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本含义扣作品意味是文学意义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文学意义的接受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理解和解释、阐释与批评。理解和解释是对文本含义的揭示,阐释与批评是对作品意味的诠释。文学意义以文本含义为中心,文本含义以一种逻辑统一性或整体性制约着文学意义的显现。作品意味不可能是文化的漫无边际的驰骋,也不能是语言符号无始无终的能指游戏,文本含义使这一切都包括在一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詹姆逊建立了新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这一阐释学的建立标志着他的"形式的意识形态"文学形式思想的形成。詹姆逊从"辩证的文学批评""文学是一种社会的象征性行为""意识形态的遏制策略""乌托邦和意识形态"和"三个同心圆阐释模式"五个方面,阐释文本形式与内容、意识形态的关系,主张从形式着手对文本进行阐释,在分析的终点与政治(意识形态)相遇,最终揭示文本形式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无意识。詹姆逊对于文本审美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的强调,使形式成为文学批评的立足点,对中国当代批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费什的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涉及四个重要的概念: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阐释团体、构成阐释团体的读者、文本的分析方法.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的问题上,费什的观点大有别于其他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家.费什强调,不同阐释团体由于采用不同的阐释策略,对同一文本阐释的结果大相径庭;但每一个阐释结果,只有对阐释团体各自的读者才是确信无疑的.他对不同阐释结果持以宽容的态度,值得赞赏.费什所称的"有知识读者"指的是各种阐释团体具有文学能力的理想化读者或批评家;实用批评家对其读者观颇有微词.费什的文本分析方法见解独特,但既有长处,也有不足.  相似文献   

4.
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揭示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理论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文本实践的方法论理论基础.奥巴马每周电台演讲是政治话语具有代表性的语篇形式之一,本文分别从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个角度出发,剖析奥巴马政治演讲的总统话语,来揭示意识形态和权势如何影响总统的语言使用,以及使用的语言又怎样服务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现代文本批评理论认为,作者在编织文本时往往有意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与悖谬,为读者的阅读留下丰富的阐释空间.张爱玲《花凋》文本从深层揭示了郑川嫦以疾病与生命为代价向家庭与社会索取爱的无意识心理,展现了旧时代女性在追求现代性自我时遭遇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批评语言学与英语新闻文本研究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批评的角度来研究英语新闻文本 ,必须考虑到文本中的新闻语言要素。本文力图从批评语言学和系统论两个立足点出发 ,用语言学的研究手段尝试构建一个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中的英语新闻文本研究系统 ,使这一系统能够阐释新闻报道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区分文学文本批评与欣赏的基础上,展示出批评的逻辑定性,进而由批评的逻辑定性中探求批评展开的基本论域,最终在对批评原则、基点、视角、论域的展示及对文学文本——语言、形式的特质的揭示和对文化历史精神,人的文化生成等的多维度探讨中,揭示出批评的非科学性及批评多元化的客观基础和现实合理性,并为文本批评的多义性寻找出历史的合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学的审美功能看眼,通过对我国印象式批评与索隐批评的分析,揭示了我国文学的批评发展道路的曲折与艰难:批评功能未能由对作品的阐释走向对文本的审美揭示;批评对象本能完成由外在批评向内在批评的转换。并预测了现代西方形式主义批评与结构主义批评对我国未来文艺理论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学的审美功能着眼,通过对我国印象批评与索陷批评的分析,揭示了我国文学的批评发展道路的曲折与艰难;批评功能未能由对作品的阐释走向对文本的审美揭示;批评对象未能完成由外在批评向内在批评的转换。并预测了现代西方形式主义批评与结构主义批评对我国未来文艺理论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荒原>的文本阐释方式举目繁多,大致包括神话原型批评、符号学解构、叙事阐释和马克思主义辩证解读4种.该文主要借助7个文本解读,分析各自批评手法的得与失,为"荒原不荒"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论语言批评的逻辑起点孙文宪关键词文学批评学,语言批评,逻辑起点,言说结构如果说,文学批评在本质上是对文本的一种理论性的阐释,那么,逻辑起点的确立就是批评活动得以展开必不可少的前提,批评正是凭借着它才构筑了自己读解文本的思路,这是稍有理论思维经验的人都...  相似文献   

12.
叙事批评在中国和西方有各自的发生发展历程.在西方,叙事学诞生之初,注重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叙述者的作用和叙事作品的构成体系.经典叙事学是一种基于结构主义理论的纯形式研究;后经典叙事学则以阐释具体作品为主要目标,着眼于具体作品的意义.自觉的叙事批评经过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将文本的叙事分析和文本之外的历史文化分析结合起来,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中国的叙事批评大致经历了文史不分的叙事批评、感悟式的文学叙事批评、有理论自觉的叙事批评三个阶段.叙事批评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运用叙事理论,对文本进行叙事批评;在叙事理论研究领域,拓展研究内容;叙事批评和其他批评方法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修辞论美学是研究文本的符号系统与文化语境的修辞关系的一种美学理论。它是由文艺评论家王一川教授提出的。认识论美学、感兴论美学和语言论美学是其三大理论来源;文本阐释、文化语境阐释和历史阐释是其三个阐释层次;内容的形式化、体验的模式化、语言的历史化和理论的批评化是其四大特征。修辞论美学吸收了社会语言学的某些特性,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理论,代表着一种美学潮流,而且具有民族文化渊源,更适合解读中国文本。当然,修辞论美学在对历史力量的认识、对自身最高境界的阐释和对多种批评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等方面也有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14.
三年级下册中的《燕子》一文,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状物散文.写景状物散文的解读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内容形象层,包括描写对象及其特征、内容整合与画面还原;二是情感内涵层,主要阐释作者通过文字表达出的情感内涵;三是描写技巧层,主要揭示作者景物描写的技巧.前两个层次聚焦文本内容阐释,重点关注文本"写什么",第三个层次关注文章建...  相似文献   

15.
生态批评的阐释功能主要包括对文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叙事形式的阐释两个方面。关于生态批评内容的阐释,批评家虽然要以生态意识重新观照中外文学经典,但更要关注的是立足中国现实写作的"生态文学";关于生态批评叙事阐释,应该认识到小说叙事形式本身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应坚决反对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运用的"语言工具论"色彩,要更注重对小说叙事形式的打磨,以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所呈现的新气象使得美国华裔文学的解读与阐释变得异常困难,也更具争论性.争论焦点围绕语境、话语权、批评立场以及时空维度与向度展开.在围绕阐释的种种维度之争中,各种批评理论及视角往往因对自身价值的应然判断而丧失价值中立,使文本解读维度处于钟摆的两极.“以策略来提升阐释维度”的命题旨在突破现有的研究范式,融合多种理论视界,整合和优化美国华裔文学批评话语体系.层次性解读策略(文本层次、语境层次和审美层次)与反思性解读策略(对话式、比较式和循环式)因其具备宏观性、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等元研究思维特征,可对批评主体的认知活动进行监控、指导和调整,最大程度地提升美国华裔文学阐释的维度、效度和信度.  相似文献   

17.
重新认识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文论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结构主义理论,尽管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它的许多观点也受到许多文学批评理论家的质疑,迄今人们普遍地将其作为一种过时的文学批评理论对待,但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的结构模式特征的揭示确有其独到和深刻的地方,至少在方法论上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有一定的启发性.笔者从英国结构主义学家戴维·洛奇对海明威作品《雨中的猫》的阐释个案着手对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有效性和实践价值进行考察,指出这一理论在具体文本阐释操作层面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特别是在与其它批评理论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它仍然具有相当大的理论拓展空间,从中我们可以找到一条更为有效的文本阐释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任何文学文本都是特定语境下的产物,因此,文学批评不应割断文学与外在语境的联系。而西方语言学批评却斩断了两者之间的关联,把文本封闭起来,只研究文本内部的语言形式,中国语言学批评则把文本与语境结合起来,探讨文本与语境之间的互赖、互动关系,揭示文本产生的动力以及文本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批评话语分析是解释话语和社会如何相互影响,分析语言如何改变和维持社会关系.新闻语篇因其巨大的公众影响力而备受批评话语分析者的关注.该文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比较美联社和法新社关于三名阿富汗平民在战火中丧生的报道,从三个方面对这两篇报道的标题进行分析:文本、过程、社会,不仅描述两篇新闻标题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诠释这种语言差异背后的态度和立场的不同,而且联系两篇报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此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20.
《商洛学院学报》2017,(3):56-61
文学作品是社会文化的承载媒介,跨文化的小说翻译就是对源语文化语境的理解和阐释。以美国十九世纪末期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短篇小说《新娘来到黄天镇》三个汉译译文为例,从小说表层的叙事结构、深层的源语境文化与隐含在表层下的作家个性等三个方面,展示出不同译本在小说叙事表层、文本深层结构、作者角色等方面呈现出的差异性,以此揭示小说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对源文本文化阐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