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不平则鸣"是韩愈所提出的重要文学思想之一,不仅对时人乃至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其自身的诗文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墓志铭是韩愈碑志文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韩愈抒写"不平之鸣"的重要载体。韩愈所创作的墓志铭,大多有着较浓厚的情感,不仅抒写了墓主生前的"不平",也融入了创作者的"不平",主要包含五种不平:愤贬谪、怜少孤、慕才尚杰、反佛老、伤逝等。  相似文献   

2.
既是古文家、又是诗人的韩愈、欧阳修,一方面强调“文以明道”,另一方面又把“道”与世人接近而易知的“实事”联系在一起;一方面重视作家思想品质的修养与提高,另一方面又提醒他们千万不可百事不问,脱离实际。两人在不少文章中阐述了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对唐宋文学家的创作实践,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直至今天,仍有其一定的借鉴意义。一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一文中,从“物不平则鸣”的自然现象,推导出言语、文章是“人不平则鸣”的产物;再从“不平则鸣”引申、扩大,提出“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的观点,对时代、现实生活,作家经历与创作的关  相似文献   

3.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对主体的情感做了窄化的处理,将不平归为一种主体的怨愤之情。和传统的"诗可以怨"最终强调社会功用不同,"不平则鸣"说跳出了怨刺说的园囿,肯定了主体的情感价值,认识到了文学的独立地位。对主体地位的肯定也带来了对创作者心智功能的强化,其对韩愈诗歌的构思方式和审美理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并非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缘情)的延续,而是一个工具主义文学理论(载道)的口号。其“不平”的标准是“道”之不行。不同的社会角色,其“鸣”的内涵不同。韩愈的“不平”之鸣,是由其“臣”的地位决定的,既不背于儒家教化,又时有感激、怨怼之辞。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一生,在致力古文实践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在古文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贡献。虽然他没有理论专著,但是从他给朋友、弟子的书信及其它赠序等作品中可以看到韩愈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关乎对创作方法和创作过程中诸因素关系作用的探讨和描述,是值得我们"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进学解》)的。本文所论及的"不平则鸣"观点就是其中之一。"不平则鸣"这一理论观点见之于韩愈著名的《送孟东野序》。此文开篇就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进而慨叹"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一言以蔽之,不平则鸣,  相似文献   

6.
韩愈"不平则鸣"既可"自鸣不幸",亦可"鸣国家之盛";但并非哀乐并举,仍然以抒怨为主,所谓"羁旅草野"之士"善鸣","穷苦之言易好"."不平则鸣"说上承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抒情"、刘向"愤中形外"、司马迁"发愤著书"等前人理论.又对后世欧阳修"穷而后工"、李贽"不愤不作"等理论的提出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7.
“不平则鸣”是韩愈文学创作的审美特征之一。长期以来,对“不平则鸣”的内涵及承继性问题说法颇多,但多数人把“不平”误解为“不公平”,“不得已”误解为“不得意”。文章拟从“不平则鸣”与“不公平”则鸣、“不得已”而言与“不得意”而言、“不平则鸣”的载体类型及承继性问题入手,对“不平则鸣”探赜索隐。  相似文献   

8.
也谈韩愈“不平则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平则鸣”是韩愈探讨文学自身艺术特质的理论核心,是其人生经历的切身体会与感悟。在历史的环境中正确把握“不平”、“鸣什么”是我们全面、客观理解“不平则鸣”原味的前疆。  相似文献   

9.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韩愈“不平则鸣”的提出,除了与其自身坎坷不平的遭遇有关外,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诗学的影响,更与“发愤”说一脉相承,同时也与任性率真以发怨怒之思的庄学精神密切相关,但“不平则鸣”有其更完善、更系统的新发展。它有其自身丰富的内涵。“不平则呜”与“文以载道”并不矛盾、并不对立,其精神实质是是一致的。“不平则鸣”说为诗人作家的创作提出了忠于生活敢于作不平之鸣的现实主义要求。  相似文献   

11.
韩愈诗歌里的情惑意蕴,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首先,韩诗反映了韩愈一贯倡导的"舒忧娱悲"、"不平则鸣"的诗歌理论 韩诗情思广厚,韩诗抒情运用了借古人抒情、托物咏怀、写景言情、叙事抒情的表现手法 韩愈诗歌思想情感大气磅礴,韩诗诗旨情感基调为昂扬.  相似文献   

12.
王令的诗文风格显著,思想奇崛。受北宋两位著名人物孙觉和王安石的影响,王令对韩孟诗派情有独衷,诗文带有中唐韩孟诗派的特征。他吸收韩愈的思想并加以改造,提出了“文以载道”、“不平则鸣”的创作主张。在语言风格上,王令借鉴了韩孟诗派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追求古拙拗涩、奇崛峭拔。其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议论情感化,以议论为诗,然而诗中奇崛的想像又使诗歌有了一种浪漫色彩,从而冲淡了议论的理论性。  相似文献   

13.
韩愈是朱熹所推崇的"五君子"之一,朱熹在思想、文学等方面对韩愈多有接受。在思想方面,朱熹对韩愈的"道统观"、"心性论"、"师道"都做出不同程度的接受;在文学方面,朱熹对韩愈的接受则更多,特别对韩愈古文创作做出了充分肯定;对于韩愈的人品,朱熹是较多地予以否定和指责的。我们可以从朱熹对韩愈各方面的不同接受中认识到朱熹的双重身份与双重成就,即朱熹是一位具有理学家身份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14.
“孔颜之乐”是宋代理学的重要命题之一,这个论题不仅是由韩愈提出来的,而且他还认为颜子的“箪食瓢饮”是圣人的细小之事,这个观点在宋代遭到了周敦颐、程颐等人的批判。“孔颜之乐”的命题正是在对韩愈观点的不断修正中才逐渐明晰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5.
韩愈是个不愿认同别人的人,惟独贬潮期间是个例外。该文拟从心理学的视角切入,透析其贬潮前不认同心理导致的生存危机,以及贬潮后的安全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主导的认同心理。韩愈赢得潮州江山为之改姓的原委,除了他的认同心理及政绩卓著外,还在于潮州人对韩愈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语告”语义场内主要成员包括“告”、“谓”、“语”,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员格局不变,但“告”和“语”的句法格式发生较大变化,唐五代至宋元时期,“语”和“谓”先后消亡,最终形成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动词“告”独自承担语告表达功能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韩愈的散创作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具体表现有四:一是崇道,要求以传道,弘扬儒家思想;二是抒愤,主张“不平则鸣”,因而他的章富有批判精神;三是尚气,追求气盛言宜,因而他的章富有气势,有一种阳刚之美;四是求奇,标举创新开拓,所以他的章的体裁、形式、语言等各方面都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8.
茅坤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地位特殊,是柳宗元文章地位奠定的关键人物。茅坤与柳宗元有相似的经历,对柳宗元能做出较客观评价。茅坤在韩柳问题上,能客观地评价柳宗元文章的地位,韩柳并称,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虽是协作者,但其成就与韩愈一样,在山水游记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茅坤认为柳宗元是自古以来山水游记文章做得最好的文人,永州和柳州的山水与柳宗元的遭遇相结合,形成了柳宗元的游记文章,“公与山川两相遭”。茅坤还指出,柳宗元的文章是“谷风凄雨四至”,有风骚之旨。茅坤真正发现了柳宗元文章的价值,真正认识到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地位,这在柳宗元文章接受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韩愈、苏轼二人都有贬处岭海的经历,面对逆境他们都表现出忧谗畏讥、小心谨慎的常人心态。然而学界对他俩在岭海的表现评价则截然不同,对韩愈人们毁誉参半,对苏轼人们则清一色溢美之词。这种不同的评价自然有其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