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档案编纂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档案编纂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现状 ,提出在加强编纂方法和手段研究的同时 ,当代档案编纂学更应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理论的创新 ,并进而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档案创新理论体系。文章分析了建立创新理论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论述了创新理论的构建与实施  相似文献   

2.
讲好中国工业故事,打造中国工业遗产档案文化叙事品牌,为提振中国工业文化旅游消费注入新活力。在阐释文化场景和档案叙事理论的基础上,从叙事主题、叙事素材、叙事场景三个层面构建工业遗产档案资源叙事行动框架,并从真实性、合法性、戏剧性三个向度出发,嵌入空间叙事、互动叙事、国家叙事等理论体系,创设具有复合型体验和情感价值的文化场景助力工业遗产档案解码,以强化消费者的叙事理解和情感卷入,引导公众的消费倾向和行动意向。  相似文献   

3.
曾三同志是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开创者、领导者.他一贯重视档案理论,坚持用档案理论指导档案工作实践.他为新中国档案事业的创建和档案学理论建设都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档案鉴定是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档案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它决定了档案件的保管期限与存毁命运。被西方档案学称为“档案学专业最具有挑战性的领域”,而在我国越来越多的档案学也把目光投注到这一领域,认为我国档案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则是档案鉴定,开展档案鉴定理论研究势在必行。本将粗略介绍外国档案鉴定理论与一些做法,与我国的进行比较,从中谈谈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
档案理论研究必须以档案工作实践为基础,以指导档案工作的发展。可以说任何理论都不可能脱离它的现实基础而独立存在。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理论来自于实践。”同样,档案理论也必定符合这一客观规律。一方面.档案理论的各种原理、概念都是来自档案工作的实践。在实践中,档案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其他  相似文献   

6.
张蕾  刘旭光 《档案学研究》2021,35(5):110-116
单士元的学术成就与故宫密不可分,在此他逐渐成长为明清史学家、档案学家和建筑学家,尤专注于档案工作实践与基础理论研究。在档案工作实践方面,他参与了故宫博物院自创立以后70余年的许多重要活动,如接收并整理军机处档案、整理内阁大库档案、编辑出版明清档案、抢救孔府档案、研究样式雷图档等。在档案基础理论方面,他重视档案的史料价值,创造性地提出建立档案目录学的构想,在档案释名工作中丰富档案目录学理论,成为中国档案目录学的创始人,为中国档案学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由于鉴定工作理论的滞后,导致鉴定档案没有得到普遍的开展,在我国现在的各类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中,还保存着大量未经鉴定或鉴定后未作销毁的档案,它们占用了有限的库房,使用了许多装具,耗费了人力去管理,对这些档案,要不要进行鉴定,大多数人主张必须鉴定,而潘积仁同志在《中国档案》2000年第2期上著文认为,对待鉴定工作应谨慎从事,实际上就是不忙鉴定,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应该尽快鉴定库存档案,销毁没有保存价值的档案,现由缘于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档案理论研究必须以档案工作实践为基础,以指导档案工作的发展。可以说任何理论都不可能脱离它的现实基础而独立存在。同样,档案理论也必定符合这一客观规律。一方面,档案理论的各种原理、概念都是来自档案工作的实践。在实践中,档案工作者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其他形式的资料,通过概括、推理的总结,孕育产生了档案学理论;另一方面,工作实践使档案学理论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档案学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只有大力推进档案理论创新,才能保持档案学向更深层面发展。档案学理论创新不仅是档案学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0.
曾三同志在创建和领导新中国档案事业几十年的进程中,一贯坚持用档案理论指导档案工作实践,他为新中国档案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档案文化源于档案及档案现象,是一种包括了物质载体和附着信息形成过程的管理规则。档案文化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为基础,根本价值是建构档案学理论与参与包括社会记忆、国家治理等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核心内容在于认同,衍生部分包括档案职业大赛、档案展览和档案电视片等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精准治理理论、数字治理理论,探究档案治理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为档案治理相关研究的继续和深入,阐明理论逻辑起点和展望应用的创新视野。  相似文献   

13.
论档案鉴定的本位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中国档案鉴定长期以来主要集中于档案室的归档阶段及档案鉴定理论研究苍白的这一实际 ,提出本位原则的鉴定理论 ,探讨了本位原则的内涵、根据及运用标准 ,并呼吁对中国档案鉴定进行总结建立中国特色的档案鉴定理论  相似文献   

14.
自1960年11月<档案工作>发表题为<档案工作者应该正确掌握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的社论以来,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这一理论对中国档案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仔细探究,我们不难发现,该规律的理论内涵在表述上不甚清晰,学术界对此争议颇多.究竟该如何客观地、科学地认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工作规律呢?本文试具体析之.  相似文献   

15.
《新上海档案》2006,(6):31-31
宗培岭在《浙江档案》2006年第3期上撰文,对我国档案学理论建设中的若干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我国存在着档案学理论研究与档案实践联系被弱化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理论研究没能很好地把握住档案实践.其中相当多的问题研究不是来自档案实践需求,或是“跟风”,或是“自作多情”。翻开档案学理论刊物,不少理论文章不是反映档案实践的变迁.而是社会风貌的“缩影”。当社会上大谈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档案价值鉴定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德国柏林机密档案馆馆长迈斯奈尔于1901年第一个提出档案鉴定体系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一百多年来,档案鉴定理论的发展与演变,文件与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都可以在档案鉴定理论中得到反映。档案鉴定理论与全宗理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模式和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对新时代我国档案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是我国档案工作建设与发展的根本保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档案科学理论体系是档案工作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加强档案治理理论研究是新时代我国档案事业走向法治的强基之需等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18.
面对档案干部应在我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中,发挥重要的信息服务和保障作用的新形势、新任务,指出其关键是培养和提高档案干部的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论述了什么是正确的理论研究观,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关系和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档案理论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提出了一些理论来选择和保存档案。将这些档案理论串联起来的一条线索是围绕档案鉴定的讨论。鉴定是档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为什么称其为档案的问题。档案工作者是否应该或者怎样来选择成为档案的材料,已经成为理解档案理论的许多问题的关键,鉴定已经成为档案理论的代表。20世纪以前,档案工作者并没有注意到档案鉴定对档案理论的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似文献   

20.
张红霞 《兰台世界》2007,(8S):10-11
档案接收是档案馆、档案室收存档案的过程,它是整个档案收集过程的中心内容。是档案部门取得和积累档案的主要渠道。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管理理论的广泛应用,档案接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馆(室)的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编研和利用等其他工作。通过接收档案.档案馆的全宗和案卷的数量逐步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