中长期战略角度出发,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社会保障成为社会行政的重要方面。南京市作为首都,许多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市政府逐步建立并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最终形成了从低级保障层次的社会救济到体现社会保障现代性的社会保险,再到较高层次的社会福利的保障网络体系。南京市社会保障事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发展的近代化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灾荒和贫困现象的深刻认识,孙中山主张发展以国家为主体的近代社会保障事业,建立新型的平等的救助关系,并进行救助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尽管因为缺乏实施的社会历史环境,但是孙中山主持建立起来的民国社会救助体系仍然揭开了中国近代社会保障事业转型的帷幕。  相似文献   

9.
重视儒学教化既是清朝崇儒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朝贯彻其治国方略、实现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清代的儒学教化具有制度化、大众化以及重视典型教育的特点,因而清代的儒学教化扎实有效,对清代地方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苏俄社会保障政策的演化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保障政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回顾苏俄社会保障政策的演变过程,对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借助政治权威、人事任命和经济政策,基本上控制了洋务股份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政府权力介入并主导企业的运作,扭曲了企业的经济行为,损害了股东权益,引发了官商矛盾,企业因而缺乏独立自主性。洋务股份制企业政企合一模式造成行政权力膨胀,阻碍了近代新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晚清的留学教育在政府方面呈现应急留学、中体西用、精英主导等问题,在留学群体方面则体现为目标功利、知识结构中轻西重、留学资格权势把持等倾向。与此相应,晚清留学教育陷入诸多难以解脱的困境:因现代留学事业与传统专制政府之间根本对立,大批留学生反成为颠覆清政府的重要力量;政府必要的鼓励、奖励留学政策在先天不足的急迫改革环境中,在一定意义上反使诸多留学生离现代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为中国品诗之祖、诗话之源,而清诗话则代表了古典诗学的鼎盛与繁荣。本文结合量化分析和学理分析,拟把作为源流关系的钟嵘《诗品》与清诗话略作比较观照。通过《诗品》对清诗话影响概观、《诗品》对清诗话诗学理论的影响、清诗话对《诗品》诗学理论的反拨三个层面的研究,探讨了《诗品》影响清诗话的综合状况。  相似文献   

14.
《梦苕庵诗话》是当代国学名家钱仲联先生的著作。该书系统论述清代尤其是近代(晚清)著名诗人与诗作,介绍和考订大量有诗史价值的杰构,体现了钱先生的诗学审美标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清诗以及钱先生诗学理论的必读文献。  相似文献   

15.
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传统公共安全机制日趋瓦解,清廷难以维持地方统治;遂行“新政”以求自保,广西省府桂林亦受其影响.另外桂林城市近代化转型及其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迫使广西地方政府顺应形势在桂林兴办近代警政消防事业,并取得一定成就.  相似文献   

16.
沈葆桢荒政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清朝封疆大吏的沈葆桢 ,任职江南数省达几十年之久。作为其社会政治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荒政思想的形成 ,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又有复杂的个人因素。其救荒措施涉及诸多的方面 ,从灾前防范到灾后救济 ,从储粮备荒到以工代赈及发展生产等方面的措施无不体现出沈葆桢的备荒救灾思想与现实社会的统一。沈葆桢的荒政思想不仅丰富了晚清荒政理论体系 ,而且为今后的备荒救灾活动提供了极强的社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士大夫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中坚阶层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学者从士大夫与政治、士风,士大夫与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士大夫主体特征等方面对宋代士大夫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宋代士大夫研究仍有诸多需要开拓的领域,如对于士大夫阶层还没有形成宏观甚至中观把握,与同时期它国知识分子的比较研究尚缺乏,对宋代士大夫社会建设思想关注不够,与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融合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内外局势发生重大变化。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面对“变局”形势,中国应该大力开展以近代化海军与海防设施为中心的海防建设,其“变局”观的发展与清朝海防建设的实施有重要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一产三男旌表政策肇始于顺治年间,定形于康熙时期,鼎盛于雍乾盛世,衰落于晚清之际,无论从数量还是作用上看均超过以往各代,达到封建社会的顶峰。该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贫困之家哺育多胎婴儿的压力,是深得民心的惠民之举,也是清代国力盛衰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