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 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 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从语言学的角度讲,教一门语言也是教一种文化,学一门语  相似文献   

2.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交际学”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当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进行跨语言、跨文化交际时,由于彼此在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往往容易出现违反交际规则的现象,从而影响到信息的交流并导致信息"塞车"现象,彼此无法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4.
一、跨文化交流的内涵及意义跨文化交流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的大学生往往因为  相似文献   

5.
外语教学中的双向互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外语教学中在融入目的语文化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母语文化的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既指本族语与非本族语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只要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来自不同文化,跨文化交际行为就会发生.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显而易见,对外汉语教学隶属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语用失误"由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于1983年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中首次提出.其危害性在于会引起操本族语者与外语学习者之间的误会,破坏人们之闻的交际,使和谐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托马斯把语用失误划分为两类:语言语用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重要根源,可以反映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可以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对于英语教学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忽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和文化差异,会导致学生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在实际交往中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语境,不可避免地使交际受到挫折。  相似文献   

10.
指令性语言可以从整体上视为一个以“极端谦逊”和“极端强势”为两极的连续体。作为跨文化交际行为中一类言语行为,英语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在指令性语言的交际中易产生语用失败,随之,不恰当的选择指令性语言连续体中的表达形式会导致面子在无意识中受到威胁,因为缺乏共同的认知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指令性语言及其对应的面子关系的分析和探讨,本文将分别从一定细节和总体上提出编码得体指令性语言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相似文献   

12.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使许多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不同民族的地域环境、物质生产、社  相似文献   

14.
胡星 《海外英语》2014,(8):189-190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数字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广泛用于计数、计算、排序等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数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中数字喜好及禁忌的差异,促使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拓宽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5.
一、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及其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和思维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给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相似文献   

16.
英语口语交际中跨文化语用失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日常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本文旨在探讨英语口语交际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现象及其分类,进而探讨其成因,解释这些成因如何导致英语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产生交流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力求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角度为英语口语教学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7.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在交流中,人们习惯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有可能错误地理解对方的语意,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相似文献   

18.
王楠 《教书育人》2007,(12):110-111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大学英语教学还应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世界的了解,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提高文化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使用受其所属文化的制约,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常会因为本族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产生语用失误,从而导致交际失败。本文将对语用失误进行分类和分析,并提出在英语教学中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文化教学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语言教师对之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也引起笔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