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细品其味,全部诗篇都透着一股或淡或浓的悲伤,既有思人思乡之悲凄又有建功立业之悲慨,既有早衰速老之悲怆又有人情世态之悲凉。更为特别的是,它将"悲"与"美"高度和谐地统一,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审美"激动",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以悲为美"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废名与沈从文同为“京派”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竹林的故事》与《萧萧》呈现出不同的“美”与“悲”:《竹林的故事》散发出清新自然之韵,《萧萧》则呈现出古朴拙野之美;《竹林的故事》抒写出人生的悲凉感,萧萧之“悲”源于自身的蒙昧无知.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中描写的一批悲剧人物,表现出了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留给人的是一种使人感奋兴起的悲壮美。  相似文献   

4.
鲁迅《伤逝》因本身的矛盾性而多义,其矛盾不仅存于叙事者与人物之间,且存于各自内部。叙事者与人物通过“空虚”相互妆扮为孤独者,造成不可靠叙述。子君真面因此难寻,或即腹语者,能借用他者的话语发言,且不乏行动能力;此与鲁迅有形象上之同构性。《伤逝》表征了鲁迅所创造的一种腹语者的诗学。  相似文献   

5.
香港作家亦舒的《我的前半生》融合了亦舒自己对香港都市人生的独特理解,对鲁迅《伤逝》的一种选择性、创造性的接受。其中有对鲁迅爱情怀疑态度的认同,对鲁迅求真、独立、自由等思想个性的接受;对新女性生存的关注和其命运的探索与《伤逝》不同,《我的前半生》流露出女性反观自我、剖析自我、否定旧我的忏悔心情和奋起前行的努力;《我的前半生》并没有接受鲁迅对虚无存在的哲学追问,它以子君找到新的如意郎君为结局,增添了许多温情,有力地表现出觉醒女性对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肯定,对女性历史文化的批判思考的接受。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创作总是与他的生命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创作于作家生命中苦闷、孤独的时候。完成于鲁迅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新编》必然与他晚年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也必然反映了鲁迅对某种创作道路的执著探索,这条道路是不同于《呐喊》、《彷徨》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整体风格庄严而又荒诞,突出体现了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不仅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也是他借以突围生命困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尚惠芬 《成才之路》2009,(17):36-37
《史记》是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对于司马迁的这部可以说用整个生命写成的不朽著作,鲁迅曾经予以高度的评价,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这两句评价极为中肯,一方面指出了它的历史价值,另一方面又说明了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郑振铎的《淡漠》和鲁迅的《伤逝》都是借爱情故事关注青年人生观的作品。二篇小说在艺术表现方法方面既有相似又有差异 ,表现了二位作家对小说艺术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9.
《橘子》是芥川龙之介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与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创作手法上都存在着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但丁在他的名作《神曲》中对喜剧这样解释道:喜剧于悲(地狱)中开始.在喜(天堂)中结束,悲和喜是整个事件进程中人物必须经历的两种情感过程。这也是文艺评论家们对喜剧这一文学形式所持的共同看法。然而.喜剧既有共同的东西一而不同的作家的不同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喜剧风格的多样化则更是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1.
海子作为20世纪的天才诗人,开创了中国当代感伤的浪漫主义先河。西方死亡哲学将死亡定义为人生的警醒者,激发人们质疑现有的人生价值,追求人生的真谛。由于时代造成的悲剧性格,海子认为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找到归宿,在诗歌中大量描写死亡意象,抒发对世俗世界和物质生命的排斥感,并且最终选择了献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陆羽作为一个文人、茶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圈子。文献资料显示陆羽一生交游的文化名流圈人物大部分集中在湖州生活时期,人数达上百人之多。他交游相善的人物,大致可分为"文人士大夫"和"隐逸方外人士"两类。陆羽在湖州与唐代文化名流圈人士的广泛交游,彰显了他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既满足了他作为世俗生活中社会人的情感需要,又使他获得了精神上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3.
诗与人生——谈吕进先生诗学观中的生命“本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为“诗”这是一个不断被言说的过程。作为诗人、诗评家的吕进先生,以他对诗化人生的追求,对这个问题做出了一个真诚的回答。从他的诗学观念中,我们看到了他怎样从“诗”的本真诠释到对生命“本真”探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他的创作中无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迅说过他的全部哲学都在《野草》里。蕴含着作家自己深沉凝重的生命体验的《野草》,反映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的原理,对《野草》中几篇和梦境有关的散文诗进行分析,力图探索作家写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丰赡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路遥文学的人性美是多方面的。朴实美、悲情美、人情美的交错,展现的是路遥对人生社会的独特见解,带给读者的则是复杂的心灵感受。文章重点分析了路遥文学作品中的人性美,通过作品举例展现了路道人性美的多种观点。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巴人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理论家,巴人在人格和为文上是深受鲁迅影响的。他一生追随鲁迅并在鲁迅研究上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不仅严格捍卫鲁迅杂文的历史地位和倡导“鲁迅风”杂文,且在自己的创作中秉承鲁迅杂文文体多样性、对时事反应迅捷、寸铁封喉和言辞朴直庄谐的传统特质;同时继承和完善了鲁迅的乡土世界,其小说不仅力承批判暴露质素,并且提炼出两种新兴的劳动人民形象,并在创作中加强了乡土小说对绚丽环境描写的吸收和承用。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品中的乌托邦情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鲁迅作品中的乌托邦情结集中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这些人物形象揭示的是人尚未实现的状态或者部分实现的状态,看似描述当下,实则指向未来。这种乌托邦情结构成了鲁迅人格的主要特质,推动他不断走向自我生命的超越,也帮助他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叛逆。  相似文献   

18.
鲁迅散文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散文可分为《朝花夕拾》、《野草》、杂文中的散文和演讲辞四类。《朝花夕拾》是“任心闲谈”,《野草》是拷问自我,杂文中的散文是观察社会作清醒的批判,演讲辞是袒露自己的思考与困惑,与听众一道探索。  相似文献   

19.
鲁迅家族自明代迁入绍兴后,已完全融入越人性格与文化中,特别是祖父周介孚以其鲜明的嫉恶如仇、刚直耿介的越人性格给以鲁迅深刻的影响,母亲鲁瑞正直善良坚韧顽强的性格则影响到鲁迅性格的另一侧面。由祖父“科场案”导致的家庭变故使鲁迅深味了社会人生的黑暗,强化了他寻求别样人生的求索精神,并加速了他独特个性与思维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漫话纪晓岚流放乌鲁木齐的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768年.备受乾隆帝宠爱的纪晓岚因给其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获罪.被流放乌鲁木齐。《清朝艳史演义》中记录了他在乌鲁木齐生活状况的一些情节,然而却是十分的悲凉、凄苦.本文将主要依据纪晓岚的专著《乌鲁木齐杂诗》对其生活境况进行“自我”分析、求证.以还这位风流名士流放生活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