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提出"性情的形而上学",牟宗三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中国哲学精神传统作一清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性情"一词其实和"道德"一词是相对而共生的,反映了早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性情的形而上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从早期道家的思想来讨论道家是如何体现出"性情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
唐君毅先生认为文化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自觉为实现理想或目的或价值而有的精神活动;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均是根源于人的道德理性或道德自我、超越自我,这为中西文化理想的融通建立了一个理论基础.唐先生把整个宇宙视为一大生命,而人类的生命与文化活动也就是这宇宙的大生命或宇宙之形上实体生命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9,(4):33-42
唐君毅认为家庭日常生活本身就是目的,也是个人自我完善的必要途径和方式。他认为家庭是规范性本能的形式,其成立的根据在于人之道德理性。在家庭中,夫妇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是核心关系,而规范它们的道德分别是坚贞、孝慈和友敬。家庭道德是道德理性的具体体现,与社会道德之道德理性并无二致,因此家庭道德通于社会道德。唐君毅的家庭哲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构适合时代、提振家庭信心的家庭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论是唐君毅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唐君毅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论有"泛道德主义"的趋向,不能很好地为现代化提供切实的指标。在形式上,缺乏辩证的生动性,且在客观工具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关系之如何建立上,其人生境界论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5.
近期有学者(邓曦泽)认为,哲学,尤其是作为全类命题的形而上学,由于它不能对事物作出有效的区分,所以对人的生活没有实际用处;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哲学—形而上学"也将走向毁灭。为此,以下几个方面就值得重新审视和深入探讨:(1)哲学的定义以及形而上学是什么;(2)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异同;(3)"用处"的定义,以及哲学的真正"用处"。  相似文献   

6.
中国心理文化的心理健康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可以说是'心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传统的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对人生、对心理健康而言,正如冯友兰所提到的那样,传统中国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增加实际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又如唐君毅的"心通九境"的哲学体系,是以儒家的天德流行境界为归趣的。"以一种静观'自我'的方式来达到对人生哲学的阐发,展示出'道德自我'或人的本心本性的不同面相。"  相似文献   

7.
唐君毅和牟宗三都是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作为哲学大家,他们毕其一生跋涉于现代文化哲学的"返本开新"之路,其美学理念具有形而上学品格。他们的美学理论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阔的思想建构。他们有意识、系统地探讨了传统文化与中国美学的特性,而其美学思考又呈现出各自的学术个性。  相似文献   

8.
马尔库塞把哲学的学术目标视为是对理性、自由的终级把握,而把哲学的社会实践目标定位转化为社会实践各领域的一般理论.一旦社会实践把握了哲学的理性、自由,哲学的使命也就结束了.社会实践中各领域的超越、创造,只能是这些领域的事情,并不与哲学有任何联系.这就切实地表现出马尔库塞哲学学说的形而上学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论是唐君毅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唐君毅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同时,唐君毅的人生境界论有"泛道德主义"的趋向,不能很好地为现代化提供切实的指标。在形式上,缺乏辩证的生动性,且在客观工具理性与道德理性的关系之如何建立上,其人生境界论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0.
善于思辨是思想家孟子的突出特征.<孟子>一书通过对孟子言行的记录,表现了他在抽象思辨领域的积极探索.孟子对当时诸子讨论的一些哲学问题,如人性本真、天人关系等,阐述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孟子以人的社会道德属性,诸如仁、义、礼、智等为根据,提出人具有先验之善性,首创"性善论".关于天人关系这一问题,孟子认为,天的存在和发展,有其不依赖于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人们具体的实践活动应当遵循自然界本身的运行规律.孟子"天"论中内涵最为丰富的一层,便是对道德之天的体认.对于道德之天,孟子认为人们应当抱持"知天"的理性态度.他极力追求尽心、知性进而知天.孟子的哲学思辨,对中国文化的建构和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东荪先生用文化来说明道德,认为“文化就是变化人类本性而使其向上的”,主张“提高文化,醇化人性”,强调“以理智来改造文化,以文化来陶冶人性”,提出“道德乃文化之一种”、“道德为文化之中心”、“文化之进展以道德为重要”等。这些闪烁着理性光芒的精辟见解开创了我国道德建设的先河,对今天的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是对民族文化的来源、发展历程、所具特色和发展方向的认识与研究。唐君毅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鲜明的文化自觉意识,其文化自觉意识不仅表现为"花果飘零"的悲情,更体现为笃实的研究实践,其研究成果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以问题和概念为中心分析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二是以儒家的心性之学为基础重建了中国的道德形上学,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特质;三是立足中国文化本原指出了中国文化三极并建的发展方向。唐君毅的相关理论为当下中国的文化转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其哲学以《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而在哲学史上著称。在三大批判和其他一些著作中,康德都涉及到了实践范畴,甚至作过多次反复的说明,但并没有直接对实践下过定义或作过类似于定义式的说明。在学习和研究康德哲学实践思想及其相关语境的基础上,斗胆认为康德哲学中实践范畴是指实践理性为自由意志立法并支配自由意志服从道德法则的道德活动;并对康德和亚里士多德实践范畴进行了比较,试图厘清它们之间的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进一步认识、理解其实践范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罗蒂与休谟在哲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哲学方面有相当接近的立场:在基本理论方面,都拒斥形而上学;在政治哲学方面,都是自由主义者.但由于他们对理性和人性的看法不一致,导致他们对自由主义的起源与合理性问题存在完全不同的看法.罗蒂强调自由主义在西方社会产生的偶然性,这使得他未能提出协调不同的"我们"之间关系的合理性方案.休谟认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谈论人性仍然是合理的和必要的,重新理解的人性论可以成为解释自由主义的合理性基础.罗蒂的自由主义理论可以融合进休谟所解释的人性与理性,这样,"民族中心主义"问题或许可以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6.
语义外在主义并不像标准看法"普特南善变"所认为的那样是科学本质主义和形而上学实在论意义上的科学实在论,而是对语词意义基于经验的温和的理性重构,本身并不预设任何形而上学方面的哲学立场。1976年普特南转向内在实在论之后,乃至在所谓自然实在论或实用主义实在论时期也并没有放弃被称为科学实在论的语义外在主义,而是一直居于普特南实在论哲学的核心,是普特南处理意义、指称、真理、知觉和心灵等问题的基本立场和哲学方法,并在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对当代英美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7,(10):13-20
对唐君毅哲学进行教育哲学的考察有着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唐君毅认为,教育哲学是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它包含教育知识论、教育存在论和教育价值论三个部分。在唐君毅看来,教育是世界(或"境界")的一部分,其本质是自我与外界(包括他人)感通的产物;而现实的教育现象的发生,则根源于人的教育意识。唐君毅认为,解决时代问题需要个体理想人格的培养,这是理想教育应该达成的目标,也是哲学的主要功能。在现代新儒家当中,唐君毅较早认识到了作为专门学术领域的教育哲学的独立性,他在教育存在论和教育认识论方面的诸多观点也颇有特色。  相似文献   

18.
情性本位,是中国文化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又影响了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哲学——儒学——之性情形而上学的形成。这种文化逐渐流转为一种同崇尚精神、理性的印度文化、希罗文化不同的情性本位的文化。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后现代对理性的反思,似乎也并不意味着东方的情性文化和儒家的性情形而上学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学主义认识论转向与教育生活的知识化转型,引发教育对哲学的游离,并导致现代教育哲学的深层危机。社会生产对知识和知识人的单向度依赖下,知识取代人成为教育的核心主题,进而形成对教育中道德理性和人性的显性压抑。教育游离哲学的本质是教育与人的分离。知识本身没有改变社会运行的道德基础,人性完善仍是教育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构建知识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石。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发展变化,教育与人的关系始终是教育哲学的根本问题。教育哲学的终极命题是思考教育何以为善,教育的善就是在教育活动中实现人的善。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认为,人不能亦不当无家庭意识而存在;家庭之成立有其道德理性之基础,在于完成人之道德生活实现其道德自我;家庭亦当永恒存在;人当在家庭实践中自觉地"依理而行",不断超越自我以成就自我完美人格.唐君毅的家庭观可称之为"道德家庭观",对提升人之思想境界及促进家庭和谐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