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体育与科学》2017,(5):10-16
天津全运会是天津市迄今为止承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社会影响最为广泛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与以往全运会相比,天津全运会改革色彩浓厚,改革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在体育事业改革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透视天津全运会,可以进一步了解全运会的新功能、新价值;探讨天津全运会,可以从中发现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分析天津全运会,可以为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启示、新启发。为此,《体育与科学》杂志社紧紧围绕全运会的改革与变化,邀请了相关专家,就编辑部提出的全运会改革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讨论涉及到了全运会改革的发展理念、全运会改革的措施、全运会的文化属性、全运会的英雄观与偶像观、金牌的价值与意义等。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全运会运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运会的举办对我国竞技体育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当代中国体育事业协调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竞技体育的国家利益通过"全运会"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因此,对全运会的研究已成为学者们所热衷的研究课题,并在全运会的存在价值、全运会的组织管理、全运会的赛制、全运会的可持续发展、全运会的经济效益、全运战略等领域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全运会品牌识别系统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运会品牌建设缺失致使每届全运会的市场开发都从零开始,全运会品牌建设分为品牌核心识别系统和外在品牌识别系统.在基于全运会主要利益相关者和全运会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制地语义联想的实证研究法总结概括了全运会竞技体育、全民参与、全运文化、全运经济四方面属性,提炼了全运会核心内涵“展竞技风采,迎经济腾飞,享激情参与,创民族辉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全运会外延品牌表现的不足,指明了外延品牌的建设路径.这对全运会品牌建设具有极高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山东经济社会基础及十一届全运会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确定了举办十一届全运会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并围绕十一届全运会的阶段划分和主要任务,提出了山东省举办十一届全运会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论全运会对举办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了解历届全运会举办情况和举办地城市现代化现状的基础上,对全运会和城市现代化进行分析,提出了全运会对举办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旨在为2009年在山东省举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山东全运会胜利闭幕,然而在全运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全运会还该不该要,全运会究竟对中国的体育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的问题又在某些媒体上讨论起来,有媒体的朋友要我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7.
失败还是胜利全运会!作为一个运动员,全运会这三个字有着怎样的吸引力啊!第一届全运会时我非常向往能参加体育界的这一盛会,但我没有资格。在第二届全运会前我的棋艺水平明显上升,我想我有资格参加全运会了,可那次全运会的比赛项目中没有棋类,真是不幸。十六年后,我终于等来了第三届全运会。不知不觉中我已过了三十岁,不少报纸都称我为“棋坛老将”了。尽管如此,由于是第一次参加全运会,我的心情和年轻人无甚区别——充满着新鲜感、兴奋感和跃跃欲试的劲头。  相似文献   

8.
从全运会对提高中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重要性出发,见证、回顾并分析了全运会历程和近三届全运会竞赛规程总则,认为中国由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必须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全运会赛事,这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并且能有效整合优化体育资源.最后,阐述了完善全运会赛事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对我国举办全运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运会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最高组织形式,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很多人认为全运会存在着种种弊端,应该取消。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全运会从历史、利和弊方面进行理性分析,从而研究全运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对我国举办全运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运会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最高组织形式,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很多人认为全运会存在着种种弊端,应该取消。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全运会从历史、利和弊方面进行理性分析,从而研究全运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使安徽省民运会能更好的促进民族地区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民运会与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设置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安徽省民运会与全国民运会竞赛项目的设置存在关联度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强化主体观念,淡化奖牌意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与全民健身计划合理结合;积极推进安徽省优势项目进入全国民运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整理、历史回溯和逻辑比较等研究方法,以深化改革为出发点,纵向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全运会改革措施进行系统梳理,横向归纳这些改革措施的经验特征,继而展望全运会未来的改革方向。研究发现,自全运会诞生以来,改革不曾间断,全运会改革表现出围绕竞技体育为中心、伴随利益博弈与平衡、从封闭向开放与包容转变、推动多元价值与功能凸显等4个方面阶段性特征。为了更好地实现全运会服务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提出未来的全运会改革需妥善处理全运与奥运之关系、积极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全运会的溢出效应、理性看待改革当中的负面问题、向常态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运会赛制的历史功绩和时代局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运会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我们对全运会要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全运会是我国体育发展的一根调控杠杆,其作用不可低估,但进入新世纪的全运会在诸多方面表现出不适应时代需求的种种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全运会要与时俱进,彻底告别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全运会赛制,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型赛制.是全运会今后发展的必然之路。  相似文献   

14.
5届的全国农运会的历程是农运会从规模、项目设置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对农村体育事业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对全国农运会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农运会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研究认为:全国农运会的举办使农村体育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促进了我国农村文化的交流,也促进了新兴体育手段的产生。同时,为进一步挖掘农村体育的内涵提出了农运会以后的发展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七届全国民运会的发展历程是民运会从规模、项目设置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对少数民族体育事业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在对全国民运会发展历程进行简要回顾的基础上,对民运会及其意义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6.
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竞争格局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 ,准备 2 0 0 0年的悉尼奥运会和 2 0 0 1年在广东省举行的第 9届全运会已成为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体委 (局 )的一个中心任务 ,从各个环节上保证 2 0 0 0年的悉尼奥运会和 2 0 0 1年第 9届全运会的成功并取得优异成绩 ,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文章以第 2 4届、2 5届和 2 6届奥运会 ,第 10届、11届和 12届亚运会和历届全运会的金牌竞争格局为研究对象 ,探讨世界、亚洲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变迁对综合运动会竞争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奥运会我国田径竞争实力预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历届全运会与奥运会的田径成绩、我国后备选手实力、我国田径主要战绩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运会与奥运会田径成绩趋势预测、专家预测、全运会与奥运会田径成绩均值比较、优秀后备选手实力分析以及我国田径主要战绩分析等5个方面对2008年我国田径竞争实力做了预测与分析,运用这5个方面的预测信息对2008年奥运会我国各田径项目竞争实力做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对山东省体育产业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出发,分析全运会与体育产业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第十一届全运会的举办对山东体育产业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研究表明:全运会在体育产业中属运动竞赛表演业,并具有较强特殊性;全运会具有较强的需求关联和供给关联,展现出强大的示范效应和旁侧效应;第十一届全运会通过前向关联、后向关联、示范效应,促进山东省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加速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省市申办全国运动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我国城市申办全国运动会的影响因素分为核心影响因素和外周影响因素两部分,其中核心影响因素包括申办省市承办全国运动会比赛的条件以及与投票人沟通的能力两部分,当申办省市均具备了承办全国运动会比赛的基本条件之后,与投票人沟通的能力对于获得全运会承办权具有重要的意义。外周影响因素包括各省市针对全运会申办所进行的公共宣传、申办城市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申办城市筹措资金以及对全运会的吸纳能力、申办城市陈述报告的制作水平等几个部分,对我国省市申办全运会具有辅助性的促进作用。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城市申办全国运动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