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学城体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大学城体育资源是以大学城进驻的高校为主体,由不同类型的大学体育资源要素组合而成,主要以有形和无形两种形态存在,配置仍以计划方式为主。提出了开发利用大学城体育资源的途径:建立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大学城体育资源管理机制,成立专门规划组织机构,建立大学城内部有形体育资源共享的渠道,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实现学分互认,利用大学城内优势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等。  相似文献   

2.
高教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浙江省新建高教园区(杭州下沙高教园区西校区6所高校为例)体育资源现状的调研与分析,认为,目前高教园区各高校体育资源各自备用,资源在相对时间内不能充分地发挥功能作用。如果各高校之间把各自的体育资源进行相互调配与共享,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就能解决大学生在体育选课和体育锻炼中因体育资源不足的困难与问题。  相似文献   

3.
江苏大学城体育资源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体育生态环境,对江苏大学城的体育资源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大学城的建设依托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着当地丰富与独特的地理、人文和体育环境,以及素质良好的大学生群体,在此背景下,既要重视大学城的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型的大学城,又要在体育资源建设中,倡导资源的优化利用,更要在拓展体育资源利用范围的同时,促进资源均衡发展,以倡导人、自然、体育和谐发展的体育生态环境新理念,为大学城体育资源合理利用提供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福州地区大学城体育物质资源的优化与共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对进驻福州地区大学城的4所主要大学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建设、投资等进行了调查,以求最大限度地提升体育物质资源的优化与共享,科学地利用与再生。结果表明;规划和建设中的福州地区大学城体育物质资源,具备了为学校和社会提高优质体育服务的基础;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传统格局,是大学城体育物质资源共享的基础;开拓高校体育市场,提升体育物质资源的再生能力,是大学城体育物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进驻福州地区大学城的4所主要大学体育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大学城具有良好的体育资源,师资力量强,学科门类齐全,场地设施完善,具备了提供优质体育教育的物质条件。构建“相对独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面向学生,服务社会”的大学体育联盟,实施教师、课程、设施、管理等的公开化、网络化、开放化、共享化,是实现大学城体育资源优化与整合及社会共享的保证;谋求高校与社会共同发展的远域型体育,是高校体育走向丰富、开放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区域体育资源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长株潭城市群高校区域体育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存在缺乏整体规划、体育场馆资源结构不合理、师生比例失调、课程内容资源缺乏、体育信息资源不足、体育经费来源单一等主要问题.提出长株潭城市群高校体育资源配置应采用以资源共享为指导思想,以一体化开发与配置为原则,以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大学城为目标,以满足学生现实需要为最终目的的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7.
曾孝云  马斌齐 《精武》2012,(16):59-60
大学城的建立为有效盘活我国高校体育蛋源,促进体育资源共享,体育管理体制和教育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针对西安大学城体育场馆建设面临新的发展需要,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并提出新时期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共享,场馆设计应以人为本,多功能能使用,运作管理机制应专业化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资源丰富,但存在着管理模式落后、有偿服务面不宽、管理机制陈旧、专业管理人才缺乏、资源运营效能低等问题.全国体育体制改革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客观上要求高校把市场运行机制纳入各项管理工作中.借鉴国内外高校体育场馆改革的成功经验,引入在国内外服务业被广泛采用的平衡计分卡(BSC)绩效评价和管理工具,以广州大学体育场馆及"体育运动健身卡"运作为例,探讨构建未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系统和模式.阐述了广州大学城体育场馆平衡计分卡设计与实施策略,并通过理论研究和调查探索,设计出BSC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框架和标准.  相似文献   

9.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根据大学城体育资源的使用属性及供给特点对我国大学城共享体育资源的内容进行界定,按照产品属性定位的步骤,我国大学城共享体育资源属于准公共产品中的俱乐部产品。结合我国大学城的发展背景和现实状况,从供给和消费两个出发点对大学城共享体育资源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加快我国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的步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山西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进行SWOT分析。山西大学城体育资源的优势具有人力资源优势和体育场馆器材优势;劣势在于其组织管理条块分割不利于资源共享的协调;机会在于对体育资源的潜在需求大;威胁在于对体育资源不恰当使用加速体育场馆器材的老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山西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从组织机构设置,在大学城管委会基础上设立体育资源共享机构及建立大学城体育联盟等的对策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雷飞 《体育世界》2010,(3):69-70
大学城构建了一种特殊高等教育环境,在大学城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对于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整合相关学校力量、提高大学城学校体育的整体水平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明确界定了大学城体育资源的涵义和重要作用,指出体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了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二次重测等研究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大学城高校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体育消费的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等内容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市高校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总体水平较低;体育消费行为具有可变性、差异性、阶段性、可塑性、盲目攀比性等;其影响因素具有多重性.因此,建议昆明大学城女大学生转变体育消费观念;激发体育兴趣,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构建合理的体育消费行为,切忌从众攀比等多重举措.  相似文献   

13.
结合福州大学城建设发展的核心理念“资源共享”,从体育资源两种形态有形体育资源和无形体育资源为切入点,探讨了福州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方式及保障措施,使实现福州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4.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法,以广州大学城的体育教学改革战略为例,与中、外著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比较,指出当前广州大学城体育教学改革在体育文化价值观念上缺失等"三大不和谐",探求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实施体育价值、教学理念、教学设施、内容选择、社会功能的"五大转变",构建教学改革战略支持型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广州大学城高校定向运动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调查分析,找出了目前高校定向运动资源不足,针对国内大学城高校区的办学新模式,提出了建立大学城高校定向运动联盟,制定共享定向运动资源的计划及协议,实行定向运动物质资源共享及定向运动教学、训练、课余活动资源共享,发展及储备定向运动资源等对策,解决了大学城高校区定向运动资源不足的问题,旨在为高校新校区发展定向运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职体育资源校企联合研究是继体育社会服务、社区体育服务研究的另一条拓展路径.研究从学校层面,利用体育资源和区域的相关理论,提出校企间寻求体育资源相互联合.并以下沙经济开发区为例,对大学城体育资源、社会服务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周边企业的体育行为和动机特征等进行调查.通过探讨实践案例,提出校企联合开发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以广州筹办2010年亚运会为背景,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学生就亚运会前高校体育文化的问卷调查分析.论证亚运会的筹办将对广州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认为:2010年亚运会为高校体育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为大学生对体育核心价值感悟开辟了新课堂等.要避免高校体育文化片面化,防止高校体育文化商业化,预防高校体育文化参与群体精英化.  相似文献   

18.
体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在大学城这样一个特殊环境里的意义显得格外突出.文中以合肥大学城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校际竞赛案例分析,提出了大学城体育竞赛管理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广州大学城体育资源的共享和开发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郭鼎文  许斌  盖洋 《体育学刊》2005,12(4):89-91
广州大学城的建立,改变了每个学校各自为政进行教学的模式,实行开放式的教学,为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了一个载体。通过建立体育资源信息平台,实现各所学校间的体育设施、教师和信息资源共享,可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带动社会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20.
袁明煜 《体育学刊》2013,20(1):33-37
我国对休闲体育与社会体育(群众体育、大众体育)区分不清,在学术界是各唱各调,在高校体育专业上是各自办学,这不利于休闲体育的发展.发达国家在休闲体育发展上重视休闲和休闲体育的研究、重视休闲教育和休闲体育的开展、重视发展休闲体育产业、重视培育发展休闲体育的中坚力量等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提出休闲体育在我国的出路:一是休闲体育和社会体育并存发展,二是在融合过程中休闲体育取代社会体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