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与消极的自然保护观,传统的自然开发论皆不同,其阐述的是自然与人的统一的观念。人们应该扬弃自然保护观,自然开发论,追求“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和“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促进人和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马克思的自然观与消极的自然保护观,传统的自然开发论皆不同,其阐述的是自然与人的统一的观念。人们应该扬弃自然保护观,自然开发论,追求"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和"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促进人和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与自然观并不是像传统哲学教科书所认为的那样,彼此分离遥遥相对。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出发去考察理解自然,才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自然观“直观性”的主要缺点,深刻地证明了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达到了对自然界辩证的理解,建立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中心的崭新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从而实现了自然观的变革。所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我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4.
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物质观,解决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其理性价值在于把神学的哲学成分从社会科学领域驱逐出去,但并不能作为研究纯客观世界的物理学的哲学基础,因而不应把两者混为一谈。易学中包含着一种两系统结构的自然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对于客观世界静态性的解签,“阴变阳,阳变阴,其变无穷”是对客观世界动态性的解答,依据两系统结构论的自然观,正可以讨论变与不变的问题,所以两系统结构论的自然观极有可能成为物理学哲学的基本构成。 依此对物理学的理论和范畴进行新的整合,有可能将物理学带出当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哲学对于传统的技术观和生态观均有深刻的修正和变革.其技术层面涉及到技术的异化、技术的道德属性等问题;其生态道德层面涉及到自然价值、道德权利与义务、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本文通过纵向搜索后现代哲学发展的脉络,探究生态技术观概念为何、何以建构、哲学起源何在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具有其自身的生成理路。异化史观下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形成的前奏;科学实践观的提出和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的生成;而自然价值论的误域与现代性的困境则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发展的曲折。然而,无论如何,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仍是现时代不可逾越的科学的环境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人通过实践活动来完善自身,不断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自然观也就应运而生。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自然观,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明的进步,环境哲学也便提到了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日程上来。本从传统自然观的缺陷入手,分析了从传统自然观向环境哲学迈进的三种“价值审视”,并就可持续发展观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是在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坚持整体有机论、后现代创造观、有序的时间观、平权多样论和生态后现代主义等观点,其理论诉求在于丰富后现代主义哲学内涵,实现科学和人文的统一,扭转思维定式,重塑人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庄子》作为中国原始道家代表作之一,其内容极为庞杂。《庄子》内七篇为庄周本人所作,其自然观是要追寻合乎自然本真的人性,重建人之存在价值。《庄子》外、杂篇皆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在不同时段渐次成书。其自然观是对庄周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主要有三个派别,其自然观分别是:述庄派的自然化生论;无君派的率性自然论;黄老派的顺应自然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名称问题颇多歧义。溯源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并列论”和“混合论”的提法似是而非,违反逻辑,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与建构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均为一大障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正确定位出发,可以设想一个由总论、分论和史论三部分组成将一般世界观和具体领域观以及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有机统一起来的新的哲学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哲学、近现代认识论和现代语言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哲学,经历了科技理性在方法论上的推动和认知科学的强力扶持,越来越注重语言研究中的人的因素,突显了人的体验。这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尤为突出,使得传统上属于隐身身份的译者在人本主义观照之下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真实范畴,并由此生发了大量充分结合后现代哲学话语资源的翻译研究途径,这些形成了后现代哲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有关世界观的学说,哲学的发展是人们不断对世界进行思考的结果。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思考的对象也一直在发生着变化。古代是本体论哲学.近代是认识论哲学,现代哲学则关注对反理性和语言的研究。中国哲学不应只强调自身与西方哲学的不同,而应努力去思考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去进行创造。  相似文献   

13.
唐君毅认为文化是人心求真善美等精神的创造,绝对自由的"道德理性"又是统属心灵文化创造活动的"一"和"本",这是典型的文化定义范型中的主体性定义取向。宽容哲学文化观在立足"生活世界"、"拒斥形而上学"和实践的文化人性论的前提下认为,唐君毅的文化定义中所反映的对人性的形而上学化处理,以"道德理性"遮蔽人性与垄断一切文化活动,既没有跳出传统儒家心性学说的故辙,也没有真实准确地把握住人性及文化之为文化的本相,因而也决定了他的文化哲学必然陷入偏执之局,必须给予足够的批评性反思。  相似文献   

14.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西方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科学主义思潮主要从结构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宇宙的和谐等方面论述了“和谐”;人本主义思潮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批判人的异化现象和高扬生命的和谐等方面涉及“和谐”问题”;宗教哲学和思辨唯心主义则主要从上帝创造的有序结构、和谐宇宙等方面论述“和谐”。这些论述既有需要剔除的糟粕,也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合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哲学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把握,既是哲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之所以产生并存在了几千年的根本原因,而且随着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更加凸显其对人类生存本性的澄明与反思。哲学所体现的流变性、超越性、矛盾性等特征与人类生存所固有的不定性、创造性和悖论性等内容是相对应的。哲学与人类生存的这种内在统一性表明:一方面,哲学是人类生存之所必需.只有从哲学去把握人,才能理解人和人生存的真谛;另一方面,哲学只有在对人的生存本性的把握中.才能使其追根溯源的底蕴得到切近与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哲学对西方二元论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对齐一化思维方式的解构、对多元化和差异的推崇、对他者与自然的尊重,对于我们走出现代性所造成的生存危机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建设性后现代的科学和技术范式,简称科学和技术的建设性范式,打破主体性哲学和意识哲学所支持的现代科学的世界形象,矫正征服、宰制自然的技术方案,为我们走向和谐发展的以后工业工程样式为主的当代工程提供了可能性。作为"自在自为"的反思性后工业工程不同于现代工业工程,它所崇尚的价值观表现在自然观、生态观、发展观上充满深沉的历史感、未来意识和人文关切。它是在对历史上的工程样式———前现代以农业为主导的"自在工程"和现代以工业为主导的"自为工程"的辩证统一与扬弃,是经过了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新的提升与飞跃,即发展,不仅遵守"天道"、依循"物道",而且张扬"人道"。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以"道"为核心,在人文教育观点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在提升人性境界、阐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价值和深化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思想等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淮南子》在人文教育思想方面实质上强调了人性教育,突出了朴素的人本教育思想,强调了有为人生观,涵盖了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因为哲学属于人文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一部分。科学是一种理性的、全方位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其中包含哲学,但不局限于哲学。人类除了科学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世界观。当代文明的世界观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的体系。从文化性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科学研究者会有其信仰,但不必言用其信仰指导科学研究。在人类的文明体系中,科学和意识形态的文化性质不同,因而可说它们是人类不同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存在哲学与思辨哲学的理论分野也正是西方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存在哲学否定思辨哲学将人的存在逻辑化和概念化的倾向以及将人归结为理性的思想实体和认识主体的观点,把人的存在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的生成过程,这一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未完成性,它不能为抽象的哲学思辨所把握,而只能为与存在个体相关联的具体思想所关照。  相似文献   

20.
哲学人类学是以“探讨使人同其他所有存在物形成对照的基本本体论结构”为内容的理论,其在哲学史的发展中完成自身的理论建构。考察哲学人类学理论形成的历史,可以发现哲学人类学由“隐”到“显”的发展过程,发现从康德哲学到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展中隐含着近代哲学人类学由构筑到延异的内在逻辑,而马克思哲学是对“人是目的”进行建构的现代人类学理论代表。以哲学人类学为背景分析马克思哲学,为深入领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实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